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晚,复旦大学英语系主任孙建教授做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海星讲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试论莎士比亚戏剧艺术风格的转型",为今年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增添了学术内涵。讲座由邹琴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曾桂娥出席了本次讲座。文学院张薇副教授、外语学院张洁副教授、阚怀未副教授等老师以及众多师生慕名而来。
活动伊始,曾桂娥副书记简要介绍了我院莎士比亚戏剧节及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年度大戏",并热烈欢迎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孙建教授。莎士比亚戏剧节是我院的品牌活动,每年邀请高校名师为大家解读莎士比亚,提升我院学生解读英语经典的能力,增加莎士比亚戏剧知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人文情怀。
随后,孙建教授带来精彩讲座。孙教授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同时期作家对他的赞扬,指出莎士比亚虽然不懂拉丁语和希腊语,却写出了极为优秀的作品,是超越时空的巨人。提到莎士比亚,必然要提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孙老师给我们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剧中的有趣的细节,例如:哈姆雷特在德国学习哲学,因此擅于思考和提出问题,于是就有了《哈姆雷特》中的经典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同时,孙教授也提到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继承了莎士比亚后期的悲剧风格,指出莎士比亚是"荒诞剧"的先驱。孙老师转而解析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悲喜剧特色,并以作品《暴风雨》为例,生动形象地分析了剧中情节与圣经中耶稣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处使读者在品读莎翁时更加容易了解和融入作品。《暴风雨》标明了莎翁戏剧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戏剧,如悲剧,向传奇剧和悲喜剧的转型,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对戏剧发展趋势的远见和戏剧风格的创新。讲座最后,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阐发自己的理解,展示了我校"莎翁迷"的学识与洞见。
孙建老师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语种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北欧文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师。曾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长期以来从事英国戏剧及欧美戏剧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现任国际易卜生委员会委员。
(刘佳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