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上午8时许,外国语学院在Cj304召开了2013级新生的第一场专业讲座,意在为提高外国语学院13级新生的专业适应性。讲座由13级学生辅导员汪旭娟老师主持,邓志勇教授主讲,主题是English study and creative thinking & critical thinking,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英语专业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邓志勇教授针对大家的专业身份,指明English study与English learning之间的区别。与其他专业的learning不同,英语专业的study过程更加艰难、所需时间也更多,最重要的是英语背后代表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等,在未来的三年或者更长的学习时间里,英语专业的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会有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接着,邓教授用几个中文释义相近的单词的对比和几个新闻报刊常用词在英语语境中的细微差异,更加具体的表现出中英语言使用之间的差异,并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释。紧接着,邓教授向大家展示了Mark Twain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开头的一段文字,启发大家寻找名家文章中的"错误"所在,并引导大家思考作者刻意出错的原因,原来是Mark Twain为了考虑到作品主人公的年龄刻意制造的错误,这也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而后,邓教授对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同学们的临场翻译反映了很多人都在语言层面之下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层面上的锻炼的欠缺,发言同学所翻译的虽是correct English,却非appropriate one,邓教授由此指出英文表达在不同语态下表达的语气的差别,也激励同学们更加全面的学习英语。
接着,邓志勇教授通过举例再次强调:语言学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例如新闻传播、广告学、心理学等。他通过与身体结构的类比来突出语言结构平衡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将已知投射于未知从而获得新知。由此引导同学们在学习英语时注意观察、类比。
最后,邓志勇教授用农民与农具的例子反证:语言并不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学习语言,了解人、了解社会、了解文化,得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他通过精心准备的例子为新生们详细展示了英语语言的魅力与英语背后的文化的不同,使大家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英语仅是一门必备的技术学科的层面,而是引导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英语所蕴藏的更深刻的知识或素养。
两个小时的专业讲座,邓教授为我们传授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几位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精彩。外国语学院13级新生与邓志勇教授在沟通中收获、在交流中进步,在大家的掌声和汪旭娟老师的叮嘱中,这次的专业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3级学生孙宛冰、赵若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