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交叉学科博士点的伊朗籍博士研究生哈密德·法拉曼笛安(Hamid Farahmandian)自入学以来,在导师庞好农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篇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被重要国际刊物采用。
该生的论文《< 还乡>象征手法的反传统性》(Anti-Modernism through Symbolism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于2016年4月发表在国际期刊《社会科学与教育》(IJS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第6卷第2期(论文查阅网址:http: //ijsse.com/),被ISC, Index Copernicus, Google Scholar和Ebsco检索收录。该文研究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还乡》中的象征手法,认为哈代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具有反传统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揭示了哈代小说创作意识的叛逆性和创新性。
该生的另一篇论文《论< 土生子>之话语艺术特色》(Artistic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Native Son)将于2016年6月发表在《MAGNT研究报告》((MAGNT Research Report),被SSCI 和ISI (Thomason Reuters Indexed)检索收录。该论文采用话语分析方法,从"模态"、"隐喻"和"种族主义话语"三个方面勾画出了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在《土生子》中的话语运用特色,探索了文本的话语结构,阐释了权力、种族压迫、社会局限性和种族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揭示了社会文化层面的言语特征和赖特的小说创作风格。
哈密德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我院外籍博士生培养工作初现成效,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和完善我院在国际博士生和国内博士生培养方面的方案和相关工作,促进"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博士点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大学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