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朱刚教授立足中国视阈探析“后理论”和“反理论”状况

创建时间:  2017-05-08  刘佳    浏览次数:


5月5日下午,应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朱刚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中国视阈下的后理论思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教授系列讲坛第二十七讲。讲座由尚晓进教授主持,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文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出席讲座的还有邓志勇副院长、苗福光副院长和曾桂娥副书记。
朱刚教授认为,中国学者应从"中国视阈",亦即我们自身的理解和立场出发,把握和辨析英美学界的批判理论。朱教授首先为我们界定了"后理论"与"反理论"两个概念:所谓"后理论"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思潮、欧陆理论以及美国社会现实糅合到一起形成的有美国特色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而"反理论"(anti-Theory)矛头指向的正是60年代以来形成的"后理论"。朱教授认为,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理论的批评与思辨必须始终坚持历史的方法,放到产生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量。
朱教授系统梳理了批判理论的黄金时代与反理论兴起的历史变迁。80年代初,在国内学界形成方法论热时,批判理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英美社会发生重大转折,保守政府上台、右翼势力扩张,左翼批判理论面对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巨大改变。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后理论批判的资本主义似乎成为人类历史的唯一选择。与此同时,批判理论逐渐丧失原有的社会基础,其知识中坚,即从美国梦阶层中产生的具独立批判意识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老去,却后继乏人。60年代批判理论固守的"理论+社会实践"(praxis + practice)的原则,至80年代简化为纯粹的"理论实践"(praxis),失去其干预和介入现实的功能,"政治正确"变为"专业正确"。批判理论学院化,甚至欣然处于一种"防守、辩护和自我反思"的状态。理论的"同谋论"、无用论、所谓"衰落"、"完结"、"后"、"余迹"的种种说法在学界兴起。朱教授详细介绍了"反理论"阵营中的学术机构、期刊和一些重要著述,诸如《理论的王朝》和《美国大学最危险的101位教授》等。"反理论"者对批判理论的"控诉"和"反攻倒算"也提醒我们,需要反思"批判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处境及其"自反性"的特质。基于对英美学界的深入体察,朱教授对批判理论的未来做出了预测,认为批判理论已成为大学学科设置的一部分,依然活跃于当今的学术话语和批评实践中,他援引李奇(Vincent Leitch)的论断指出,与其说它"消亡",倒不如说已经成为"规范而得以永恒"。
朱刚教授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术史知识复原了后理论与反理论所依托的鲜活的时代图景,辨析了理论的渊源、宗旨、其针对的问题与所回应的社会现实。讲座最后,朱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的疑惑。朱刚教授在演讲中神采飞扬、谈吐温文尔雅,富于机锋,其大家风范令在座的师生钦佩不已,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英语系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议

下一条:宋立宏教授解读“捆绑以撒”的犹太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