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27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七届学术节系列活动之"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坊"在C楼512室举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施雯教授、副院长邓志勇教授出席工作坊并作了发言,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董永杰副教授等也应邀出席,并和讲座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工作坊由上海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玲博士和副主任李晓媛博士主持,18名外国语学院教学和科研骨干老师,以及约20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工作坊共有三个主题报告。毕业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谷音老师以"西班牙语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西班牙语教育"为题,讲述了作为使用国家数仅次于英语的西班牙语的起源、使用分布和世界影响力,中国高校的西班牙语本科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惯用教学方法渊源及课程设置情况,她还介绍了中国高校西班牙语言文学的硕士、博士学科建设及师资建设现状。在场师生都表示讲座提升了自己对西班牙语国际地位的认识,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西班牙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赵莹波博士以"跨学科课题申报心得点滴"为题,介绍了自己历经七载、积累500多万字史料和资料、屡次转化角度,最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朝与日本、高丽之间的准外交关系研究"的经历和心得。赵老师在课题选取、团队成员结构、课题设计论证、文献综述的撰写、重难点处理、格式与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宝贵心得,以及他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不耻下问的执着精神,融会贯通的演讲方式,令参与者颇为动容、颇感鼓舞、获益诸多。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华英汉大词典》(上)执行副主编肖福寿教授以《中华英汉大辞典》为例,探讨了英汉词典编纂的创新问题。他首先谈到词典编纂和创新的含义,继而通过"代驾、淡紫语、劫波"等众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说明词典编纂中的创新,提出历时15载编纂而成的《中华英汉大辞典》(上)在例证、文化信息等六个方面的创新。讲座内容丰富、文辞飞扬,浸淫其中的与会师生就辞典编纂的选词标准、体系化、例证、写作课教学中的辞典使用、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功底、海外华人中文使用特点等争相提问,讨论十分热烈。
最后,邓志勇副院长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强调了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重要性,肯定了三个讲座的积极作用,激励大家围绕外语教育积极探索、开展教育研究。
(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