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宋立宏教授解读“捆绑以撒”的犹太变奏

创建时间:  2017-05-03  刘佳    浏览次数:


4月28日下午,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宋立宏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C512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捆绑以撒:一个圣经母题的犹太变奏"的学术讲座。此次报告由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是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第七场。讲座由周平教授主持,文学院郭长刚教授、王三义教授、外国语学院尚晓进教授、曾桂娥副教授、朱洁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和世界史专业博硕研究生和留学生共三十余人聆听了讲座。
"捆绑以撒"是希伯来语圣经中最耳熟能详的段落之一,在犹太教解经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宋立宏教授以德国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文学批评名著《摹仿论》为例,指出与荷马《奥德赛》跌宕起伏的史诗叙事风格大为不同,"捆绑以撒"是平铺直叙的留白,恰恰是这样一种从容平静的叙事方式在不经意之间达成了另外一种淋漓尽致、悲天悯人的效果。怎样理解以撒"沉默的顺从",顺从中包含绝望和希望,犹太中世纪解经大师拉熹(Rashi)从沉默中察觉到亚伯拉罕的苦恼和犹豫,为此所受的苦难和加倍获得的犒赏。犹太律法学家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中指出:上帝的考验是犹太律法中最难解的问题之一。"捆绑以撒"的关键是亚伯拉罕的信仰一旦通过考验,就会像灯塔那样照亮犹太民族,其精纯信仰成为犹太社团的典范,供人效仿和遵从。宋立宏教授指出以上中世纪和晚期古代的解释显然是想缓解经文中父杀子的道德困境所引起的紧张。犹太教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从未间断。德国近代犹太哲学家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在《救赎之星》中讲到:上帝并非考验亚伯拉罕,而是去诱惑他。上帝故意隐瞒了真实意图,希望自己的选民把信仰建立在信任和自由的基础上。现代希伯来语诗人比亚利克(Bialik)目睹了俄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看到了与"捆绑以撒"的历史联系性,他的作品风格激进,体现了对传统的反叛。另一位诗人基利波(Gilboa) 的诗歌《以撒》也影射了二战期间的大屠杀。作者将圣经传统、个人经历、民族伤痛记忆融合在一起,以儿童做噩梦的呓语来表现。1960年的诗歌《遗产》则诞生在以色列内忧外患之际,是为捍卫以色列领土而阵亡的烈士所写的挽歌。表达了以色列人感知命运的一种方式。就像亚伯拉罕将爱子以撒献给上帝一样,许多犹太父母也把儿女献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祭坛上。阵亡的儿女是犹太人几千年来悲苦命运的直接延续,哪怕结束了流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的心理仍然插着一把刀。
宋立宏教授最后以伍迪•艾伦(Woody Allen) 的戏谑版本为例指出:在第二圣殿被毁灭后,犹太人把读经释经当做崇拜上帝的方式。对圣经的权威产生质疑直到近代才有。更多的犹太人把圣经当做维系自己归属感的文化遗产,对"捆绑以撒"的阐释也从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而这种转向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历史的方法日益流行,在世俗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质疑神圣的传统是否具有真实性。反思什么是犹太人的连续性,指出文本的内在延续性才是自古至今犹太认同的基石。讲座最后,宋立宏教授回答了在座老师、同学的问题,他热情洋溢的演讲赢得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
(何琛 供稿)




上一条:朱刚教授立足中国视阈探析“后理论”和“反理论”状况

下一条:2017年教师献血光荣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