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雷研究员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线上学术讲座

创建时间:  2020-06-29  朱一佳    浏览次数:


2020年6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雷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一个新英格兰人在罗马:霍桑关于两种宗教文化的思考”的精彩讲座。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国语学院的讲座全部改为线上。此次讲座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的第四十九讲,也是“文学前沿与世界文明”专题讲坛系列的第五讲。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尚晓进教授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校内外两百多名专家学者及同学会聚云端,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

陈老师以霍桑的最后一部小说《牧神雕像》为聚焦点,探析作家围绕艺术、宗教、政治与文化所做的多重思考。陈老师指出,天主教有别于新教的一点在于,天主教将教会视为人与上帝之间的居间者或上帝意志在人间的执行者,而新教不承认任何个人或组织有资格让自己横亘于人与上帝之间,但另一方面,天主教比新教各派都更强调上帝的“在场性”,以圣餐仪式为例,天主教致力于在心灵中营造出一种上帝真实在场的宗教感受,而新教则从象征的层面理解这一仪式,基于此,天主教与审美、尤其是视觉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盟关系,艺术在罗马充当了服务于天主教的工具。陈老师认为,小说中的清教徒代表希尔达置身罗马,不觉中为天主教文化所影响,她的经历与转变呈现出天主教所培育的文化心理,也清晰映射出天主教与清教文化的区别之处。希尔达因目睹罪恶而陷入精神挣扎,无奈中向天主教会寻求救助,实质上就是把自己交托给了一个阻隔在人与上帝之间的机构。自我交托的心态同样体现在她艺术观的变化上,作为一名画家,希尔达在罗马热心于临摹古画,最终决定放弃艺术自我,甘愿充当前代艺术大师的临摹者,这种“自我奉献”就是把自己交托给某种万能的权威。陈老师指出,意大利社会与文化中的种种消极因素都可追溯到天主教文化心理之中,而在天主教这一文化他者的参照下,霍桑也得以更清晰地看到清教文化的优势,认识到美国源于清教精神的超验主义及社会改革热情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最后,陈老师将宗教与政治相关联,从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转折的历史变迁透视帝国扩张造就的精神和心理变化,认为如果将罗马共和国阶段视为它的清教阶段,罗马在它的第一个千年里实际上走出了一条从清教阶段、到天主教准备阶段再到正式的天主教阶段的精神发展轨迹,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于美国内战爆发前夕的《牧神雕像》实则寄寓了霍桑对自己国家未来的深切忧思,他的很多思考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陈雷研究员专注于莎士比亚、浪漫主义及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此次讲座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治学路径。讲座最后,陈雷研究员与观众就讲座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霍桑研究专家代显梅教授也做了精彩发言,此次讲座在云端圆满结束。(蒋一鸣 供稿)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文学前沿与世界文明专题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条:日语系韩璐璐老师为筹备上海市青教赛进行院内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