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9:00,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举行了题为“红色经典萃译现象探究:国家翻译实践视角”的讲座。讲座以线上方式进行,吸引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校内外近四百名师生热情参与。此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联会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工一支部主办,并得到上海大学基层党组“溯源创优”计划资助。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执行主编傅敬民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唐青叶教授、尚新教授、冯奇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新中国的国家政治思想在文学创作领域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开,国家叙事活动由此丰富起来,而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成为最典型的国家叙事方式。任教授的讲座围绕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红色经典创作翻译、“萃译”举例分析、“萃译”概念内涵与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五个方面展开。任教授认为国家翻译实践是一种高度社会化、制度化的翻译行为,国家翻译实践是指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实施的自主性翻译。他首先介绍了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特别指出对外型国家翻译实践可以对外输出本国的意识形态与核心文化,维护其国际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随后,任教授介绍了红色经典的相关概念,并通过考察新中国“十七年间”红色长篇小说的翻译活动,特别是沙博理翻译的六部红色小说译本,对照原著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萃译”现象,具体从萃取、合译、雅化三个过程列举了丰富的实例。任教授指出,“萃译”是“雅合”式的翻译,即萃取精华,同时合译、雅化。“合”体现于萃取过程中对情节连贯和叙事整体的优化;“雅”则体现于翻译过程中对文学表达和阅读效果的提升。萃译文本实现了对原作叙事结构的优化,从国家翻译实践的视角来看,这种有效的萃译乃国家翻译实践自身的要求,旨在突出“红色”长篇小说作为国家叙事文本的政治价值。
最后,任教授就萃译与变译的区别、萃译现象是否存在于其他翻译活动等问题与线上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任东升教授在讲座中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大家在近距离接触红色经典翻译的同时也获得了对国家翻译实践与萃译概念的系统、直观的认识。( 严程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