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传承与融合研讨班和上海大学日语系、历史系联合主办的“新莺初啼:云端论坛上海大学专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李成燕研究员、戴卫红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光教授、红河学院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叶少飞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舒健副教授点评。论坛由乌云高娃研究员和上海大学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共同主持。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环节:学术发言、点评和总结。在发言环节共有六位主讲人,第一位是2017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孟鑫,题目为“陶寺遗址竹鼠遗存再认识”。根据研究发现,陶寺地区具备在本地形成食用竹鼠习惯的条件,食用竹鼠的行为如果是从外界输入到陶寺地区,更可能来自黄河中上游其他地区。第二位是2018级硕士研究生孙艺茹,她对通过考察六世纪百济因国际形势而采取的佛教外交措施及对比《日本书纪》与《元兴寺缘起》中佛像建造所需材料和时间,发现《日本书纪》552年的相关记录具有一定真实性。第三位是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荣,主讲题目为“关于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简单考察”。他从赴日留学派遣事业、赴日留学全盛时期的到来以及清国留学生的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总结出以下内容:内外危机之下,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第四位是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庄,她通过对日本水城与白村江之战之间的联系、日本怡土城以及防御工事的延续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得出:白村江之战后日本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天智朝的建筑与外交之间显示出联动关系。从大野城到怡土城,从朝鲜式山城向中国式山城转变,不仅是建筑风格的转变,更折射出日本对东亚关系的态度变化。第五位是2017级本科生张恬,她分别对日本明治时期和战后时期出现“废汉字”与“留汉字”共存现象的具体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归纳出明治与战后汉字存废共存现象的特点:两个时代均提出过完全废除汉字,但均未实现。第六位是2018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纪凯元,他对北魏司马金龙墓彩绘漆画屏风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对此屏风的具体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对其中体现出的文化融合深入研究和挖掘,并得出结论: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对于研究平城时代北魏社会的文化形态、历史动态及文化取向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后,点评嘉宾们分别对六位主讲人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并针对每位主讲人的论文指出了不足之处,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修改方法。肯定和赞扬了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老师们的精彩点评。点评嘉宾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使与会同学学习到诸多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本场论坛作为社科院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联合学术交流的首次尝试,获得圆满成功。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传承与融合研讨班以打通断代史区隔、拓展研究视域为创办宗旨,自2020年4月采用系列云端论坛形式推出以来,已顺利举办多场,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影响达至海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术品牌。目前该系列的云端学术会议,在活动组织策划和与会者对于会议活动的期望产生观念上转变都起到了巨大的变革性,更是把学术视野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承担起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学术上的引领作用。
(陈明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