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刘康教授应邀做“翻译与中国近现代知识体系建构”的讲座

创建时间:  2025-03-20  华阳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17日,由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主讲的“翻译与中国近现代知识体系建构”讲座于宝山校区C5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副院长唐青叶教授、MTI教育中心负责人朱巧莲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攸教授以及学院其他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刘康教授首先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入手谈及外语与翻译的作用。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发展趋势已从走向世界转变为融入世界,掌握外语和翻译的任务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在ChatGPT等AI大模型的冲击下,外语人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

为此,刘康教授指出,“不能仅用基于实用主义的工具论或手段论认识外语,而要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体系”。随后,他对不同文明下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差异进行了介绍:欧洲文明视域下的语言和思想互为一体,直到索绪尔等近现代语言学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和重构;在中华文明,语言和所指事物的结合更为紧密。



围绕中西文明的差异,刘康教授指出,翻译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进程及中华文化的深度转型。西方知识体系起初由西方传教士译介,但在文化差异等现实因素影响下传播效果有限。19世纪末,严复等有识之士通过译介实现了对西方知识体系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其提出的汉译与日语汉字词对近代汉语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以来,在马建忠、王力和朱光潜等学者的努力下,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基本完善,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及日趋紧密的中西交流丰富了其他语言的词汇与句法结构。



同时,刘康教授从话语层面对翻译与知识体系建构进行剖析。他首先界定了话语的社会属性,探讨近代汉语欧化现象。指出,由于西方文明在近代居于相对强势地位,国人为“采借”西方知识体系而对汉语进行了一定改造,催生了汉语欧化现象,而汉语欧化现象对近现代思想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刘康教授阐述了福柯的知识权力观对翻译的作用。他大致将中国的翻译浪潮分为1860年-1920年、1920-1949年、1949年-1979年、1980-2010年及2011年至今五个阶段,并详细指出公权、社会与翻译三者的关系在历史上的演进历程,为在场外院师生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讲座后,唐青叶教授做了总结。她首先感谢刘康教授的精彩分享,刘教授系统分析了翻译与近现代知识体系的关联,为当下推进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提问环节,在座老师分别就中西对话路径与外语学科立足点与刘康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刘康教授指出,外语人应深刻意识时代重任,拓宽自身视野,不断深化外语和翻译学科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充分认识到翻译与其他领域在历史各个阶段中的丰富交集。此后,刘教授还就ChatGPT的实际翻译效果与研究生同学进行了探讨。

讲座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仅为在座师生提供了研究中外文明交流的新视角,也促使与会师生对外语人的未来职责与发展进行深刻思考。(撰稿人 郭隽凌)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顺利举办招生沟通会

下一条:上海大学文科处赴外国语学院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