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为我院作“疫情期间,人文学科的价值何在”的公益讲座

创建时间:  2022-05-08  华阳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7日,上海已封城一月有余,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解封的曙光也越来越近,但疫情引发的关注和困惑仍在,并持续激发出师生的思辨热情。为回应师生学术探讨的兴趣,也为缓解疫情中的焦虑和无力感,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为我院师生举行了题为《疫情期间,人文学科的价值何在》的线上公益讲座。本次活动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的第八十七讲、文学前沿与世界文明专题讲坛系列第九讲,由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此次讲座由中心主任尚晓进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近20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尚新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邓志勇书记和唐青叶副院长也对郭英剑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郭英剑教授首先从“人文学科”的定义谈起,指出“人文”指的是通过分析、批评和观察等方法去研究人的境况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视觉与行为艺术等,有些也被纳入社会科学的范畴。人文学者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记录研究人类的历史经验,同时想象我们更为美好的可能性。郭教授随即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疫情肆虐、人人皆能有所为的特殊时期,人文学科似乎显得特别无力,那么,如何面对这种无力感?人文学科何为?它的力量和价值何在?郭教授指出,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力,而这种思想力又具体体现在人文学者的言说、写作与论辩中,郭教授以比尔·盖茨发表的演讲“The next outbreak? We’re not ready”为例,指出其中所蕴含的预见力即是思想力的具体体现。

具体到疫情和抗疫行动上,郭教授指出,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自然科学其实有自身的局限性,在病毒探源和疫情控制等问题上,医学也有它的无能无力之处。人文学者不必妄自菲薄,人文学科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以思想力介入和改变现实。郭教授特别提到外语专业的现实意义: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思想的载体和多元化的手段,外语人对语言有高度的敏感,能从惯常的语言习惯和言说方式中,洞悉观念、思想和现实层面的不合理之处,并以言说带来切实的改变。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郭教授以自己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人文学者如何在日常言说、写作与辩论中运用思想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在这些例子中,有对语言准确性之不懈追求所带来的大到国家,小到个体层面的表达模式的完善,有人文学者所担负的对不同群体的人文关怀,更有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郭教授就人文科学的价值如何更有效地落到实处、疫情的文学书写等问题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指出教学应该更注重思想层面,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文学者的责任,利用人人是作家的时代所赋予的便利,厘清事实、明辨是非、指明未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上海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郭教授富于启发性的讲座无疑振奋了师生精神,强化了大家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此次讲座反响热烈,云端之上亦更感受到倾听、思考与交流的热情。

(供稿:李冲)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夏婷婷老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开题论证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同济大学吴侃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线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