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信息(24年第10期)

创建时间:  2025-05-22  华阳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日~12月31日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PDF版本下载  2024年《外国语学院动态》第10期-横版.pdf

学院要闻

l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协调会顺利召开

l 于雪梅副校长应邀出席上海外国语大学75周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并作报告

l 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第十六届学术节顺利闭幕

l 海派文化精神,沪上繁花绚烂——青云大讲堂“行走课堂系列”第三讲圆满举行

l 全国中学法语教学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党建剪影

l 同心同行话发展,共谱外院新篇章 ——外国语学院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座谈会顺利召开

l 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主题党日活动

l 外国语学院顺利开展“共忆初心话党情,传承薪火担使命”政治生日会

喜报

l 外国语学院学子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赛事中获得佳绩

l 英语系学子在第六届“儒易杯”中国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中喜获佳绩

l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荣获“上海市外文学会2024年度贡献奖”

人才培养

l 凝聚共识促发展,外国语学院召开外籍教师座谈会

l KIKKOMAN“紫”MURASAKI基金2024年度颁奖会隆重举行

l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全程导师交流会

学术经纬

l 尚新教授应邀开展“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大讲堂”主题讲座

l 我院孙若圣、张永娇老师译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l 黄金三角团队:玉冈贺津雄教授的上大语言研究之路

对外交流

l 法语系举办“法语世界的跨文化性与跨学科性”主题讲座

l 大学外语部赴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人工智能促进外语口语学术研讨会

l 外国语学院举办“学术研究的道与术”主题讲座

学生风采

l 日本语同好会举办“多元化的二次元”学术分享

l “躬行实践出真知,创新聚力向未来”—外国语学院2024年优秀社会实践分享会 顺利展开

l 外国语学院“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微团课活动顺利开展

l 铭记历史传红色基因,砥砺青春向未来奋进——外国语学院2024级英语笔译二班团支部顺利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团日活动

l 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中心年度述职答辩顺利开展

学院要闻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协调会顺利召开

为建设好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传承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2024126日,外国语学院召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协调会。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姚蓉、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陈沁、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期刊社社长曾桂娥、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魏晓、国际教育学院姚喜明以及外国语学院全体党政班子、学科带头人和教授代表近20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尚新院长对学校、研究生院和各兄弟学院领导老师长期以来对外国语学院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人才培养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强调此次召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协调会对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详细汇报了目前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学生情况,并结合前期学生调研及反馈情况,提出了学生普遍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论文开题阶段进展、学制年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初步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切实稳妥地推进“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间的无缝衔接,助力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张哲瑄 供稿)

于雪梅副校长应邀出席上海外国语大学75周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并作报告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127日上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中外大学校长研讨会,来自中外大学及国际组织国际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技术、语言、高等教育与文明进步为主题展开交流。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教授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受邀出席。

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教授在高质量国际合作与世界民心相通平行论坛作了题为以艺术为媒,促文明互鉴——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促世界民心相通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报告会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主持。

报告中,于雪梅副校长首先介绍了上海大学自1994年新上大组建以来在国际合作办学道路上所做出的探索。目前学校的全球合作网络已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合作院校和机构,其中进入世界前200的合作伙伴数接近四分之一。于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校在亚洲、欧洲和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的5所孔子学院,并与沿线34个国家的8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从2006年至今,上海大学持续推动孔子学院转型升级,力促每所孔院都能结合所在国需求,形成中文+”特色发展模式并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于校长特别介绍了上海美院、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在一些有别于传统学科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的、促进世界民心互通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成效,包括以艺术活动为媒介,搭建与世界各国交流对话的平台;二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抓手,促进国际师生交流互动;三是以艺术作品为沟通语言,深化中外思想文化碰撞。她特别指出,这些艺术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艺术具有传统学科不可比拟的共情感染力,更容易冲破地域和文化等因素的边界,实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最后,于雪梅副校长谈了艺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包括积极筹建长期性合作平台和机制性交流通道、加大人员跨境流动的力度、加强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做强艺术类国际产学研项目、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等。

于雪梅副校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互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副教务长Portia Williams评述认为,上海大学在高质量国际合作与世界民心相通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探索,值得关注和借鉴;同时她也表示,不同区域各大学之间应继续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为搭建更为紧密的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之桥做出大学的独特贡献。

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第十六届学术节顺利闭幕

20241220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第十六届学术节闭幕式于宝山校区J201厅顺利举办,标志着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节落下帷幕。本次闭幕式主题为数智时代外语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特别邀请了扬州大学的周领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子满教授、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李燕教授四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副院长、副书记贾小琴、副院长戴朝晖、副院长唐青叶、副院长张建琴以及100余名师生参会。主旨报告分别由院长尚新教授和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为本次学术节闭幕式致辞,并分别介绍了出席本次活动的四位嘉宾。随后,四位嘉宾分别作主旨报告。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扬州大学的周领顺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周教授回应了译者行为研究该怎样开展这一学界关注的问题。周教授认为人译者与机译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无意志性及其统领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译者行为研究是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这一点有助于从微观的角度看清翻译活动中机译者和人译者各自的优劣,以便在对比中达到创新思维、更新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并加强翻译外研究的目的,直至在宏观上深化翻译本体研究和翻译批评,使人译者行为研究和机译者行为研究在对比中实现互补性发展。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子满教授,他的题目是翻译智能与知识翻译——以文学掌故为例。韩教授以一个含有文学掌故的英译汉为例,参照69份学生译文,对8款通用大语言模型及8款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知识翻译能力进行了评估。韩教授发现相较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准确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错译知识、省略信息、语言质量不佳的问题仍然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和语言层面面临全备性、准确性、迁移性和一致性危机。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她发言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在外语教育中的关键争议与理论建构。面临人工智能的兴起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郑教授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内容真实性与安全性、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意见多样性与创新性降低、智能鸿沟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接着,郑教授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外语学习具有的多主体性、多方向性、群体网络性等特征,倡议构建协商互联二语习得框架,激发学习者的认知能动性,实现外语学习目标。

第四位发言人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李燕教授,她的题目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体裁与语言。李教授认为学术话语能力不仅体现在词句正确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符合学科范式的文本能力、贯通文脉的体裁能力以及与学科共同体有效对话的社会语境能力。李教授以学术英语、学术话语能力为出发点,阐释了基于体裁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分析了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学属性,旨在提升写作者的体裁意识与修辞能力,强化学术写作的逻辑性与表达的学术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科交流与知识传播。

在互动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专家们也给予了具有启迪性的回答,师生们在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探讨了数智时代多语翻译研究未来的方向、外语教师合理对待并使用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要点。

最后,唐青叶教授对第十六届学术节闭幕式进行了总结,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四位专家为数智时代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希望师生们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心,不断改革创新,践行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和担当,学院将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外语学科智能化转型。

(供稿:吴钰雯、汤静怡 摄影:汤静怡、晏思捷)

海派文化精神,沪上繁花绚烂——青云大讲堂“行走课堂系列”第三讲圆满举行

20241227日下午,青云大讲堂行走课堂系列第三讲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行政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与青云书院联合主办,特邀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老师主讲,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青云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佳蒙,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张建琴,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阚怀未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尚新院长为在场师生介绍了讲座背景,强调外国语学院服务上海城市发展的初心使命,以及在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方面的努力。尚新院长对于陈东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请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为陈东老师颁发了讲座纪念证书。

随后,陈东老师以《繁花》国语版和沪语版为引,深入探讨了海派文化的特质。从黄河路的历史变迁到《繁花》中的至真园,再到上海爷叔在剧中的三个眼神片段,陈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繁花》拍摄历程中所体现的海派文化特点。

陈老师进一步阐述了上海城市品格与海派文化的紧密联系,即开放、创新、包容。她从上海的历史出发,讲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交融,并鼓励同学们深入探访上海红色遗迹,领悟三种文化的历史渊源。

讲座中,陈老师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分享了音乐剧《辅德里》、话剧《雷雨》、《千里江山图》、舞剧《朱鹮》等经典剧作中的海派文化精神。她还从上海大学博物馆的旗袍服饰、沪语博物馆的沪语发音、上海四大金刚的饮食习惯、上海交通状况的变迁等方面,剖析了上海海派文化精神的内涵。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陈老师以细致的讲解和幽默的演绎赢得了现场阵阵欢笑和掌声,整个报告厅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讲座在观众们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不仅让现场师生对上海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从多角度认识到了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希望青云书院及外院学子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上海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未来,青云书院将继续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讲座、研讨等活动,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

                   全国中学法语教学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20241227-29日,全国中学法语教学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相关课题组、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旨在促进中学法语教学经验交流与学科发展,法语教育领域众多知名专家、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法语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共计近30人参会。

研讨会由课题组负责人、法语系主任王文新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上海大学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包括法语专业在短短5年间迅速形成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学法语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各方携手推动法语教育创新与进步,为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教育部高校外语教指委法语分委会、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高校法语等级考试常务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主任王海洲教授代表与会专家致辞,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外语学科的建设成果,并分享了对当前外语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看法。

随后,与会代表开展议题研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语系陈路主任以语言·文化-关于中学法语教学的思考为题,以两所中学为例,深入剖析语言与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文化增值效能,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学。南京外国语学校法语负责人顾西兰分享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多元发展平台经验,介绍学校通过丰富课程活动与国际交流项目,全方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金桔芳主任聚焦中学与大学法语教学的衔接与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能力标准等方面阐述衔接要点,助力学生法语学习的连贯性成长。甘泉外国语中学法语负责人李敏展示双新背景下中学法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化创新实践与思考,分享校本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实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刘艳针对中学生法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介绍情境教学、口语互动训练等实用方法。暨南大学法语系主任、广州法语联盟(AF de Guangzhou)马利红校长带来广东省中学法语教育观察报告,剖析区域教学现状与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主任王海洲教授介绍国内法语测试的发展特征,为教学评估提供权威参考。外交学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教授探讨当前形势下法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分析国际形势、教育变革对法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上海教育考试院多语种项目负责人徐雯女士分享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设计理念,指导教学与测评有机结合。厦门外国语学校法语负责人杨淳向大会提交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法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赵慧以外教社中学法语教材III为例,讲解立足单元设计,提升文化意识实践过程,总结反馈了王文新教授担任总主编的该套教材落地应用后初步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顾晓毅老师探讨预测和纠正三语习得中二语迁移:英法关系从句对比,从语言学和多语习得角度助力法语教学。

大会研讨环节结束后,外国语学院党委吴蔚书记对所有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师生表达了诚挚谢意,畅谈了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了解,强调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表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为我国中学法语教学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校际合作与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法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午,教育部相关课题组召开组内研讨,王文新教授发表主旨报告中国中学法语教育框架性规范的若干问题,组内专家按上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厦门外国语学校法语负责人杨淳和一级教师吴金娜、北京第21-22中学深度联盟学校法语负责人张羽、天津外国语学校法语负责人刘玉、人民教育出版社熊金霞编辑远程参与了会议筹备及研讨会期间的相关咨询工作。

本次研讨会是继今年512日举办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杜拉斯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后,上海大学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的又一场重要会议,参与者涵盖来自中学、高校、教育考试主管部门、高校外语等级考试组织机构、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性教学研究会、出版机构等各领域一线专家,是一次难能可贵、成果显著的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

法语是世界上第5大语言,互联网第4大语言,包括联合国在内40多个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国际奥委会第一工作和播报语言。全球有88个法语国家和地区,法语人口约3.2亿,大部分成员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域。中法文明交流与互鉴历史悠久。法语一直在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广泛认可的国际关键语种。目前全国共有100多所中小学开设法语课程,包括16所教育部批准的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SPLF),将法语作为一外学习的学生近6000名。20232月,教育部和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参与举办本次全国中学法语教学专题研讨会,体现了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对会议及相关工作重要性的共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为中学法语教学注入新活力,有力推动法语教学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更多优秀法语人才,促进中法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迈向新台阶。

(文:易吟雪/ :郭歆怡/ 修订:法语系)

党建剪影

同心同行话发展,共谱外院新篇章 ——外国语学院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座谈会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更好发挥党外教师和退休教师参与学院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1213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座谈会在宝山校区C412会议室召开。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主持。

学院党委书记吴蔚汇报了2024年学院党委工作亮点,学院党委积极主动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外语学科特色,聚焦领航·铸魂·强基·聚力·赋能五大目标,着力提升向心力、战斗力、引领力、组织力、创新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希望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关心学院发展,同心同向同行,为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座谈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与会成员畅所欲言。退休教师们深情回顾了在学院工作的点点滴滴,对学院取得的显著成绩感到由衷高兴和自豪,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院的发展,积极为学院发展发挥余热。党外人士教师代表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并表示将进一步增强与党同心奋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所学、所悟融入实际工作中,凝聚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共识。

在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后,学院领导对各位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在学院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紧密团结党外人士和退休教师,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充分发扬教师主人翁精神,切实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本次座谈会顺利召开,有效增进了外国语学院与党外教师、退休教师的密切联系,为学院建设发展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未来,学院将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主题党日活动

2024 12 27 日在宝山校区 D106 教室,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主题党日活动,引导研究生党员深刻领悟党的光辉历史与伟大精神,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凝聚奋进力量。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党建中心委员李冰玉主持,学院研究生预备党员到场参加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沪与遵行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成员韩春雨带来主题宣讲《感受伟人风范 汲取奋进力量——伟大转折中的周恩来》。韩春雨以周恩来总理在遵义会议期间的关键作用为线索,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详细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前精准洞察敌情、提出战略建议,为会议召开奠定基础;会议中以卓越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助力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确立正确战略方针;会后坚决执行会议精神,指挥红军灵活机动、突破重围,成功实现战略转移。韩春雨还分享了周恩来总理在艰苦岁月里,始终坚守初心、严于律己、关心同志的感人事迹,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伟人风范,汲取到奋进力量,激励大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宣讲结束后,在座同学分享感悟,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对遵义会议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周恩来总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让党员们深入了解遵义会议精神,更是强化了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合作,挖掘红色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引领广大研究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共担时代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供稿人:尹思涵


外国语学院顺利开展共忆初心话党情,传承薪火担使命政治生日会

2024 12 27 日,外国语学院在 D106 教室举办共忆初心话党情,传承薪火担使命政治生日会,旨在强化党员意识,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建中心主任马思涵、副主任毛璐楠和研究生预备党员们共同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研究生党建中心委员李冰玉主持。

首先是重温入党申请书环节。几位研究生预备党员代表依次上台,他们的声音坚定而充满激情,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们的申请书中不仅表述了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还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以及他们对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规划和承诺。这些申请书不仅是个人信仰的宣言,也是对党的事业的坚定承诺。

随后,全体党员在党旗前庄严站立,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党员政治生命的庆祝,更是对党员初心和使命的再次确认。誓词中的每一句都承载着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醒着每一位党员要始终牢记入党时的

庄严承诺,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马思涵老师为所有研究生党员赠送政治生日贺卡,贺卡上印有入党誓词和祝福语,寓意着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与期望,激励研究生党员牢记入党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今后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加饱满热情投身工作与学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此次政治生日会,不仅增强了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进一步凝聚了师生力量,为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供稿人:尹思涵

喜报

外国语学院学子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赛事中获得佳绩

以赛为媒,砺教促学。在2024年秋季与冬季学期期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竞赛指导小组精心组织了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赛事的校内选拔赛。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下,得益于各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栽培与精准指导,学院多名本硕学生历经校内选拔赛的洗礼,在省市乃至国家级赛事中大放异彩,共斩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部级奖项9项。其中,英语系的陈华春同学荣获笔译赛事国家级二等奖,杜允杰同学摘得口译赛事国家级三等奖;法语系的朱宇杰同学在多语种赛项法语组中荣获zi国家级三等奖。

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上海大学教务部、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上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在此,我们向所有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旅程中再创辉煌,续写佳绩!

(外国语学院竞赛指导小组 供稿)


英语系学子在第六届儒易杯中国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中喜获佳绩

20241214日,我院2021级英语专业顾冰洁同学在由重庆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中获得口译二等奖。本次大赛共20名优秀选手入围全国口译总决赛。比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必答题题型为中译英、英译中交传,抢答题为古诗翻译。

在邵庆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顾冰洁同学在比赛中发挥出色,抢答题部分三题全胜,最终排名第五,获得二等奖。

这是继英语系2022级本科生杜允杰同学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口译大赛中斩获全国铜奖之后,英语口译教学团队取得的又一高水平教学成果,是该团队在建设上海市一流课程《高级口译》过程中推进课内外联动、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育高水平卓越大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顾冰洁 龚萍 供稿)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荣获上海市外文学会2024年度贡献奖

1215日,2024年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隆重举行。此次年会汇聚了上海各大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及众多外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年会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因其在外语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了上海市外文学会2024年度贡献奖

作为上海市外文学会的常务理事,尚新教授一直以来积极参加学会的管理和活动筹划,他不仅在学会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实践经验,还积极推动学会与其他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不断为学会注入新的活力。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带领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承办了多项重要学术活动。其中,上海市外文学会2022年年会暨国际传播能力与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研讨会,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20244月,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共同主办的的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也进一步传承了翻译家精神,为培养更多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尚新教授积极参与学会大事记的模版设计工作,通过精心设计和构思,记录了学会发展历程和学会文化。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领导和各方关心支持下,尚新教授作为学科点负责人带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成功申报并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的重大突破,这一成绩是外国语学院几代外语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外国语学院历史上划时代的成就。此次尚新教授荣获上海市外文学会2024年度贡献奖,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成就和上海市外文学会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外语教育领域所做出努力和贡献的高度认可。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为推动上海外语领域的繁荣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外文学会(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简称SISA)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最早成立的8个基础学会之一,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加强本市外语工作者联系、团结和组织会员开展外国语言文学、外语教学、中外文翻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传播、国别研究等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宗旨。学会现有会员2000多人,均为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本市高等院校教师及从事外语翻译、涉外经贸工作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学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本市和境内外学者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本市外语研究和应用的水平、为本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

凝聚共识促发展,外国语学院召开外籍教师座谈会

2024126日,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效果,外国语学院分管外事工作的副院长张建琴与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Celine ChongDing DongRyan Barnes、坂本秀幸就本学年的教学以及外教在工作、生活各方面情况举行座谈。座谈会在宝山校区C414b会议室举行,共同出席座谈的还有学院外事秘书倪珮玥和张晓娜老师。

座谈会上,张建琴副院长首先感谢了外教们对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化办学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贡献,表示学院非常重视外籍教师,欢迎各位外教就学院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张建琴副院长也向外教们反馈了学院督导听课的评价和建议,督导们听课发现,外教的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优良,在教学组织、课堂氛围和教学亲和力方面表现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希望各位外教老师继续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加强课前课后教学设计。

外教们也分享了教学经验与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大班教学对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需要继续探索。坂本秀幸老师提出,其他学院的学生曾参与其写作、会话等课程,对课堂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建议恢复选修机制,让更多学生能受益于外教课程。此外,外教们对学院管理以及工作保障和福利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针对外教们的意见,张建琴副院长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外教的工作条件和教学需求,学院将通过改进考核办法、加强沟通协调及优化资源配置,为外教提供更优质的支持,提升外籍教师归属感。本次座谈会为外国语学院与外教之间搭建了一个真诚交流的平台,帮助学院更好地了解外教在教学与生活中的需求,也为推进国际化办学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供稿:张晓娜)


KIKKOMAN“”MURASAKI基金2024年度颁奖会隆重举行

1220日上午,龟甲万公司海外管理部部长梅本洋先生一行到访我院,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日语系赵莹波主任与来访客人进行了会谈。龟甲万公司是一家拥有350多年历史的世界知名调味品品牌的日本企业,2010年,出资成立KIKKOMAN“”MURASAKI基金。尚新院长在会谈中对龟甲万公司14年来出资设立紫基金,资助学院日语系开展高端学术讲座和为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支持日语教学、科研工作表示感谢。同行的还有日本被评为米其林三星的著名餐饮企业株式会社UKAI的统括女将(日式餐厅中负责接待员工培训的最高负责人)星野友香女士等。

下午130分在J101,星野友香女士为日语系师生做了题为用以心待客之道,使人生丰富多彩的特别演讲。星野女士阐述了日本待客之道「御もてなし(以心待客)」与中国文化的源远,分享了自己作为接待以及接待主管时如何用心用情工作的趣事。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学生提出的文化交流时不知道如何交流的难题,回答表示要多多学习和掌握多种外语的问候语,即便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真诚地为客人着想,这份心意也一定能传达给对方,并特别强调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更加要珍惜与身边每一个人的交流。现场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

随后,举行了2023-2024学年KIKKOMAN“ MURASAKI”基金奖学金颁奖仪式。上海市对外友协方雷处长,龟甲万海外管理部部长梅本洋先生,秋元壮介科长以及海外管理部项目负责人大泽绫女士,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日语系主任赵莹波和副主任文雪老师、张哲瑄老师以及近百名日语系师生参加了讲座和颁奖仪式,仪式由日语系廖瑞平老师主持。

颁奖仪式上,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和日语系主任赵莹波、副主任文雪、张哲瑄等宣读了各级别获奖者名单,龟甲万公司的嘉宾为获奖学生亲手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一等奖获得者、大三学生郭海杉代表全体获奖者表达了对奖学金的由衷感谢并分享获奖感言。梅本部长在致辞中向获奖者表示祝贺,并向两位特别优秀奖获得者发出适时访问日本一星期左右的邀请,表达了龟甲万公司对中日友好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美好祝愿,希望同学们践行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市友协方雷处长在致辞中也回顾了紫基金成立的过程,并对龟甲万公司多年来设立紫基金,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促进中日友好表示高度评价。‘

最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做总结。吴书记回顾了我院日语系与龟甲万公司在世博期间结下的深厚情谊。2010年,龟甲万公司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设立了KIKKOMAN“紫 MURASAKI”基金,14年来,龟甲万公司一直为日语系学生提供奖学金、举办饮食文化体验讲座,并为师生提供众多学习与交流机会。龟甲万公司每年资助的五、六场高端学术讲座让日语系学生开拓了专业视野,提升了国际视野的素养,并回顾了疫情后龟甲万公司与我院师生的积极互动情况,对龟甲万公司支持我院国际化战略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将这份美好且特别的缘分传承下去,继续助力我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人才培养。

(日语系 廖瑞平 供稿)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全程导师交流会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学院本科生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122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C412会议室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副院长张建琴,分工会主席黄欣和全程导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交流会由张建琴副院长主持。

会上,英语系副主任张珊珊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的相关工作情况。张老师围绕项目的申报流程、选题要求、评审标准、后续支持等方面,与在座全程导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通过创新项目带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交流。

随后,党委书记吴蔚回顾了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全程导师工作激励机制相关设想。她表示,为进一步激发全程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拟在对现有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施行进一步优化,鼓励全程导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力争取得更多高水平成果。

在交流环节,全程导师们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工作经验,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导师们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培养规划,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全程导师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导师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学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随后,贾小琴副书记结合学院长期以来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实践与探索,希望导师们不仅要做好个性化指导和全过程培养跟踪,还要在项目选题等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指导,依托自身科研项目或课程实践培养优秀拔尖外语人才。

最后,尚新院长结合当前新文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和学院接下来几年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重要任务,围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夯实内涵发展根基学院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奋斗主线,鼓励全程导师们充分发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指导作用,进一步点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潜能,并表示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论文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导师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尚院长号召全体老师充分依托全程导师这一重要抓手,力争学院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竞赛、科研创新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更大突破。

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此次全程导师会议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全程导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明确了全程导师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大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全程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学术经纬

尚新教授应邀开展“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大讲堂”主题讲座

近日,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联合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组织研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上海大学尚新教授所著《对比语言学新发展研究》为系列丛书之一。

1212日晚,尚新教授受邀开展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大讲堂系列讲座,作题为对比语言学新发展研究的专题报告,来自中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本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讲座由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佟和龙教授主持。

讲座中,尚新教授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论述:对比语言学:静态vs.动态、对比语言学的形而上研究、对比语言学的形而下研究。首先,尚新教授围绕不同时期语言学家及其代表性思想,梳理了国内外对比语言学研究发展简史。然后,尚新教授阐述了将“第三语码”翻译语言纳入对比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将传统的“静态对比语言学”发展为“动态对比语言学”理论体系,聚焦自然语言与翻译语言之间的共时或历时互动研究。随后,尚新教授强调应兼顾对比分析“道”与“器”,将语言对比研究的“形而上”拓展到以语言文明互鉴为宗旨的语言世界观和民族心理比较探究,以汉语民族的“物、事”合一观与英语民族的“物、事”分立观,阐释民族语言与民族思维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最后,尚新教授将对比语言学的“形而下”研究延伸至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实证研究,阐释了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之间“蕴含定律”,并基于此提出了“语料库验证型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研究”(CT-CATS)新路径。

尚新教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引起了全场观众的热烈讨论与踊跃互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报告内容积极发言与提问,尚新教授全面细致地予以解答。佟和龙教授点评本次讲座对外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极具指导价值,研究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为未来对比语言学研究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对拓宽研究广度与深度提供了重要与有益启示。

                       我院孙若圣、张永娇老师译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近日,由复旦大学二级教授王升远主编、我校外国语学院孙若圣副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日本人文经典译丛》第一辑在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其中孙若圣副教授翻译了《高桥和巳:我的文学观》,张永娇博士翻译了《文学的温度》,两著均入选商务印书馆重点新书。该译丛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强调的我们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沟通对话,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号召,旨在从文学和思想的角度深入区域国别学,探索日本现代文坛的内部张力和多种流派,以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提供学理资源。

作为执行主编,孙若圣副教授不仅协助主编王升远教授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完成《高桥和巳:我的文学观》的翻译外,还参与了译丛其他几部译著的校对及审读工作,在译丛顺利付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桥和巳:我的文学观》从高桥和巳作品集中精选了颇具代表性或产生过重大影响力的《文学的责任》《六朝美文论》等六篇文论。《文学的责任》等五篇文论较为全面地勾勒了日本文坛的思想脉络,详细分析了日本文学家们的转向过程,阐释了鲁迅思想对日本文坛的影响力,反映出高桥作为一流评论家对文学责任的反思。《六朝美文论》则体现了高桥精湛的汉学造诣,可视为中国近世文学海外研究的一个全新角度。

作者简介: 高桥和巳(1931—1971),日本作家,中国文学学者,毕业于京都大学,师从日本汉学泰斗吉川幸次郎,先后任职于京都大学等高校。著有《高桥和巳全集》十卷,内容涉及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等,在二十世纪日本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

《文学的温度》收录了伊藤整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可能存在吗?”“文章生成之道”“关于小说”“日本文学的特殊性与外国文学”“近代日本人的各种思维方式等主题的31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艺评论,旨在帮助国内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及文艺批评领域的思想成果,便于专业研究学者从多个维度客观审视日本近代文学的局限性及可能性。

作者简介:伊藤整(1905-1969),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小说家和翻译家。曾任日本近代文学馆理事长、日本作家协会副会长、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因其在文艺领域的突出贡献,1967年获日本艺术院奖1990年日本设立伊藤整文学奖

两位译者简介:

孙若圣为神户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任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外汉学及日本战后思想史研究。

张永娇为千叶大学博士,特别研究员,曾任日本近代文学合同研究会运营委员及编辑委员,现就职于上海大学。主持上海大学“青年英才启航计划”项目。

黄金三角团队:玉冈贺津雄教授的上大语言研究之路

202310月,玉冈贺津雄教授正式加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担任教授一职。作为心理语言学与实验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聚焦于母语者与学习者语言信息加工过程。自入职以来,玉冈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旺盛的研究热情,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独到见解和卓越表现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学院和学校的学术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砥砺耕耘:深积厚植结硕果

进入上大以来,玉冈教授在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他在国际知名SSCI期刊《Folia Linguistica》《Frontiers in Psychology》《Psychologia》上发表了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内容涉及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汤加语,涵盖词汇处理机制、句法结构特点以及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差异等,展现了他在多领域的深刻洞见。

在学术著作方面,玉冈教授参与了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权威书籍的编写,负责撰写其中关于日语语序处理的章节,结合反应时间和眼动追踪实验,深入剖析了日语的心理语言学特征。同时,他参与编写的《新网络时代的中文》,全面探讨了网络时代中文在购物、社交等场景中的新兴表达方式,为网络语言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玉冈教授曾受邀在日本神户大学、宫崎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发表演讲,向国际同行介绍其前沿研究成果,共举办了11场学术讲座。内容覆盖语料库研究、实验方法设计、决策树分析及SSCI论文写作等领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导,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二、教研相长:交流互动共育才

每周三下午4点到5点半,由玉冈教授与苏鹰教授领衔的研究会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平台。该研究会由上海大学日语系黄金三角力量构成(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形成了朝气蓬勃的团队力量,并以SSCICSSCI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为目标,围绕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展开深入探讨。在这里,师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研究进展,形成了开放而活跃的学术氛围。

玉冈教授通过研究会向团队成员介绍多种实验方法,例如词汇性判断、启动任务和迷宫任务等,同时结合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 Model)、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决策树分析(Decision Tree Analysis)等前沿数据分析工具,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密切协作、碰撞思维火花,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也为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研究会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展示个人研究成果的机会,通过学术报告、案例分析和数据解读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持续的交流互动推动了成员们的学术能力全面提升,为国际化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躬行实践:扎根实验育新果

在玉冈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逐步实现了从实验研究到论文输出的全面转化。202411月和20251月,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两次实验,涵盖词汇判断任务、启动任务、命名任务和迷宫任务等经典行为学实验范式,深入探索语言在线加工进程。

后续,课题组还将继续募集实验被试,欢迎对语言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交流和合作。未来,课题组将以国际前沿研究为导向,通过科学分析方法挖掘实验数据的学术价值,为语言学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成果。

对外交流

法语系举办法语世界的跨文化性与跨学科性主题讲座

126日上午,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B313教室举办主题为法语世界的跨文化性与跨学科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加拿大蒙克顿大学Samira Belyazid教授主讲,由法语系教师焦舒曼主持。

讲座内容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下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在法语世界研究、教学、数字技术等多样合作中的意义。在该视野下,自我他者的关系成为关键议题。Belyazid教授强调,人们需认识到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多样性,学会包容与尊重他者的独特性。她提到,由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话语、叙事与研究的非殖民化是当下的重要学术议题。Belyazid教授还详细阐述了“multi-”“inter-”“pluri-”等前缀的区别,深入解析“trans-”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强调在文化与学科交汇处伦理的重要性,倡导从包容和公平的视角出发,采取行动以促进更加和谐的全球对话。

讲座末尾,法语系教师焦舒曼对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并致感谢辞。24级法语笔译研究生章媛媛向教授提问关于身份认同构建的问题。Belyazid教授指出,个体身份是多元的,跨越性别、地域和文化界限,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和面貌。她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作为摩洛哥人、阿拉伯语母语者,以及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多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体验,强调多重身份的融合是一种宝贵财富,关键在于对这些身份持包容、尊重的态度。同时,24级法语笔译研究生徐潇轩也分享了她对跨学科研究的独到见解,提到了一位法国学者通过人类学视角翻译《诗经》的例子,尽管该译本受到了批评,却从跨学科的角度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法语系师生积极参与本次讲座活动,深化了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与跨学科研究的理解。法语系将继续秉持开放与创新的态度,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推动师生在学术探讨中开拓视野、启发思维。

供稿:朱宇杰

摄影:朱宇杰

大学外语部赴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人工智能促进外语口语学术研讨会

2024127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戴朝晖带领大学外语教师一行6人赴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人工智能促进外语口语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携手西交利物浦大学文化、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CCCS)主办,通过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技能,帮助解决英语教学中的这一痛点,助力外语教师开展运用AI进行外语口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在论坛上,邹斌博士就“人工智能促进英语口语实践与研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了教育技术发展、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口语练习软件EAP Talk。孙青阳博士则分享了质性研究方法,并推荐了新兴研究方法。西浦EAP教师团队展示了基于EAP Talk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了AI的积极作用。另外,还有魏日宁博士讨论了量化研究中效应幅度的重要性;黄芳教授分享了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及SSCI期刊发表的经验。参会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组成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的研讨小组,在主讲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题讨论和交流,为参会者创造了与专家交流和同行合作的宝贵机会。最后,我院大学外语部还与参会专家探讨了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的途径,助力我院大外部教师开展运用AI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结合数字化赋能交叉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实践探索与应用推广。(大学外语部 安宁 供稿)

外国语学院举办“学术研究的道与术”主题讲座

121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龙其林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开设题为学术研究的道与术的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唐青叶副院长主持,尚晓进教授、孙若圣副教授等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龙其林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晚清至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转型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为止主持国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

龙其林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学术研究的道和术展开,即如何将文以载道的大目标浸润于选题和投稿等日常学术实践中,切实贴合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做出高质量科研。在道的层面,龙教授引用前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的话语,引导师生们将学术问题视作自己的问题。要将问题意识置于对人生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的投射,而不为写论文而设计的问题。在术的层面上,龙教授分析了一些在中外文学研究领域尚待开发的前沿课题,并分享了论文写作与投稿的心得。

讲座最后,龙教授提出以下对联与我院师生共勉: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

敏学问者终身无所为满足时

龙教授的讲座带给了师生们有关学术研究的道与术的体悟。师生们意识到,在当下应将自己的学术实践与中国学派的学术体系构建相结合。我院将继续秉持开放与创新的态度,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推动师生在学术探讨中开阔视野、启发思维。

学生风采

日本语同好会举办多元化的二次元学术分享

126日晚上,日本语同好会在宝山校区D106教室举行多元化的二次元学术沙龙。本次活动邀请日语系2023级本科生庄乔喻同学和程思思同学、2021级本科生金俊豪同学、2024级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李诚睿同学围绕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沙龙由日本语同好会会长吴予勋同学主持。

01 新妖怪学的视角分析《地缚少年花子君》的相关设定

第一组主讲人是2023级庄乔喻和程思思同学,他们的汇报主题为新妖怪学的视角分析《地缚少年花子君》的相关设定。他们通过日本民俗学家小松和彦提出的新妖怪学的理论框架,对日本动画《地缚少年花子君》中的妖怪设定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中传统与现代妖怪形象的融合与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该作品在继承传统妖怪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赋予妖怪新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他们认为,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妖怪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02 平行世界构造在新日常系作品中的延伸——以《结城友奈是勇者》为例

第二位主讲人是金俊豪同学,他的汇报题目为平行世界构造在新日常系作品中的延伸——以《结城友奈是勇者》为例。他通过分析《结城友奈是勇者》中的平行世界构造,探讨了新日常系作品如何利用平行世界的设定来丰富故事层次和深化主题,并将新日常系日常系世界系作品相对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平行世界构造不仅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还通过不同世界的对比,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这种构造方式为新日常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3 日本轻小说中特殊注音标记的研究——以《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为例

第三位主讲人是李诚睿同学,他的研究题目是日本轻小说中特殊注音标记的研究——以《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为例。他通过对《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中的特殊注音标记进行分析,探讨了注音标记在轻小说中的功能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注音标记不仅能够表达特殊含义,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叙事层次和角色性格塑造。他认为,特殊注音标记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轻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文化特色。并提及到了关于特殊注音标记的内容在中日互译中的技巧。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文雪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此次活动的汇报人分别来自本科二年级、本科四年级以及硕士一年级同学,体现了日语系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理念。同学们基于不同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了选题新颖、内容详实的汇报,在不同学年之间形成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日本动漫、游戏、流行音乐等不仅是许多日语专业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以这些媒介形式为代表的当代日本大众文化也是学生们研究的热门选题。但目前,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成熟体系,学生研究视角的多元程度有待提高。

文雪老师也表达了对日本语同好会活动的期待,希望同好会能够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历史、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并融入AI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中日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稿:吴予勋)

“躬行实践出真知,创新聚力向未来”—外国语学院2024年优秀社会实践分享会顺利展开

20241217日,外国语学院团委组织的躬行实践出真知,创新聚力向未来”2024年优秀社会实践分享会在c109教室顺利开展。本次分享会由团委办公室李嘉欣同学主持,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团委副书记孔令璇出席现场。本次活动邀请两位同学向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充实、启发满满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首先,团委办公室邓修杰同学对2024年寒假社会实践相关事宜进行基本介绍,并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实践项目应与时代接轨、结合专业,能够成为今后大家开展创新创业和学术研究的良好基础,呼吁大家积极参加参与。

随后,2022级英语专业周以静同学以顾绣等项目为例进行寒假社会实践经验分享。她曾两次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并社会实践成果申报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际级立项。她提到第一次实践选定红色线路传播作为项目选题,聚焦于设计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第二次实践从具体点和小处着手,利用融媒体进行非遗刺绣文化中顾绣的传播。她特别指出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拍摄关键瞬间以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也建议同学们在实践中坚持定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并向导师和有经验的人寻求反馈,并根据建议调整项目方向。

紧接着,2022级英语专业沈晓华同学曾获2024上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以五育并举,校社共育为题做了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分享。她分享了从前期筹备项目申报书,中期简报与走访记录进展,和后期汇总建议提案,准备结项答辩的项目流程。提出该项目融合二十大精神与劳动教育的主题,并建议同学们紧扣时事政治与日常生活取材。在预期目标中直指服务社会与学校,关注项目对社会建设的助推作用。同时,结合外院公众号推文与文献分析,深挖学院特色与学科优势;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对象需求,指引研究方向。最终以成果册与调研实录为载体,全面展示项目成果。

分享结束后,师生们就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和推进展开讨论。两位分享人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并根据已有经验给出相应见解。

最后团委书记马思涵老师作总结发言。她希望同学们以自身兴趣点出发,结合时事方向和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项目视作一次契机,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不断探索未来生涯规划,从而增加专业认同感,成为反刍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动力。

本次分享会针对社会实践的选题、组队和报告撰写进行答疑解惑,有力推进学院寒假社会实践的组织申报工作,引导学生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创新之中,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供稿人:陆卓言


外国语学院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微团课活动顺利开展

20241217日,外国语学院在宝山校区C111室开展了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微团课活动,围绕我院在上海大学2024一二·主题合唱大赛中的荣获一等奖曲目《红太阳照边疆》开展宣讲和研讨学习。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团委副书记孔令璇出席活动,学院研一和大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此次活动由院团委办公室的李嘉欣主持。

会议首先由团委副书记孔令璇介绍了《红太阳照边疆》与延边文化的深厚联系。她作为吉林学子代表详细阐述了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强调了歌曲中体现的边疆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最后,她热情邀请大家能够实地体会延边文化,感受延边人民的热情。

随后,团委书记马思涵分享了本次党的光辉照我心合唱比赛从选曲到排练,再到最终的演出的心路历程,回顾了比赛的精彩瞬间和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并以《红太阳照边疆》这首歌曲为切入口,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延边州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从闭塞到开放、从边疆到前沿、从百废待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在这之后,部分合唱表演的同学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示这次合唱活动不仅加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是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与认知,希望今后可以有机会再次参加合唱活动。

本次主题微团课活动不仅是对今年合唱比赛的总结,也是对《红太阳照边疆》精神内涵的深入探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外国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供稿人:金韵婷


   铭记历史传红色基因,砥砺青春向未来奋进——外国语学院2024级英语笔译二班团支部顺利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团日活动

20241225日,外国语学院2024级英语笔译二班团支部在D115教室成功举行了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和回顾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同学们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树立青春奋斗的信念。

活动由团支书管应玉同学主持,她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介绍了1935129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抗日救国运动。通过生动的讲解,同学们更加了解了一二九运动的起源、过程以及它对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斗争的重要推动作用。

接着,现场开展了一二九运动主题知识竞答活动,内容涵盖了一二九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激烈的竞答,同学们不仅巩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情感认同。

随后,于荣英同学进行诗歌朗诵《青春》,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语调传递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鼓舞了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班会的志愿服务分享环节,陈筱同学和李峥赫同学分别分享了自己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吁大家珍惜当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活动的最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红色电影《八佰》。影片生动再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了集体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为了更加深刻地感悟历史和展望未来,同学们一起参与了现场书写手写文字信的活动。大家纷纷在信纸上写下对未来的展望与承诺,表达自己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主题团日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一二九运动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情感,更是增强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撰稿人:管应玉)

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中心年度述职答辩顺利开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广大同学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国之大者,践行青春使命,同时为更好加强组织建设,提升骨干工作能力,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及社团中心于1227日在D106顺利开展年度述职答辩会。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老师、团委副书记崔一冰老师和学院团委各部门、学生会和社团中心全体成员出席本次答辩。本次答辩会由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韩可欣主持。在述职答辩中,各部门骨干通过PPT展示演讲的形式,依次就部门招新情况、部门工作和个人工作总结与反思,以及对部门今后展望进行答辩陈述。

团委副书记孔令璇同学从强化组织建设、落实从严治团”“坚持思想引领、筑牢信仰根基”“丰富学生活动、激发支部活力”“规划引领、总结为要四个方面进行述职答辩,提出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强化理论武装、丰富活动形式的工作规划。

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韩可欣同学从学生会工作概览、秘书部和科创部工作回顾、未来学生会工作方向三个部分展开总结报告,提出发展具有外院特色的学生活动、定期召开例会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以及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等未来工作方向。

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赫薄然同学围绕本年度学生会文体部、实践部的工作作出述职答辩,从紧抓组织建设;强化思想引领;紧靠时代要求,推动实践进程;紧贴学生需求,汇聚文体智慧等三个方面指出文体部及实践部助力学院打造品牌活动,促进青年明确新时代责任担当的重要作用,明确开展实践项目前期宣传与指导活动的未来目标。

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尹瀚同学概括了分管部门完善公众号平台改革、举办媒体部设计工坊活动等的工作情况,分享了个人的工作经验,作出对媒体部未来强化职能分工、推动公众号改革,打造学院标识、提高团学工作向心力的未来展望。

其他各部门骨干总结了本年度工作履行情况、成果及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部门发展。

经无记名投票后,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老师宣读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中心优秀学生骨干名单;团委副书记崔一冰老师宣读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中心优秀部门名单;团委副书记孔令璇同学宣读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优秀干事名单。团委办公室、学生会文体部和学生会媒体部评为优秀部门,团委办公室邓修杰同学、学生会媒体部金佳影同学和文体部王语薇同学获优秀学生骨干荣誉;文体部王汶韬等9位同学获得优秀干事荣誉。

最后,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老师、副书记崔一冰老师分别对各部门的总结工作作出简要点评。马思涵老师对本学年的团委、学生会和社团中心工作予以高度赞扬,认为各部门积极对接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与担当,同时提出要今后继续深化组织建设、思想引领工作,打造微团课、戏剧节等学院特色品牌,更好的服务学院青年成长。崔一冰老师充分认可了各组织部门的工作情况,并以党的光辉照我心合唱活动为例,指出本学院以校团委、校学生会对标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希望今后加强学风建设、权益保障工作,更好地了解青年需求,回应青年声音。

至此,202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年度述职答辩圆满收官!

撰稿人:韩可欣、李彦瑶









下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