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上海市一流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4讲)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5-03-21  华阳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17日,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院英语系上海市一流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四讲在B308顺利举行。公开课以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How Can We Enter into Another Culture’s Mentality?—A cas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yllable structures为题,由课程负责人尚新教授主讲,团队成员雷远旻老师主持,授课对象为全体2024级英语专业的新生,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学院部分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



尚教授从著名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 曾说过的“Communicat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nvolves not only linguistic skills, but the ability to think differently, to enter into another culture’s mentality and shape language accordingly” 出发,引出讲座的主题,提出了“AI在提升我们跨文化理解能力中的潜力与挑战”之问,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尚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沟通变得愈发重要,而在此背景下,信息也在不断发展。AI作为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在语言翻译、跨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尚教授认为,AI虽然在诸多方面有助于跨文化理解,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由技术中立引起的价值负载和语义悬崖,最终可能导致文化冒犯性输出。



接下来,尚教授从英汉语的音节结构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厘清音节结构与文化的关系,尚教授介绍了文化心智相关的奠基性的核心理论,从威廉·冯·洪堡、奥托·叶斯柏森、维果茨基、到爱德华·萨丕尔和本杰明·李·沃尔夫,重点回顾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然后他以中英文音节内部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差异,及其所反映的两种文化中人们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比如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侧重聚合和整体,英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注重分散和局部。


最后,尚教授回到讲座开始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人文科学自信的未来图景:AI无法取代人类的文化解码能力,AI能够处理语言符号,但只有人类自己才能驾驭文明密码、外语专业正在蜕变为“文化操作系统”,其核心使命已从信息交换升维为文明互鉴的架构师,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从语言能力的培养蜕变为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尚教授在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学术性的同时,配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与学术理论,期间穿插各种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提升了大家的活跃度和课堂参与度,使在场的听众不仅对AI技术在语言学习与文化沟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从音节的角度收获了对跨文化理解的新认知。此次讲座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跨文化交流与AI时代趋势融合的宝贵经验,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跨文化沟通的无限遐想。

《综合英语(1-3》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得到了学校、学院和英语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课程组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于2023年11月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2025年获得上海市一流课程立项。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由课程团队领衔负责人、院长尚新教授担纲,由团队成员于梅欣、金璐和雷远旻三位老师共同策划组织。公开课旨在新学期伊始奠定教与学基调和方向,启发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语言现象入手,探索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师生共同树立专业教与学的目标,关注时代发展,一起探索AI赋能英语教学过程的路径,培育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林巧、于梅欣供稿)







上一条:党建引领谋发展,国际交流谱新篇——外国语学院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顺利举办招生沟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