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外国专家大讲堂(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Levine教授系列讲座(第1-8讲)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5-11-11  华阳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4日至11月7日,外国专家大讲堂(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Levine教授专题系列讲座(第1-8讲)在宝山校区顺利举行。本系列讲座聚焦“逻辑、语言与推理”主题,由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以及多位师生共同参与研讨。



首场讲座从“永恒的金带”这一核心意象出发,探讨逻辑、语言与推理之间的内在联系。Robert Levine教授指出,逻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日常语言中“和”“或”“不”“所有”等关键词的深度解析。这些词语本身蕴含推理规则,人类在使用它们构建语句时,已在无形中执行逻辑演算。讲座进一步提出根本性问题:语法结构是否本质上是逻辑系统的体现?语句构建是否就是一种隐性的逻辑运算?



第二讲聚焦于符号逻辑的起源。逻辑学家将“和”“或”“不”等自然语言词汇转化为符号运算符,并通过真值表明确其真值规则,系统展示简单语句如何决定复合语句的真假。讲座同时指出,这一形式化系统与自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灵活性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讲讲述了关于从真值表到自然演绎推理规则。真值表虽能呈现真值组合规律,却无法展示推理过程。为此,二十世纪初逻辑学家建立“自然演绎”系统,提供一套模拟人类实际思维的推理规则。Robert Levine教授介绍了一种易于掌握的自然演绎体系,并阐释其如何自然体现真值表中的逻辑模式。



第四讲讨论了经典命题逻辑中的证明:基本问题。理解规则与运用规则进行证明属于不同能力层次。本讲引导听众迈出逻辑实践的第一步,学习在形式逻辑中构建证明——即依据推理规则,从真前提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的严谨过程。讲座指出,尽管简单案例直观易懂,但随复杂度上升,证明将迅速展现其精妙与挑战。

第五讲的主题为经典命题逻辑中的证明:更复杂的证明。随着证明复杂度提升,自然演绎中的某些步骤与日常直觉思维出现差异。例如,“p且q为假则p和q中至少有一假”虽直观明显,但在形式系统中仍需逐步推导。本讲探讨如何将这类“不言自明”的结论转化为符合逻辑规范的严谨证明。

在第六讲里讨论了经典命题逻辑中的证明:高级定理。进入逻辑证明的高级阶段,讲座聚焦于逻辑基石性质的原则,如排中律——任一陈述非真即假,不存在中间状态。尽管“一命题不假则为真”看似自明,在形式系统中仍须经过严谨、甚至迂回的证明才能确立,显示出形式逻辑与直觉思维的差异。

第七讲主要聚焦于两种逻辑的对话:直觉主义vs经典逻辑。经典逻辑常与日常思维吻合,但约一世纪前,直觉主义逻辑提出逻辑应聚焦“何者可证”而非“何者为真”。直觉主义强调,不能仅凭排除矛盾确立命题为真,而必须构造出使其成立的具体依据。尽管经典逻辑仍是主流,直觉主义思路已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第八讲在前几讲研究“语句间”关系的基础上,Robert Levine教授深入探讨了“语句内部”结构。通过分析“John slept”乃至“John told Mary about Bill”等句子,展示一阶逻辑如何作为“逻辑显微镜”,解析句中各成分如何组合成完整意义,揭示句子内部的意义构建机制。



本系列讲座(第1-8讲)系统揭示了逻辑、语言与推理之间如“永恒金带”般的深刻联系,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高阶学术对话平台,促进了逻辑学、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在中国语境下的交叉融合,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的逻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朱雨雯 供稿)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顺利召开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咨询会

下一条: “紫MURASAKI基金”续约 “美味情缘”再续 ——日语系举行“紫基金”续约签字仪式和年度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