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七)——袁毓林教授

创建时间:  2014-07-08  刘佳    浏览次数:


77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毓林教授应邀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做题为 "汉语反事实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及其后果"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冯奇教授主持。虽然已进入暑假,但讲座还是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前来听讲。
讲座伊始,袁教授没有直切主题而是从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入手——语言决定思维方式吗?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语言决定思维方式,操持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由此引出了我们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反事实表达的特点及其语法化程度的认识,最后以汉语的反事实表达为例,说明我们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见解。
反事实推理是一种对跟事实相反的事件进行推理的能力。与英语不同,汉语没有像虚拟式这样的特殊方式来表达反事实的意义。但这不能表明汉语母语者不能进行反事实推理。在讲座第三节,袁教授通过两个例句定义了什么是反事实条件句和反事实推理。虚拟条件句被称为反事实条件句,简称反事实句。
袁教授指出汉语中是有真正的反事实条件句的,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古汉语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大量愈发花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如:"/…""要不是…""[幸亏/可惜]…,否则就…")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事实语义特点不敏感,其原因在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一般都有强烈的乐观主义倾向(表示庆幸或遗憾),掩盖了其反事实推理的逻辑力量。
讲座最后,袁教授说道:"语言和思维就势必会互相影响、互相约束和互相推动:一方面,语言为思维提供了大量现成的词汇和句式,规范着思维之水循着语言的河道快速地奔流;另一方面,思维不断为语言创造新的词汇和句式,恣肆汪洋的思维之水狂野地奔流,活生生、峭楞楞地改变着语言的旧河道,有意无意之间就冲刷出了语言的新河道。" 汉语母语者反事实推理能力的大门还开着呢!
袁毓林教授的报告信息量大,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条理清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与袁毓林教授进行交流互动,袁教授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同学们表示袁毓林教授对汉语反事实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及其后果,观点独特,论述深刻,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宁敏君 供稿)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举行2013-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述职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五)——戴炜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