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我院第三届学术文化节翻译分论坛中,唐根金副教授作了题为"非文学翻译与译者的主体性"的学术报告,由此引发了一场长达2小时的别开生面的讨论。本次活动由我院翻译沙龙和上海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由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元博士主持,相关教师及学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报告中,唐根金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译者主体性形成的条件,指出随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学派、文化学派的发展,引导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翻译不再是原文的"奴仆"。随之,唐老师对比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中的不同体现:前者体现为译者的"艺术再创造"和风格追求,后者则体现在技术操作层次,以翻译目的为导向,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逻辑性。在此基础上,唐老师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语篇结构、逻辑、表达、文体特点等多方面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的调整和优化。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以MTI笔译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体的学生针对唐根金副教授的报告以及MTI笔译学习发动了"连珠炮"般的提问,涉及译者品牌的建立、翻译语篇类型的选择、客户教育、翻译认证和规范、翻译学习中读书与实践的比例安排、翻译流程、翻译中专业知识的学习、口笔译思维转换等多方面的问题。整场报告互动连连、笑声不断。唐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和精彩的案例分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与会的学生也通过报告中的交流对翻译学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孙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