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吴岩司长2018年11月24日"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以及11月27日"上海大学本科专业梳理和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培训会"上提出的建议,外国语学院 "'金课'有我——研究型挑战性教研活动"于12月13日顺利举行。该教研活动由课程观摩与教学研讨两部分组成。
12月13日上午10点,在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邓志勇教授、副书记贾小琴老师以及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玲老师的带领下,外语学院数名骨干教师参与了在宝山校区C114教室进行的课程观摩活动。该课程为外语学院陈秀猛老师负责的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示范课程——中级口译,学生人数30名,主要来自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等。课程分为学生演讲、口译热身与模拟口译三部分。训练的技能包含无笔记口译与有笔记口译两部分,学生在对信息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以及关键词的提取方面得到了训练。陈秀猛老师还就可能对理解和表达构成障碍的语言难点、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讲解,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2月13日下午12点,"'金课'有我——研究型挑战性教研活动"在C512举行。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彭章友教授、我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邓志勇教授以及我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出席了此次会议。研讨会由张新玲副教授主持。
首先,张新玲老师介绍了"金课"的标准和研究型挑战性课程的认定标准。"金课"应具备"两性一高",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研究型挑战性课程应以问题驱动或项目引领,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以及融合信息技术等方面符合认定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研究能力、正确使用工具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之后,针对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对外语教学的误解,出席的老师们就英语学习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系进行了交流,说明了英语课堂对学生和老师带来的思维挑战;在互动过程中,以陈秀猛老师的示范性课程为焦点,与会教师就如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具体开展研究型挑战性课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非通用语外语教学在这次研究型挑战性课程认定申报中也极具亮点,陈丽江老师分享了其德国文化课程的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相长的收获。
最后,彭处长对此次研讨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我院外语教学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外语教学的基本技能是根本,教学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二、要根据学科内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挑战性项目的专门设计;三、教学活动要有目标、有内涵,要让学生受益;四、定位好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标准,彰显外语教学的独特性。
(外国语学院青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