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25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尚新教授率学院师生代表出席本次盛会,并在大会闭幕式上总结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吸引了来自西班牙罗维拉-威尔吉利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澳门大学以及全国98所高校的220余位专家学者。会议围绕“英汉语比较与翻译”核心议题,设立了六大主题平行论坛与四大专题论坛,涵盖外语教育、语言对比、人工智能、翻译与跨文化、数字人文、法律语言学等领域,充分展现了跨学科融合与研究范式创新的前沿趋势。
尚新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的背景下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了全会精神。会议议题设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与使命担当。他特别指出,本次大会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重要突破,首次系统整合了学会下属40家分支机构的学术力量,设立了数字人文、法律语言学等专题论坛,有力提升了国家级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会议期间,研究会召开了第八届常务理事会及分支机构秘书长会议。尚新教授作为学会副会长,傅敬民教授作为应用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唐青叶教授作为理事共同出席议事;袁丽梅副教授作为应用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参会履职,充分体现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推动全国性学术组织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在学术交流环节,尚新教授发表了题为“对比语言学: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研究”的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动态对比语言学”理论框架。该框架将翻译语言作为“第三语码”纳入对比体系,构建“五步双循环论证”研究方法,推动对比语言学从静态描述向动态互动研究的范式转型,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

此外,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队在多个分论坛中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尚新教授与胡尚清博士合作的“从音节结构对比看汉英民族语言世界观差异”从微观语言单位切入,揭示了深层的民族心理差异;副院长唐青叶教授的“数智赋能中国反贫困主题图书外译与国际传播研究”,聚焦国家战略传播,探讨了数智技术助力中国叙事走向世界的路径;马拯副教授的“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科技文本翻译”对主流机器翻译平台进行了细致评估,为译后编辑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贾楠博士的“医生与患者家属的谈话:一项互动语言学研究”,通过分析真实医患沟通场景,为改善医疗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语言学视角。这些报告从理论探索、实践应用与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集中呈现了学院融通中外、回应现实的前沿研究格局。

此次参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全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学界的影响力。尚新院长表示,学院将继续秉承“融通中外、文明互鉴”的理念,紧密对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求,持续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改革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贡献“上大智慧”与“外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