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下午1点,法语系在宝山校区B325教室举办了“中国与法语世界”系列讲座第六讲,邀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准聘副教授吴天楚老师为法语系师生开展题为“雨果在中国的经典化之旅:跨文化迁变与跨媒介重生”的讲座。讲座由法语系教师赵倩博士主持,法语系教师王嘉源、顾晓毅以及三十多位本硕同学共同参与。讲座内容丰富充实,现场互动热烈,学生提问积极,取得了圆满成功。
讲座伊始,吴天楚老师以2024年12月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以及该建筑与雨果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联展开话题,向大家介绍了雨果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雨果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领袖,不仅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其人生经历同样充满传奇色彩。雨果在流亡期间创作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经典,写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此外,他还拥有出众的艺术才华,一生创作近4000幅画作,为世界留下了蔚为壮观的文学艺术遗产。
接着,吴天楚老师以雨果姓名的翻译作为切入点,探讨不同语种和方言对译名的影响,指出译介初期我国对雨果及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式阐释。吴老师依托“文化迁变”理论,以《法兰西小英雄》(底本为雨果《悲惨世界》)为例,阐明雨果及其作品在我国译介的过程中,多重文化场域中的力量共同作用,促成了作家形象在中国语境中的生成。
随后,吴老师向大家讲述了雨果作品在中国的“变形记”,从《钟楼怪人》《穷途泪》《孤星泪》《笑声鸳影》等雨果改编电影在上海影院上映,到包天笑改编雨果戏剧《安琪罗》为默片《多情的女伶》,在原作剧情中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期待,促使这一作品在异域获得新生。影片中“戏中戏”手法与戏曲元素穿插,既贴合观众审美,又隐喻剧情,还借鉴了中国戏曲“一赶二”的艺术手法,是本土艺术家在中法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助跨媒介传播方式所做出的电影叙事本土化的有益探索。
讲座尾声,吴天楚老师对雨果作品在中国的跨文化和跨媒介传播过程进行总结,指出雨果在与我国本土语境的频繁互动和深入交流中,不仅有大量译本问世,更有丰富多元的改编作品出现。此外,雨果汉译史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反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复杂机制,有助于探索中国文化如何借助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断兼收并蓄、丰富自身的过程。
最后,赵倩老师为本次讲座做总结发言,指出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学术性突出,尤其提及雨果在我国曾有诸多译名这一细节,凸显出研究工作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强调译介外国文学并非仅为了解外国文学,更是为了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在他者与自我的交流与碰撞中丰富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风貌,她鼓励学生着力提高自身素养,结合兴趣探索跨媒介国际传播的相关领域,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互动环节中,在座师生与吴老师就作品改编界限问题、雨果作品译本众多的原因以及法国文学和戏剧在本土接受和传播的特性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讲座不仅为法语系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雨果汉译史的学术盛宴,更激发了大家对雨果作品背后的文化迁变与跨媒介重生进行深入思考,对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跨文化研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供稿人:夏欣、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