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至8日,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修辞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修辞学会、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语文学会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修辞批评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们出席了本次会议。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代表上海大学到会致开幕词,在致辞中,龚书记对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贺中国修辞学会成立40周年及本次年会顺利召开。随后,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教授致辞,回顾了中国修辞学会走过的40年历程,展望了中国修辞学会的美好未来。中国修辞学创会前辈、学会顾问宗廷虎教授也与会致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及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张静教授、学会顾问柴春华、黎运汉教授特意发来了贺信。此外,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也专门来信表示祝贺。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修辞批评研究中心主任邓志勇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分为“主旨报告”和“分组交流”两个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们聚焦修辞学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胡范铸教授、刘大为教授、祝克懿教授、邓志勇教授、曲卫国教授、鞠玉梅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中国修辞学会执行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范铸先生做了题为《“新言语行为分析”视角下疫情防控治理体系中的信息传播》的主旨报告。胡教授首先从语言运用研究的根本目标出发指出了修辞学的困境,提出了语言学对语言现象的系统性思考,如语言学基于“符号体系”假设、“行为过程”假设、“社会制度”假设等,对修辞学、言语行为提出了重新定义,认为修辞学(语用学/话语分析)就是基于语言是一种行为过程假设的语言学。其次,胡教授从把握先机、社会动员、全球沟通、疫后恢复四个方面对危机预防中的、危机应对中的、国际合作中的、危机控后的信息管理分别作了具体的阐述。胡教授的主旨报告内容丰富、案例翔实,引发了学者们的深思。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修辞学的学科识别度》。首先,刘教授指出学科识别度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而对于修辞学的持续发展,眼下最大的危机就是学科识别度太低。其次,刘教授从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学科识别度是如何缺失的,指出了修辞学面临的挑战。然后,刘教授表示修辞学的窘境也是修辞学的机遇,提出在语言学的学术空间中重构修辞学,搭建起沟通中国现时修辞学与西方现代修辞学的桥梁。最后,在学科识别度与语言研究的下行方向中,刘教授提醒学者关注修辞学学科自身的原创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关注语言研究的下行方向。刘教授认为修辞学最为鲜明的学科识别度之一就是它对语言下行变化的关注。刘教授的主旨报告发人深省,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当代修辞学》主编、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为《社会文化关键词的符号功能表征》。祝克懿教授的报告分三个部分:“关键词”的概念意义、关键词的生成路径和功能类型、社会文化关键词的符号功能表征。首先,祝教授从“关键词”术语定义入手,提出关键词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拓展的概念意义。然后,祝教授阐述了关键词的生成路径,并指出从语篇出发的关键词研究可以从以下五种理论维度进行:作为词条释目的“关键词”、作为专业词典条目的“关键词”、作为话题的“关键词”、语篇系统中的“关键词”和观念集合映射物的“社会文化关键词”。最后,祝教授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文本关键词已在语篇写作领域广泛运用,功能迅速分化,从词汇词已演变成语篇词、语篇句,单一的概念功能已发展出多元的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基于此视角的关键词研究也已经在语法、语篇、修辞的接口处开拓了语篇单位研究的新课题。祝教授对“关键词”的深入研究为与会学者们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修辞批评研究中心主任邓志勇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为《“簇聚”与戏剧:关于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方法论的思考》。首先,邓教授简要梳理了修辞与修辞批评、修辞批评的历史与现状、修辞批评的跨学科性。其次,邓教授谈到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当代西方修辞批评领域一种重要范式,包括伯克的“五位一体”修辞批评、博曼的幻想主题修辞批评及费希尔的叙事修辞批评。伯克的“五位一体”修辞批评强调戏剧五要素的搭配,博曼的幻想主题修辞批评强调象征趋同,而费希尔则认为“每个人都是讲故事的人”。虽然这三种批评方法的具体操作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的哲学观是相同的,即语言是戏剧。戏剧主义哲学观解释了修辞过程中“簇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簇聚”的分析对戏剧主义修辞批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基于此,邓教授从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三个领域着手论述了“簇聚”的理据并阐释了其内涵、表现形态及其方法论意义,将簇聚作为戏剧、作为象征行为、“跳跃着态度”、作为“动机”、图式以及一种分析工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邓教授的主旨报告内容深刻,有利于学者们对修辞批评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前院长曲卫国教授作了题为《谈谈修辞研究中出现的去人文化问题》的主旨报告。曲教授从引用胡范铸教授关于修辞学如何走出“自言自语”境地出发,指出今天的修辞学者已经根据社会中心话语的变迁及时调整了学术聚焦,但修辞学并没有走出困境,出现了值得重点关注的去人文化转向。所谓去人文化转向,是指目前大量的修辞研究放弃了传统修辞学的人文学科理论框架和方法,转而运用语言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他认为,现在的修辞学研究在偏离了人文属性之后,文本被“物化”,文本中的人文因素被严重忽略。因为无法控制变量,貌似科学的修辞研究排斥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分析。这些研究仅仅关注文本的“物理”特性,文本的“物理”分子组合分析取代了整体意义的张力分析。曲教授认为学者们需要重新考虑修辞学的聚焦变化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必须研究的是修辞现象,关注的是修辞学的核心内容。曲卫国教授的主旨报告号召学者关注修辞学研究本体,对修辞学走出“困境”有启示意义。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杏坛学者鞠玉梅教授作了题为《香港媒体“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的主旨报告。报告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例,采用修辞与语料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图景。鞠教授首先分享了该研究的缘起,即在2019年修例风波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种种因素影响下,多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推进港澳人民的国家认同感这一命题愈显重要。然后,鞠教授介绍了研究设计,以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为研究视角,运用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方法对语料进行解读,并介绍了语料库分析方法、研究步骤与目的、语料收集过程等。其次,鞠教授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20个幻想主题类别,三种幻想类型,即融合发展发现、关系处理、合作疑虑,介绍了关键词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经济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为国家认同提供了强大动力,对合作中“一国两制”实施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认同,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呈现复杂图景。最后,鞠教授对研究作出总结并提出启示。鞠玉梅教授的研究对修辞学理论的应用和如何进行实证研究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学者们根据社会现实来调整学术聚焦。
本次会议的“分组交流”共分为四个小组,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不同小组中展开交流和讨论。第一组学者们就“修辞与社会治理”如疫情中的修辞、修辞与危机管理、修辞与社会和谐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第二组主题为“修辞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学者们就修辞与语法、多模态修辞、写作修辞学、新时代中国新修辞话语体系建构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第三组主题为“中外修辞比较”,学者们就国外修辞学理论研究、修辞与翻译、中外修辞现象比较等进行了有效的交流;第四组与会学者们在“修辞学与跨学科研究、40年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与修辞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分组交流”环节在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学者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本次会议共收到近50篇论文参与评选“中国修辞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优秀青年学者论文奖”,在组委会几轮评选后,最终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26位青年学者分别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9名。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刘大为教授主持了青年学者论文颁奖仪式,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教授、中国修辞学会执行会长胡范铸教授为获奖的青年学者颁奖。
会议最后环节由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祝克懿教授主持,各分论坛主持人总结发言,随后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胡范铸教授致闭幕词。胡会长激情地总结了本次学术盛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及修辞批评研究中心为筹办本次学术年会所付出的辛劳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修辞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为修辞学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为推进中国修辞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王慧敏、田蕾馨、刘忱 撰稿,刘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