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第十六届学术节闭幕式于宝山校区J楼201厅顺利举办,标志着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节落下帷幕。本次闭幕式主题为“数智时代外语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特别邀请了扬州大学的周领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子满教授、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李燕教授四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副院长、副书记贾小琴、副院长戴朝晖、副院长唐青叶、副院长张建琴以及100余名师生参会。主旨报告分别由院长尚新教授和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为本次学术节闭幕式致辞,并分别介绍了出席本次活动的四位嘉宾。随后,四位嘉宾分别作主旨报告。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扬州大学的周领顺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周教授回应了译者行为研究该怎样开展这一学界关注的问题。周教授认为人译者与机译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无意志性及其统领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译者行为研究是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这一点有助于从微观的角度看清翻译活动中机译者和人译者各自的优劣,以便在对比中达到创新思维、更新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并加强“翻译外”研究的目的,直至在宏观上深化翻译本体研究和翻译批评,使人译者行为研究和机译者行为研究在对比中实现互补性发展。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子满教授,他的题目是“翻译智能与知识翻译——以文学掌故为例”。韩教授以一个含有文学掌故的英译汉为例,参照69份学生译文,对8款通用大语言模型及8款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知识翻译能力进行了评估。韩教授发现相较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准确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错译知识、省略信息、语言质量不佳的问题仍然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和语言层面面临全备性、准确性、迁移性和一致性危机。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她发言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在外语教育中的关键争议与理论建构”。面临人工智能的兴起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郑教授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内容真实性与安全性、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意见多样性与创新性降低、智能鸿沟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接着,郑教授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外语学习具有的多主体性、多方向性、群体网络性等特征,倡议构建协商互联二语习得框架,激发学习者的认知能动性,实现外语学习目标。
第四位发言人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李燕教授,她的题目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体裁与语言”。李教授认为学术话语能力不仅体现在词句正确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符合学科范式的文本能力、贯通文脉的体裁能力以及与学科共同体有效对话的社会语境能力。李教授以学术英语、学术话语能力为出发点,阐释了基于体裁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分析了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学属性,旨在提升写作者的体裁意识与修辞能力,强化学术写作的逻辑性与表达的学术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科交流与知识传播。
在互动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专家们也给予了具有启迪性的回答,师生们在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探讨了数智时代多语翻译研究未来的方向、外语教师合理对待并使用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要点。
最后,唐青叶教授对第十六届学术节闭幕式进行了总结,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四位专家为数智时代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希望师生们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心,不断改革创新,践行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和担当,学院将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外语学科智能化转型。
(供稿:吴钰雯、汤静怡
摄影:汤静怡、晏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