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7月11日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要闻
"外院人•青春路"——外国语学院201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顺利举行
6月12日,外国语学院201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宝山校区J楼101室隆重举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施雯教授、院长周平教授、副院长冯奇教授、庄恩平教授、党委副书记王国建,以及10余名导师代表参加典礼。典礼还吸引了部分研一研二学生及毕业生亲友到场观礼。
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一段精心制作、记录校园生活片段的视频《那一年•那一季•那一夏》让毕业生们仿佛又置身于美好的求学时光。之后,院长周平向毕业生寄语,她所表达出的对所有学生的喜爱、欣赏和不舍,令毕业生们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愈加浓郁;学生代表徐正威亦庄亦谐却又饱含深情的发言,抒发了毕业生对外院师长的敬爱、对外院同窗的真情;导师代表王霞则由衷地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美好期许和祝愿。今年毕业典礼恰逢新上海大学组建20周年,在"感恩外院•致敬上大"环节中,优秀毕业生代表向外院敬赠木制地球仪,希望外院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也表明外院学子不论身在何方都会心系母校,当纪念新上大二十岁生日同时也标志一批新校友诞生的生日蛋糕推进场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毕业生齐呼:祝愿上大声誉日隆,前程似锦。
学位授予仪式由党委副书记王国建主持,施书记、周院长、冯院长分别为每一位毕业生拨帽穗、送贺信、赠纪念品,并一一合影留念。每位学子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对硕士生涯的见证,更是寄托着学校、学院及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祝福。伴随着小合唱《毕业生》的悠扬旋律,典礼接近尾声。最后,毕业典礼在主持人深情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全体与会师生的合影留念,将这一重要瞬间定格为永恒。
(王杰、蔡军 供稿)
英语系召开国际化小学期系列教学研讨会——在交流中碰撞,在沟通中收获
6月23日、24日下午,英语系在C512召开了国际化小学期三场系列教学研讨会,主题分别为"Develop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he Classroom","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Writing"。会议由英语系主任肖福寿教授主持,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哲学系主任George Rainbolt等10余位外籍教授受邀参加了主题发言和讨论,英语系全体教师出席了此次活动。中外教师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翻转课堂的改革及困境、中非交流、少数族群的受教育权利、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首场研讨会于23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George Rainbolt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实施的课堂改革,并通过详细对比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提出目前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接着,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LeeAnne M Richardson教授则和大家分享了在上海大学一周的授课感受,演示如何把思维训练与文学课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短篇小说引领学生寻找、甄别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
第二场研讨会同样于23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首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Michael Leslie教授就非洲问题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家对非洲的偏见,并就中非的双边合作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深入剖析。接着,美国肯塔基大学的Kevin Real教授介绍了跨文化交流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意义,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冰山"(cultural iceberg)现象,提出通过分析显性的行为和物品(artifacts)进一步探究隐性的理念、价值观以及核心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的重要性。
第三场研讨会于24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写作课堂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首先,肯塔基大学的Steven Alvarez教授作了题为"Translanguaging Tareas: Emergent Bilingual Youth Language Brokering Homework"的发言,分享了他自身参与的帮助墨西哥裔青少年获得受教育权的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创作的自传写作的成果。接着,纽约城市大学的Irina Sekerina教授与大家讨论了认知科学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Irina Sekerina教授以"条件性反射"实验为导入,分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死记硬背(rote memorization)—僵硬的知识(inflexible knowledge)—灵活的知识(flexible knowledge),并就教师该如何在这转变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帮助提出指导意见。
两天的研讨会,话题丰富、讨论深入,问答部分更是精彩迭起。中外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在沟通中收获,从教学理念的定义到课堂改革的实验设计、从具体课堂操作到学生成果分享、从思辨训练到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每场研讨会结束时,肖福寿教授还向每位主旨发言者送上了精彩的"一句式"点评,为本次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朱音尔供稿)
外国语学院领导拜访优秀校友彭宏陵先生
6月24日—27日,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施雯、副书记王国建等一行前往香港,专程拜访我院杰出校友、上海大学校董彭宏陵先生。
彭宏陵先生是外语学院83届校友,多年来,他一直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早在2007年就在上海大学设立了玄陵体育、艺术精英奖励基金,并于2011年捐资建设玄陵网球馆。在今年5月24日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当天,彭先生向外语学院捐款100万元,设立"外国语学院玄陵教育发展基金"。
6月26日,施雯书记一行在我校港澳校友分会会长谭月梅的陪同下,前往玄陵基金会,受到了彭宏陵先生的热情接待。他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玄陵工房,彭先生自己创作的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寓意的画作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后,施雯书记介绍了外语学院近期的发展规划,代表外语学院对彭先生一直以来对学院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最后,双方就新设立的外语学院玄陵教育发展基金的使用规划情况进行交流并达成了共识。
在港期间,施雯书记一行还与院友同时也是我校港澳校友会理事的余晓先生进行了交流,并在余晓先生以及谭月梅老师的联系协调下,拜访了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组织和高校,了解学习香港高校在学生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与香港高校的同仁建立起了友好关系。
(王国建 供稿)
学术经纬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傅静博士来外国语学院开设讲座
6月9日上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傅静于校本部C楼512室为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文化响应教学法在ESL教学中的应用。
傅静博士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化响应教学法的发展现状,在美国ESL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引起的相应的教育测试争论。并进一步探讨深受全球化影响的中国,外语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文化响应教学法,并促进更加高效自主的ESL学习。文化响应教学法强调学生不同文化和生长背景与认知之间的显性关系,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不同文化和生长背景,利用这些不同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当今中国的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冯奇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进行了精彩点评,英语专业研究生和相关外语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并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英语系 供稿)
朱振武教授参加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会专题研讨会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三届专题研讨会于2014年6月6日--6月8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族裔文学研究,包括族裔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英语国家的族裔文学研究、族裔文学与国家文学史的构建、国家语境下不同族裔文学之间关系研究、族裔文学翻译理论与技巧和中国的英语族裔文学研究等六个方面。我院朱振武教授作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会,主持了分会场,并做了"'非主流'英语文学的源与流"的专题发言。
朱振武教授的主要观点如下:"非主流"英语文学,也就是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简单地说就是指英国和美国之外的英语文学。他的源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起初的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文学崛起后的花开两朵,再到爱尔兰、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新西兰、马来西亚、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等有着强劲势头的英语文学的众生喧哗,再到沃莱•索因卡、纳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维苏•奈保尔以及库切和爱丽丝•门罗等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先后斩获这一文学大奖,已经表现出"喧宾夺主"的劲头。因此,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今天,"非主流"英语文学渐渐走进主流也是在所难免的。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供稿)
邓志勇教授出席雅典国际会议
我院教师邓志勇教授于6月9至12日出席了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第七届文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是由ATINER ( The Athens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主办的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来自世界五大洲。学者们交流的论文主要聚焦在文学、修辞学、语言学、语言教学等领域,邓志勇教授向大会交流的论文是"What can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Stasis Offer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n Empirical Study of Stasis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 Class"。古希腊的雅典是西方修辞学的诞生地,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修辞学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苏格拉底等古典修辞学家、哲学家曾在此开办学校培养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包括能说善辩的演说家。
(修辞批评研究中心 供稿)
马利中教授赴杭出席老龄化应对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15~16日,"马寅初人口思想与老龄化应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日语系马利中教授应邀与会,发表了"日本'生产性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的学术演讲。
马教授在演讲中说,东亚地区少子老龄化发展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对年金、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一系列影响,在劳动力人口日渐减少的同时,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却与日俱增。解决老龄化问题没有速效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其中在探索"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鼓励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政策制定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特色亮点的经验。目前中国在老龄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人口红利已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如何在老龄化政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马教授通过日本在"生产性老龄化"实践方面取得的经验说明,日本的不少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浙江省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省老年学学会和省人口学会共同举办了此次研讨会。会议重温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研讨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老年学会徐鸿道会长主持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闻玉梅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教授、日本高龄化社会研究中心吉田成良常任理事、日本人口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客座教授、早稻田大学嵯峨座晴夫名誉教授等中日100余位专家学者就"医老"是"养老"的基础、老年保障与服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养老挑战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叶蓉 供稿)
朱振武教授应邀到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做学术讲座
6月4日,朱振武教授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启科分校英语系主任张爱平教授应邀在盐城师范学院进行中美学者二人谈,以"莫言现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莫言获奖的深层原因、西方与东方对莫言获奖的看法的异同点、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著名作家获得诺奖、英译者葛浩文有何功过、西方人眼中过去、现在及不远的未来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到底怎么才能走出去以及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和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6月14日,朱振武教授应邀到湖南科技大学做了"文学翻译的门径和策略——以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为例"的学术讲座。该校师生反响热烈,在对这次讲座的报道中说,"朱振武教授言语诙谐,在讲座过程中旁征博引,各类知识信手拈来……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讲座能如朱振武教授这般,再坐两小时也值"。
6月15日,朱振武教授应邀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了"文学译者的良知与文学翻译的认知——以丹•布朗小说的汉译和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的学术讲座,与该校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供稿)
吴攸博士参加全球学联盟年度会议
6月18日至22日,外国语学院吴攸博士代表上海大学全球学中心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全球学联盟年度会议。本次年会由丹麦Roskilde University主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波兰、埃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全球学的内涵、加强全球学建设的意义、联盟成员大学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全球学网络课程建设以及全球学E期刊的发展等多个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6月19日,年会正式开幕,在首先举行的全球学学术会议上,各国学者围绕"Multiple Globalizations"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共有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丹麦、埃及等数十个国家的学者向大会提交了共24篇学术论文并就此展开激烈讨论,我校吴攸博士在会上宣读了题为"The Rise of China with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的论文。6月20日—21日,年会就进一步推动国际学生的交流机制、全球学网络课程与期刊建设以及全球学的内涵等四个主题展开分组探讨。在为期三天的年会上,吴攸博士与各国代表进行了全方面的交流,与联盟成员大学达成了初步的交流合作框架,为上海大学全球学学科建设、全球学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吴攸 供稿)
吴攸博士赴广州暨南大学参加首届期刊与翻译国际研讨会
6月28~29日,我院吴攸博士赴广州参加了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首届期刊与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学者参会,会议邀请多家国际著名翻译期刊主编、副主编出席,其中包括The Translator, Babel ,Translation Studies, TTR: Traduction, Terminologie, Rédaction, 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以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吴攸博士向大会提交了题为"Translation, Cultural Security and Soft Power in a Globalizing World"的论文,并就此在"翻译与文化"分会场作了发言。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供稿)
喜讯
我院庞好农教授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我院庞好农教授主持申报的《非裔美国城市自然主义小说之性恶书写研究》项目喜获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立项编号:14BWW074)。这是庞好农教授完成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项目批准号:12FWW002)之后承担的第二国家社科基金类项目,特此祝贺!
(刘佳 供稿)
分流学生适应性教育
感受语言魅力,享受英语之美——外语学院13级分流学生适应性讲座(一)
7月1日上午8时许,外国语学院在Cj304召开了2013级新生的第一场专业讲座,意在为提高外国语学院13级新生的专业适应性。讲座由13级学生辅导员汪旭娟老师主持,邓志勇教授主讲,主题是English study and creative thinking & critical thinking,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英语专业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邓志勇教授针对大家的专业身份,指明English study与English learning之间的区别。与其他专业的learning不同,英语专业的study过程更加艰难、所需时间也更多,最重要的是英语背后代表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等,在未来的三年或者更长的学习时间里,英语专业的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会有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接着,邓教授用几个中文释义相近的单词的对比和几个新闻报刊常用词在英语语境中的细微差异,更加具体的表现出中英语言使用之间的差异,并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释。紧接着,邓教授向大家展示了Mark Twain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开头的一段文字,启发大家寻找名家文章中的"错误"所在,并引导大家思考作者刻意出错的原因,原来是Mark Twain为了考虑到作品主人公的年龄刻意制造的错误,这也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而后,邓教授对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同学们的临场翻译反映了很多人都在语言层面之下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层面上的锻炼的欠缺,发言同学所翻译的虽是correct English,却非appropriate one,邓教授由此指出英文表达在不同语态下表达的语气的差别,也激励同学们更加全面的学习英语。
接着,邓志勇教授通过举例再次强调:语言学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例如新闻传播、广告学、心理学等。他通过与身体结构的类比来突出语言结构平衡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将已知投射于未知从而获得新知。由此引导同学们在学习英语时注意观察、类比。
最后,邓志勇教授用农民与农具的例子反证:语言并不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学习语言,了解人、了解社会、了解文化,得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他通过精心准备的例子为新生们详细展示了英语语言的魅力与英语背后的文化的不同,使大家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英语仅是一门必备的技术学科的层面,而是引导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英语所蕴藏的更深刻的知识或素养。
两个小时的专业讲座,邓教授为我们传授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几位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精彩。外国语学院13级新生与邓志勇教授在沟通中收获、在交流中进步,在大家的掌声和汪旭娟老师的叮嘱中,这次的专业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3级学生孙宛冰、赵若菡 供稿)
英语的别样风采——外国语学院13级分流新生适应性讲座(二)
7月2日,上海大学13级英语系116名新生在CJ304参加第二次专业讲座。讲座由阚怀未老师主讲,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阚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综合英语的别样风采,通过英语习题和MARRIAGE话题的引入,同时在和老师互动的环节当中,英语系的新生们对英语专业的了解逐步加深。
讲座一开始,阚老师便问在场的116名学生,"IN ENGLISH OR CHINESE?"很普通的问话却让在座的我们倍感亲切。讲座过程中,老师借"网球"说事,阐述了英语单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英语也不例外。如何深入其中感受英语的奥妙,作为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当具备什么素质,作为初进英语专业的13级新生而言,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快速掌握学习并精通这门语言的方法?老师在讲座上提出别具特色的"WHERE ARE YOU"系列问题,经过三次自我检测后,相信同学们对自己将来需要付出的努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通过和老师不止一次的沟通交流,阚老师对13级新生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比较大的了解。
讲座进行到一半,阚老师开始转变话题,从对综合英语的认识到古希腊古罗马各个英雄、哲人同MARRIAGE不同深浅的关系,从古代圣贤到现代名人,老师用一个课题将经典与潮流串联,把时尚与课堂挂钩。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群体的幽默感将课堂氛围点亮。在"想出一至三个关于MARRIAGE的词汇"环节中,大家集思广益,各有想法,各家各言但各有各的精彩和奇妙。在这样一连串的互动参与中,同学们亲身体会到英语同汉语的差别,较为深入了解到英语的特点。
讲座末尾,阚老师对这两个小时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有疑问的同学下课后仍与老师继续交流。这是一次视听盛宴,这是两个小时师生互动的友好课堂。最后,我们用掌声结束这次难忘的讲座,也用掌声为我们英语专业的学子打气!
(2013级学生陈秋萍 供稿)
语言与人生——外国语学院13级分流学生适应性讲座(三)
7月3日上午8时许,外语学院在Cj304召开了对13级新生的第三场专业讲座。在上海大学专业分流后,外语学院迎来了新鲜的血液,希望通过专业性的讲座使外语新生们早些适应专业环境,坚定学习外语的信心与目标。讲座由新生辅导员汪旭娟老师主持召开,苗福光副教授主讲,主题是"语言与人生",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语言,英语专业,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都有了深刻的思考,抛却迷茫,明确自己的人生道路。
讲座一开始,苗老师就精辟的将自己今天的讲座总结为"7个问题,2个故事"。他从问题入手,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Question 1:什么是语言?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来概括,"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我们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Question 2:全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当今世界拥有70亿人,共有193个国家和31个地区,2500多个民族,世界语言有6809种。英语恰恰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可以说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Question 3:什么是英语专业?苗教授问大家"为什么要选择英语专业?"同学们的回答也是不尽相同,有的说"英语是万金油"、"很实用",有的说是"擅长英语"。苗教授告诉同学们,英语专业的全称是"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要学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学与文化。 Question 4:英语专业在中国的发展? Question5: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什么?question6:如何在上海大学学习英语专业?Question7:专业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苗老师的最后四个问题循序渐进,引领着同学们不断认清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外语学院是上海大学的传统学院之一,全国学科排名也位居前列,可以说我校的英语专业还是很不错的。苗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口语都很好,那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们不仅仅要学好听说读写译,还要在专业上超越他们,在深度上超越他们,这样才能凸显我们的专业优势,更有竞争力。
最后,苗教授向我们分享了王克非教授的人生故事,和王克非教授与英语结缘,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英语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给了他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苗老师还讲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故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与信心。
近两个小时的专业讲座,苗老师通过这"7个问题,2个故事"对英语专业的学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为同学们拨云见雾,指引方向,同学们也是受益匪浅。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这期的新生专业讲座圆满落幕。
(2013级学生吴少柯 供稿)
爱的三角关系:亲情、爱情与友情——外国语学院13级分流学生适应性讲座(四)
7月4日,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舒心坊"心理工作室廖菁菁老师来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为13级英语专业的同学带来一场《爱的三角关系——亲情、爱情与友情》的讲座。不同于前三天老师们从专业课角度为我们带来的讲座,廖菁菁老师从"爱"字出发,主要从心理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孤独"、"亲密关系"、"依恋"三个主题。
讲座之前,廖菁菁老师接受了我院大学生成长导师的聘任仪式,由外语学院周平院长亲自颁发证书。
讲座开始,廖菁菁老师先用"情景假设"的方法带我们进入了主题,想象我们身处一个应有尽有的海边别墅,大家可以住多久?立刻有同学回答"一个月!",但当提到附加条件是"没有手机,无法与外界沟通时",大家纷纷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表示"最多住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已经是极限了"。廖老师由此提出"孤独"的概念,当我们想拥有自己当前所没有的那种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接下来廖老师又抛出她在火车上与陌生人的亲生经历,向我们引出不同亲密关系的人之间不同的相处模式。廖老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截取了电视节目的一段视频,一对男女12次分手的理由使大家忍俊不禁,将讲座的气氛带向了高潮。廖老师提出"完美的爱情=亲密+激情+承诺"的三角公式,同时表示,这样的完美是很少存在的,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这3个条件的点线的结合。
最后,廖老师提出了一项关于依附实验的理论,通过让妈妈把孩子带到陌生的环境,妈妈离开前和回来后孩子的反应观测孩子的焦虑性和回避型。讲座的最后,廖老师送了我们一句话,"Without safety,there is no connection."。廖老师的声音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她的节奏,走入她描绘的情境中去。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对"爱"这个恒久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3级学生房燕婷 供稿)
2014年毕业季
外国语学院2014年毕业季研究生篇之院长寄语
亲爱的外语学院2014届研究生同学们,亲爱的来宾和导师们,大家好!
今天,上海大学外语学院75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MTI的研究生,分别完成三年和两年的学习,成功地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毕业资格。看着你们穿上硕士服,等待着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我和你们一样激动和兴奋。作为培养你们的导师之一,我还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我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记得你们刚入校时,我曾对大家说,对于你们的到来,我心中充满了喜悦、期盼和憧憬。我也曾告诉你们,研究生学习将是一个充满新鲜感和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次充满荆棘、充满困惑、充满了挫折的艰苦旅程。希望你们能把这个过程当成你们人生的历练,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心无旁骛、潜心学习,在上海大学这片沃土上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做好准备。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每年我都会对毕业生同学们说,你们是最好的,今年也是如此。相信我,这永远是我由衷的表达。昨天偶然看到一档电视节日,节目中主持人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父母打分。一个孩子给她妈妈的长相、身材和脾气都打了一百分,他认为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了不起的妈妈。你能说这孩子在说谎吗?你们在老师们的心里也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是最好的。你们的确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你们中有一位同学光荣地获得了校长奖学金,有三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四位同学获得光华奖学金。你们这届同学还史无前例地获得了七项大文科创新项目,有三位同学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五位同学获得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为你们在上海大学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然,那些在学校与奖学金或优秀毕业生称号无缘的同学,你们的前途说不定另有一番精彩。对于我们来说,你们既是一个集体,又是众多有个性、有独特魅力与潜力的个体。据我所知,你们当中已经有同学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同学将成为大学生村官,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还有一些同学将进入金融系统、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知名企业。
同学们,从你们走出上海大学那一天起,一切的荣誉和成就都将成为过去。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你们,社会正向你们展示着它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你设下了无数的障碍与陷阱。希望你们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不怕挫折和困难,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和人生道理化为创建美好未来的动力,用快乐去点燃生活的激情,用爱与包容去赢得爱与包容,用乐观与坚强去化解生活中不如人意之处。预祝每位同学未来的生活有意义、有成就、有滋味、有色彩。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母校和老师们,常回家看看,让我们分享你们的快乐,为你们感到自豪;也让你们持续关注学院的发展,共建并共享上海大学外语学院的成果。从今天的优秀毕业生转变为明天的杰出校友。
最后再次对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
上海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周平
2014年6月12日
外国语学院2014年毕业季研究生篇之导师致辞
尊敬的施书记、周院长、学院研究生毕业工作组、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以及诸位光临典礼的亲朋好友、嘉宾们: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作为"最可亲"、"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的代表,代表所有研究生导师在此向大会致辞,感谢学院研究生毕业工作负责老师的发言邀请。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同样,我要向大家表示由衷的祝贺!三年研究生生活,弹指一挥间。其间大家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和艰辛,干扰和诱惑:回首过去,同学们为课程学习而埋头苦读,为论文撰写而辗转反侧,为答辩是否能顺利通过而忧心忡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与同窗好友在此相聚,共庆毕业盛典的一个宝贵席位。祝贺大家!
今时今日的荣耀,是用往日的汗水、泪水甚至父母或者自己的薪水浇灌出来的。今天的成功绝对不是仅凭你一人单枪匹马就能轻松斩获的,请不要忘记家人和伴侣的鼎力支持,不要忘记同窗好友们的一路陪伴,更不要忘记所有老师的辛勤教诲和悉心指导。因此,我建议,今天,在离开之前,除了自己的导师之外,请大家一定亲口向至少一位老师表示感谢,发自内心地感激他(她)曾经给过你的帮助。
随着今天毕业典礼的结束,明天大家将各自踏上征程。三年时间看似漫长,但究其实,从研究生入学到学成毕业,不过是漫漫人生中走过的一步。但这一步,是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大家各自人生旅途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从今日起,大家开始有了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虽然同学们即将奔赴的阵地各不相同,但是相信大家共同的专业背景,相同的专业训练,培养了同学们不迷信不盲从执着求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了依据理据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更不消说还获得了因为第二语言的娴熟运用而带来的自如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些必定对大家日后的工作学习都大有裨益。
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全新的眼睛。"今天,你们不仅被授予新的学位,更被赠以"新的眼睛"。三年前大家带着憧憬来到上海大学;三年后,大家将再度从这里离开,也许梦想依旧执着、目标依旧坚定,但同学们自己却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三年研究生生活所学赋予了你们全新的眼睛,帮助你们发现从前不曾发现的精彩,体会从前无法体会的乐趣。
在大家即将离开上海大学开启全新的工作学习生活之际,祝福同学们在新的征途中再创佳绩!祝福大家事业成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王霞
2014年6月12日
外国语学院2014年毕业季研究生篇之毕业生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研究生们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研究生向给予我们关怀的院领导、向授予我们知识的导师们,向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辅导员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转眼又到了六月份,毕业的季节。因为毕业,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全勤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因为毕业,这次相聚后大家就要相互告别、各奔东西。三年前(MTI专业同学两年前),因为同样一纸通知书,我们怀揣各自的梦想和目标来到了上大,开始了我们的研究生生活,两三年的硕士生活弹指一挥间,如今就要画上句号,站在毕业的当口,可能我们都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在每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心中,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也代表着一段梦想、一段记忆,这里的很多记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珍贵的收藏。踏出校门后,我们就要告别放眼望去男生寥寥的课堂,告别曾经熬夜准备PPT的许多个晚上,告别那个上海高校排名前三的食堂,告别毕业前令人紧张的答辩抽盲,告别指导我们学业、关心我们成长的师长……
作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我们是幸运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导师,谢谢你们!在这里,你们教导我们要谦虚诚恳、常怀感恩之心;教导我们要有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学术态度;指导我们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在此,我代表所有毕业研究生向培养教育我们的导师表示深深地感谢,你们辛苦了!作为上大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我们是幸福的,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最纯洁的友谊。或许是由于性别比例原因,两三年下来当初腼腆内向的女同学可能早已成了女汉子,当然,为数不多的男同学有的私下也许早成为了你们的男闺蜜,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我们之间的友谊是最纯洁的男女关系,希望这段纯洁的友谊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大家能够相互珍惜。
毕业了,大家都即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不管身在何处,相信我们一定会记着在上海大学求学的这段时光。毕业典礼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仪式,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即将离开学校翻开人生新的篇章。在此,我想借用人生中另一个重要仪式里的几句话结束这次发言:站在离别的当口,无论将来我们在生活中处于顺境或是逆境,健康或是疾病,富裕或是贫穷,得意或是失意,上大的这段求学经历都将陪伴着我们,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大家拥有各自精彩的人生。
最后愿我们的母校再创辉煌!
愿我们的恩师身体健康!
愿我们的同窗奋发向上!
谢谢大家!
2012级英语笔译硕士 徐正威
2014年6月12日
胜者,跑在掌声之前——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张珂铭
张珂铭,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毕业生,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被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事务所录取。纵看张珂铭同学的研究生生涯,她取得了诸多值得学生羡慕的成就,收获了属于自己光明美好的未来。这让不少学生心生好奇,张同学是如何有效把握自身研究生阶段的?而这能给众多心生迷茫的在读研究生带来何种启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采访了张珂铭同学,受益颇丰。
学术之路:踏实进取,精益求精
研究生在读期间,张珂铭的指导老师是外国语学院的谢之君教授。提及恩师,张珂铭表示唯有庆幸与感激之情,庆幸自己选择了最适合的导师,感激导师这三年以来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谢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张珂铭颇多启示,而且在做人处世方面对其影响深远。张珂铭感慨,谢教授不仅教育她如何精进学术,而且让她懂得要保持平和心态,享受生活,这些教诲让她受益终身。
导师帮助张珂铭敲开了学术大门,她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执着在学海纵横远航。张珂铭对待自己的学术论文态度十分虔诚严谨,她博览众书、杜绝抄袭、反复查证、几经删改,这种种努力的浇灌助她研究之树硕果累累,发表6篇学术论文,并入选上海市高校大文科学术创新项目。张珂铭表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锻炼了她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在日后寻找工作中助益良多。
学生工作:无怨无悔,不留遗憾
张珂铭同学本科期间担任四年班级团支书,研究生期间又担任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组织委员和三年党支部书记,拥有七年学生工作经历。在谈及这方面的体会时,张珂铭表示,自己在党建工作中尽心尽力,以最饱满的热忱和最充沛的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广大同学。她同时讲到,研究生阶段对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畏葸不前其实是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发展的,也不能够建立起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视野。例如,企业招聘时对拥有商业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参与经历的学生总是好评颇多,但是许多同学对这类活动止步不前,令人惋惜。
张珂铭认为,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以及课外活动好处众多。首先,参与过程中会结识许多老师同学,这有助于扩大交往范围,拓展人际资源,丰富自身认知领域,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可限量。其次,在与许多经历、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相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并接受社会交往中人之差异所造成的蝴蝶效应,从而在工作生活中更习惯于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处理事务更具耐心,抗挫折能力更强。最后,从事学生工作,参与学生活动,有助于提高同学的担责能力,使其拥有更大的使命感承担更加重要复杂的任务,并逐渐培养出更加强大的领导能力。这些进步与提高皆为以后职场喜闻乐见、青睐有加。
课外实践:有的放矢,勇于尝试
在谈到课外实践时,张珂铭谦虚地表示自身课外实习经历并不丰富,但她告诫在读的研究生同学,在找实习时,不能贪图一时所获利益,而从事那些与以后职业发展关系疏离、帮助甚少的工作。学生应该多从事与自身职业规划相关的工作,充实工作经历,为日后在职场站稳脚跟打好坚实基础。
而另一方面,她又建议同学们,如果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机会,不妨尝试。这既可以帮助确定此领域是否适合自身日后发展,又可以帮助自身拓展对职场的认识,丰富自身的工作经历。她认为,人在年轻时应该尽量淡泊名利,追随自身兴趣,在完善自己、找准定位的同时,不为青春留下遗憾。
在以上三个方面,张珂铭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经验与感悟。此外,对于在读研究生,她还有一些思考与建议,值得大家深思。
首先,全面接受人和事,勇于尝试与担责。张珂铭用她的师兄赠言阐释这项建议:你在得到一枚硬币时,不仅要接受正面,也要接受反面。接触众生,有好有歹;挑战万事,有苦有甜。人不可能一生只享受森罗万象、光明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必须勇于接受黑暗消极的一面并尽力克服。唯有这样,人生之路才能走顺,走稳。
其次,广交宾朋,虚心接受诤友真知灼见。张珂铭建议大家在研究生期间一定要多与老师、学长学姐、同学以及其他渠道结交相识的朋友保持交流,并虚心接受中肯的意见。每个人内心对自我认识毕竟主观,只有根据他人建议不断深化认识,调整提高自身,才能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人才。
再次,积极锻炼身体,排解不良情绪。张珂铭表示,职场人士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二者缺一不可,而运动在提升体能保持健康的同时有助于发泄不良情绪,建议大家培养并且保持。
最后,追求卓越,成功会不期而遇。张珂铭表示,在当今社会,一些人急功近利,一心追求成功,却不知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要想成功,必须心无旁骛地追求卓越。上海大学为研究生职业起步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同学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与课外活动,并寻找适宜实习机会,培养职场技能。假以时日,付出定有回报。
采访完张珂铭同学后,记者感慨获益匪浅,希望本文对迷茫的研究生多少有所启示。只要大家保持健康心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找准定位,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驱散未知阴霾,拨云见日,赢得属于自己的美妙人生。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 蔡军)
真诚待人,乐于付出——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王薇
一个初看上去让人觉得很萌的女孩,齐刘海,带着一副大框眼镜,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黑色的大眼睛不时给人一种灵动的气息。有点弱柳扶风的身材,拥有外院女生气质的同时透着一股坚韧。但如果不去深入了解,谁能猜到,就是这样外表有一些柔弱的女生,曾担任外国语学院党副一职,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并且被招商银行录取。
5月28日,阳光透过校园的绿树大片的洒在路面,形成斑驳的影子,身着硕士服的朝气青春倒映在泮池清澈的湖水里,现在正是毕业的季节,为了送别外院即将毕业的学姐学长们,为了庆祝上海大学组建20周年,研究生党总支专门组织了这次对优秀毕业生的采访。而王薇不仅在学习工作,还是为人处事上都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为了给尚未毕业的在校生或正在为找工作而苦恼的同学们一个借鉴的经验,笔者首先从近期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开始采访。王薇说,面试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和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外院女生很多,研究生大多都是来自外地,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力,需要在研一和研二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进公司?进企业?还是其它?确定好以后要着手准备,课余可以找些实习工作进行锻炼。这样实践和理论结合,加上女生心细,长期积累下来就很有优势了。对王薇本人而言,她在实习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接触了银行业务,觉得与自己的性格颇为吻合,就准备起银行考试,着重培养银行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她说,对自己进行逻辑性较强的思维训练,为自己以后找工作打下了基础。其实不管进哪种公司,逻辑思维能力都应该早做培养。
问到在招行的面试过程中,自己有哪些优势时,王薇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做学生工作收获了无形财富。学生工作者能承担苦和累,有责任心和自律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半途而废,这些优秀的品质面试者在面试中往往一眼可以看出来,并且给予肯定。群面的过程中,竞争者都十分优秀,很多都是留学生,但在激烈的面试中王薇已经化压力为动力,把注意力都投入到了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发挥自己水平上面了。王薇说道,因为自己有做党副的经验,因此在面试过程中能做到大胆、开朗,当自己的观点和小组意见冲突时知道如何让步,如何信任团队,如何决策,如何用合适的语气和态度来展示自己。
在王薇看来,自己特别感谢学生工作赋予自己的进步和成熟。在问道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她想了想,说道,其实每次活动都是一种挑战,除了自我要求比较认真,还得益上海大学对学生工作的重视和高要求。每次活动都要全身心去对待,从前期策划、举办、到后期总结,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到位,执行到位。在一次晚会中,因为投影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她事后非常自责自己没有安排好,思考下次活动如何改进。正是这种善于反思的精神让她迅速成长起来,更加细心,精益求精。谈论学生工作的至始至终,王薇都念念不忘老师的培养以及同学们的合作。比如同学们在研究生专职委员王杰老师发起的2012年 "德育沙龙"和"电视、电影节志愿者"活动中,都是从细节着手,做出实事,让更多的同学受益。她提到每次活动的创新也让自己收获颇多,微博、视频等制作让她更加熟练地把握不同活动的亮点,增强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一般党副要负责学院各个环节的活动,因此工作难免细琐繁重,问起来王薇怎么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她开玩笑说,熬夜。王薇说自己心里一旦有什么事,会希望尽快解决,因此要求自己耐心的同时讲求效率,其实做熟练了以后,就不会感觉工作困难了。看来,当真的把压力化为动力时,就会感受小宇宙爆发的无所畏惧吧。
问道王薇如何评价自己的时候,她谦虚地说到,"真诚待人,乐于付出"。她说付出了,自己会从中得到快乐,不管如何一定会有收获的,而真诚待人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本纽带。而王薇给学弟学妹们的赠言就是:细心,踏实和认真,希望大家能够秉承外院一贯的做事风格,力求细致。
三年里,老师耐心教育指导,同学们一同学习工作,欢乐无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到了毕业的时刻,有不舍,有青春的回忆。想到没有多少机会能以在校学子的身份生活在上大,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感受着泮池那习习凉风的浸润和抚摸,望着这片无私供自己汲取知识、洒满大家青春最好年华的校园,王薇心中充满了感恩、不舍。她说她会常回来看望母校,期望学弟学妹能好好珍惜时间,锻炼自己,争取一个无悔青春。这就是王薇,表面柔弱但内心坚韧,充满对生活的感恩。在此也希望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们,在毕业这个新的起点,继续奋斗,乐观坚强地走向更远更美好的未来!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 刘萌)
电视节.电影节
我校志愿者参加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岗前培训暨动员大会
6月6日,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岗前培训暨动员大会在上海影城隆重召开。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刘刚,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两节"组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刘树新,台湾著名礼仪造型师、资深电影制片人谢丽君以及"两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30余名志愿者应邀出席此次岗前培训暨动员大会。
在本次动员大会上,团市委副书记刘刚发表了动员讲话,对今年担任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学生志愿者寄予了厚望,希望志愿者们能珍惜机遇,牢记使命,除了要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也要展现出上海大学生的国际水平与风貌。接着,礼仪培训师谢丽君对在场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礼仪培训。谢老师风趣幽默,十分注重与志愿者们的互动,她邀请志愿者上台,现场指导着装技巧以及化妆技巧。随后,郭佳、王思琦等其他几位老师分别针对安全知识和要求以及外事接待等相关工作进行了培训。郭老师提出,今年的安全防范和安保工作尤其重要,对于参与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来说,不仅要牢牢树立安全观念,增强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而且自身也要配合组委会的安全工作,随身佩戴好出入证件,服从安保人员的检查。最后,"两节"组委会各项目组老师们也分别对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和任务分派,并对接下去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与希望。
作为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的长期合作伙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已连续九年参加"两节"志愿服务,今年预计为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输送250余名志愿者。我校志愿者们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一直以来都受到团市委以及"两节"组委会的认可和好评。这些都更加坚定了今年的志愿者们服务好"两节"的目标和决心,预祝今年的"两节"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王杰 供稿)
不一样的夏天,一样的梦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4年"两节"志愿者活动圆满落幕
6月22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幕,今年的上海大学"两节"志愿者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志愿者们经历过辛苦付出,更加懂得了蕴含在奉献中的快乐。这个夏天,因为有电视电影节的陪伴,注定不平凡。
5月9日,第20届上海电视节、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宣讲会暨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顺利举行,"两节"志愿者工作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共吸引了近500名来自20多个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报名。经过报名表初选和严格的面试选拔,共有300余名志愿者正式加入到实践服务的队伍中来。他们用自信的微笑和诚恳的态度宣告着他们参与"两节"活动的梦想和奉献付出的决心。
志愿者们的岗位主要分为中外宾接待组、字幕组、注册中心、"国际学生短片评展"及颁奖典礼会务组等。尽管不同岗位对志愿者的工作要求都有所区别,但都需要志愿者们用良好的团队素质、优秀的语言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所分配的任务,彰显青春热情的上大学子风采。
注册中心的同学上岗时间最早,所处理的工作也最为繁琐。他们需要长期驻扎在上海影城和上海展览中心等地点,为千余名中外来宾现场注册,并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外国语学院13级语言学研究生徐明业曾这样评价注册中心的工作:"繁杂中理出头绪,细节中把控全局,在注册组的工作,我感受到了自己志愿者的脉搏",注册中心的志愿者们用良好的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获得了嘉宾们和负责老师的一致好评。字幕组同学承担的工作也具有一定挑战性。他们在各大影院敲字幕之前要首先在上海电视台熟悉影片,做足功课,虽然影片放映中会有些瑕疵,但总体上是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影片结束,观众起立纷纷为志愿者们鼓掌时,他们才露出了会心一笑。
相较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的注册中心和字幕组,接待组志愿者的工作显得更为灵活机动。他们从5月下旬起就开始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主要服务于电视电影节中外宾接待、各省广电厅(局)长接待、电影论坛中外宾接待、电影市场现场指引、上海影城接待等单位,用热情的笑容和尽责的态度践行着奉献付出的志愿者精神。接待组志愿者主要负责嘉宾的接送机服务及在华行程的陪同工作。嘉宾抵沪前,志愿者会告知嘉宾的个人信息和接送机事项。在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幕之前,志愿者们就身着志愿者服装开始在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火车站等候嘉宾们的到来,很多同学要直到闭幕式之后才能结束自己的服务。在这期间,志愿者们都主动与嘉宾沟通,有的还利用自己过硬的语言能力当起了临时翻译或陪同导游。嘉宾与志愿者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此建立。
炎炎夏日阻挡不了年轻的心追逐志愿奉献的热情。伴随着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落幕,志愿者们都不舍地结束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在这期间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自身修养的提高。光影随心,志者愿行,你我继续同行!
(刘旸 供稿)
2014年"两节"志愿者同期声:奋战在注册中心
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服务自6月9日正式拉开帷幕后,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已累计为"两节"输出300余名志愿者,岗位涵盖注册、字幕、中外宾接待以及国际学生短片评展会务等。
本次注册组共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6名。注册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电视节及电影节正式开始即6月8号之前,主要负责审核被邀请人信息,如果发现被邀请人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完整,及时告知被邀请人并将信息补充完整,在信息确认无误后,为被邀请人制作证件,并将证件进行分类保管;二是在6月8号到18号期间,注册工作进入最紧张阶段,主要负责来宾的现场注册,来宾凭本人身份证件及确认函来注册组进行注册,注册组需在网上将来宾注册信息填写完整并及时将其证件送达本人手中。注册工作是整个两节工作中最繁琐最细致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每个志愿者反应迅速、记忆力良好,更需要有超乎别人的细心、耐心与抗压能力,在几千来宾现场注册出现各种问题及各种困难的时候,能尽力解决并顺利完成来宾的注册工作。例如,潘丽同学所在的记者注册组需要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完成4000多记者的注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即便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依旧发扬着志愿者精神,不抱怨,不后退,积极努力的奋战在注册工作的第一线。
在亲身参与了"两节"志愿者活动后,志愿者们深刻地体会到"志愿"二字的真正意义所在,"志愿"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在工作中做出来的。在面对各种压力及困难的时候,如何还能坚守"志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以下是外国语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志愿者们,在经历了十多天志愿服务后的感悟。
"在十几天的志愿者工作中,有惊喜,有欢笑,有汗水,有坚持,虽然早出晚归,而且伴随熬夜写论文的痛,但这段痛并快乐着的日子,我将难以忘怀。"
——13语言学研究生方圆
"繁杂中理出头绪,细节中把控全局,在注册组的工作,我感受到了自己志愿者的脉搏。"
——13语言学研究生徐明业
"选择了承担志愿者的身份,就要坦然承担它所包含的责任与义务。此次志愿过程是个丰富又艰辛的过程,收获总是在细微之处,笃定乐观的去面对一切。"
——13笔译研究生潘丽
"通过'两节',我收获了欢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
——13笔译研究生张青
(王杰、徐明业 供稿)
2014年"两节"志愿者同期声:中外宾接待组的故事
"两节"中外宾接待组是此次志愿活动中人数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最能体现同学们个人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志愿者岗位。今年共有200余名来自20多个学院的接待组志愿者,从5月下旬起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之中。他们主要服务于电视电影节中外宾接待、各省广电厅局长接待、电影论坛中外宾接待、电影市场现场指、上海影城接待等单位,用热情的笑容和尽责的态度践行着奉献付出的志愿者精神。
接待组志愿者主要负责嘉宾的接送机服务及在华行程的陪同工作。嘉宾抵沪之前,"两节"中外宾接待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会事先与志愿者沟通,告诉志愿者其负责嘉宾的个人信息和接送机事项。在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幕之前,志愿者们就身着专门的志愿者服装开始在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火车站等候嘉宾们的到来,很多同学要直到闭幕式之后才能结束自己的服务。在这期间,志愿者们都主动与嘉宾沟通,有的还利用自己过硬的语言能力当起了临时翻译或陪同导游。嘉宾与志愿者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此悄悄发芽。
接待组的志愿者们用流利自如的外语水平,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和热情洋溢的灿烂笑容很好的展现了上大学子的风采。相信他们在参与"两节"活动的过程中,也在感恩付出,收获自我。
志愿者心声节选:
万事开头难,当原以为简单的接机陪同任务第一次从纸飞机跃下成为实践时,有时也让人手忙脚乱。当自己一个人站在机场,就知道自己要担起重任。
——11级外语学院本科生傅呈皓
我很开心并且很荣幸能够同这样一个团队一起工作。每一个人都希望以自己小小的努力为世界呈现一个更好的上海电视电影节。感谢"两节"为我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能为这个世界也贡献一份力量。
——11级经济学院本科生陈烨芸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落幕,我作为接待组志愿者的工作也即将结束。我很荣幸陪伴金爵奖参赛片《五彩神箭》剧组共同度过一周。在两节工作期间,我体会到了责任的重要,也让我说话做事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感谢两节,让我成长。
——12级材料学院本科生孙世伟
(刘旸供稿)
2014年"两节"志愿者同期声:字幕组二三事
今天扫了一眼日期,突然发现电影节快结束了啊,总觉得过得很快的样子。想想过去的几天,这怕是我做过最累的一个志愿者了,但是也很有意思。想起当初进了字幕组完全是因为缺人被室友拉进去的,曾一度觉得自己比那些去参加面试的同学们要幸运,不过后面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才觉得这并没我想像的那么简单。
在四天时间里,我敲了10部片子的字幕,有像《编剧情缘》那样的喜剧片,也有像《蝙蝠侠》那样的商业片,更有《赦免》、《银行女劫匪》这样的纪实片等等。现在想想这段记忆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节开始的那天是14号,我和搭档在万裕国际影城负责三场电影,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第一部片子我们只能在影院现场敲字母,那时候的心情简直就是在玩过山车一样,中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和搭档在影片结束后只能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来缓解我们紧张的神经,期间各种不安,恐慌更是难以言表。
说句实话,在那天之前,虽然有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只顾着向周围的人炫耀了。但是那天在影院里被空调那么一冻,突然就冷静了很多,明白了过来,对于这份工作更多的不是一份激动,而是责任,以至到后来听同行的学姐说,有些字幕组的同学被观众投诉了,心中也不免多了几分唏嘘。
以后的几天里,我努力做到最好,虽然事后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当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鼓掌时,即便不是为了我,心里仍然有几分高兴,就更不用说如果有人来告诉你干得不错时,心里那份激动的心情了。就比如说最后一天晚上,那天很幸运中间第二场影片有内嵌的中文字幕,让我好好地休息了一场,到了第三场观众入场时,我和搭档的学姐在那儿聊天,商量着一会儿怎么分配主副敲,这时候过来一位观众很感兴趣的问我们这个字幕怎么敲,我们便很简单的聊了两句。
那一场是《奥兰多》英文原声,虽说是看了两遍,但是对于里面大段的诗歌,戏剧台词还是表示有点力不从心,电影一共也就90分钟,结束后,我和搭档都大大的松了口气,这部电影是我最后的一部,也是她敲的第一部,对它的感觉总是和前面的片子不大一样。
出了影院乘上电梯时,有人在后面说:"下班了?"我们回头一看才发现是开场前过来我们说话的那位观众,我们笑着应了一声有点心虚的说中间出了点问题,但他说有一个小问题,不过敲的不错,我和小伙伴愣了一下,然后对那位观众说了声谢谢。
那一个时刻就觉得这四天来虽然每天一大早起来看电影对字幕,晚上12点才能回到寝室,不过有人能够承认我们的工作,能够包容我们瑕疵,我便有了下次做得更好的动力,而这也就够了,有时候可能这种动力比之这段经历,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去珍惜。而这我想也是整个字幕组同学们的心声吧。(付茜供稿)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电影节看电影才是最实在的。走红地毯、最佳影片奖的审核颁发等一系列活动,似乎只是明星和电影制作方所关心的。至多,只是一些电影粉丝想要借此机会,一睹明星的庐山真面目而已。
很荣幸,我们是默默无闻的字幕组志愿者。刚开始,我以为字幕组是需要现场将中文翻译一个个输进去的。因为我打字速度很慢,所以有这个顾虑。后来才知道,有一个软件可以将整句话导进去。我们要做的,只是按下回车键将已经翻译好的中文导进去,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控制同步。
一直以来,我都挺喜欢看电影的。但是,最近看电影快看吐了。因为电影节期间,学校还有课程安排。所以我只排了四天班,负责七部影片,主敲四部,副敲三部。我主敲的影片分别是《画池》、《少年林肯》、《天堂的孩子》、《自私的巨人》,副敲的影片分别是《恐怖直播》、《真不走运》、《独宿》。因为光盘并不是同时刻好的,所以光是去电视台拷贝影片就用了挺多时间。因为是现场同步字幕,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为了尽量让观众满意,我们必须提前多预习几遍影片。有些影片是本身没有任何字幕的,这很考验英语听力,如《少年林肯》、《自私的巨人》、《独宿》。有些影片本身不是英文片,但是有英文字幕,这需要将视线一直在影厅屏幕和电脑屏幕上切换。有时,会在影院呆到晚上12点。一个人打车回学校有种隐隐的不安。但是,当受到观众肯定的时候,当小伙伴夸我配合默契的时候,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比起电影节的总负责人,比如蒋洪飞学长,我们志愿者付出的根本不算什么。因为他要在确认所有志愿者都安全回校后才离开岗位,因为他还需要前期和后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时不长的志愿者活动,让我收获了内心的充实感和战友情。交际圈渐渐扩大,在学校邂逅熟悉的笑脸是种唯美的享受。
字幕组志愿者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组的志愿者真的很辛苦,还要承受观众吐槽的巨大压力,但大家仍然尽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工作精神是任劳任怨、恪尽职守、问心无愧。
字幕组的志愿者们辛苦了! (张妙 供稿)
香港学习拓展
外国语学院学生2014暑期香港学习拓展项目圆满结束
6月23日-27日,为期五天的"外国语学院2014年暑期香港学习拓展项目"圆满结束。作为外国语学院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之一,该项目得到了上海大学校友会港澳校友分会的鼎力支持,旨在为外院学子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走访国际名校、知名企业,聆听优秀校友就业创业经验,参观社会机构,领略香港独特城市魅力,增强对香港精神感性认识的同时,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胸怀。
6月17日,外语学院在C302会议室举行行前说明会,就此次项目有关住宿、行程、安全、费用、组织纪律等相关事宜为各位组员进行说明。6月23日,外国语学院赴香港学习拓展项目一行共25人从上海虹桥机场整装出发。
(一) 走访香港三所名校,体验国际化教育
6月23日中午抵达香港后,在外语学院校友余晓的协助下入住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24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交流处老师在康本国际学术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港中大硕士招生及培养情况,随后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港中大的校园美景。24日下午,上海大学港澳校友会谭月梅、余晓两位老师在中文大学为同学们带来关于 "香港礼仪"、"香港精神"以及"职业规划、海外留学"的主题讲座。谭老师从香港历史开始,具体分析了"逆境自强","拼搏进取","刻苦奋斗","积极乐观"等香港精神,让同学们对香港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余晓老师通过介绍他在上海大学、日本、美国及香港的求学和创业经历,鼓励同学们坚持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不断追求卓越。25日上午,访问团一行参观香港城市大学,4名校园大使带我们参观了学生社区,并详细说明了学生在公寓的生活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随后我们到达城市大学学术楼,聆听了由香港城市大学事业发展处带来的讲座,参观了城市大学逸夫图书馆并在学术楼前合影留念。27日上午,来到此次行程中名校访问的第三站——香港大学。首先我们聆听了香港大学就业中心老师的讲座,了解了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硕士招生及培养概况,随后在学生大使的带领下参观了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校园。
(二) 亲密接触知名企业,聆听资深人士经验分享
此次学习拓展行程中还安排了近距离体验知名企业,了解他们的运作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气质,并能对以后择业就业有所启发。6月25日下午,参观circle K 连锁便利店。circle K(OK)便利店以非加盟的经营理念,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特色的配套服务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也赢得了消费者和业界良好的口碑。随后我们到达香港稻香集团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香港饮食文化及其变迁发展,并通过3D短片详细了解了稻香集团的发展史及经营理念。 6月26日上午,来到位于铜锣湾的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聆听了协会总监关女士以及资深会员周先生的讲座分享。两位老师对外国语学院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做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三)繁华闹市体验人文,小组讨论总结感悟
6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师生分别参观了太平山顶、维多利亚港以及星光大道等知名景点,在地道的香港大街小巷中切实的感受了香港精神及香港的风土人情。26日上午参观了金紫荆广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在艳阳下金光闪闪,象征着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后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6月26日自由活动结束之后,各小组总结了几天的所思所感所见所得,并向带队老师以及其他组员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在此次香港学习拓展活动中,每位队员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礼仪素养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归来后也都纷纷表示,此次香港之行收获满满,今后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持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院也希望以此次暑期拓展项目为契机,对该项目继续精打细磨,争取把暑期赴香港学习拓展项目打造成一个品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感受国际化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促进自身的全方面发展。
(王杰 供稿)
外国语学院2014暑期香港学习拓展见闻(一)
经过两个小时的机程,我院一行25人降落于香港国际机场,驱车前往国际知名学府---香港中文大学---也是接下来几天我们将要学习、参观和生活的地方。抵达坐落于整片山丘上的香港中文大学后,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气派的建筑楼宇,蜿蜒的环形山路和披满绿色植被的坡壁。我们居住于善衡书院下的陈震夏馆,直通地下偌大的餐厅,安装舒适的通风设备和配备齐全的活动室都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印象。
简单地安置行李和参观宿舍后,我们一行选择太平山作为下午旅程的目的地,图中经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地的警察局、香港理工大学、教会学校等,感受到别样的亚洲风情。承载我们的大巴绕行在太平山无数迂回的山路上和岔路口,最终停留在山顶广场,通往著名的Victoria Peak。我们在开阔的山顶平台上将整片维港风光尽收眼底,在绿荫环绕中饱览维港的建筑群、天际线,无不从心底由衷地感慨香港城区的发达和繁华。
游览过太平山顶后,我们亲身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步上沿路印有众多明星手印的星光大道,沿海对面便是以AIA Center和环球贸易广场为标杆的维港建筑群。夜幕逐渐降临,高楼大厦的霓虹灯闪烁出璀璨的光景,整个维港被笼罩在摩登别致的气息下,令人流连忘返。之后,我们深入走进香港尖沙咀商业区,磅礴纵横的海港城激起了大家逛街购物的兴致,小吃、商品应有尽有。香港的夜生活奢靡光鲜让人陶醉,我们像气泡一样沉淀在维港畔这杯香醇的酒里,继续我们的香港之旅……
(第一组 供稿)
外国语学院2014暑期香港学习拓展见闻(二)
6月24日,我们在兼拥海山盛景、处处花木扶苏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康本国际学术园举行了一系列活动:上午我们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梁老师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的现状和发展、参观校园并了解了中文大学独特的书院制度;下午则邀请到了原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谭月梅为我们讲解香港礼仪和香港精神、校友余先生向大家分享了他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香港的创业史。
香港中文大学提倡"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方与西方",强调中大的"国际性格",确立了双语并重、教研并重、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方针。它独特的书院制度是一种通识与非形式教育,和传统的学科教育互补,诸如崇基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等。下午的讲座从中大校训"博文约礼"出发,谭老师用李嘉诚、松下幸之助等成功人士的礼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礼仪"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让别人觉得舒服"的道理,从而引出了逆境自强、拼搏进取、灵活适应、勇于创新、刻苦奋斗、积极乐观、关怀互助的"香港精神"。谭老师教我们辩证地看待香港,透过香港光鲜的表面看到了社会深处的极大的贫富差距,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香港著名电视节目《穷富翁大作战》应运而生,这个节目让富翁们学会换位思考,从此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这也说明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麻木"。校友余先生从上大外院生活、到日本求学经历、再到香港创业经验,用李嘉诚先生的话总结了"逆境中拼搏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的人生感悟。
通过这一天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我们逐渐领悟了21世纪国际性人才的必备素养,也受到了中大深厚文化底蕴的深深滋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任重而道远。---陈娴雯
从老师精彩的分享中,我感受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习氛围和从中体现的香港精神,我受益良多。---姚绮蓓
为了成为国际化人才,我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弘扬中国文化。---何梦娜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学会行万里路,这样才能打开眼界,具备国际化视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沈思瑾
很多香港学生至少是三语人才,通晓粤语、英文和普通话,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化竞争与合作。我们的英语学习一定不能流于应试,而要切实运用到生活中。---史晓乐
通过对比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制度和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我发现上大前景看好。---殷曼殊
(第二组 供稿)
外国语学院2014暑期香港学习拓展见闻(三)
夏日的香港又湿又热,使我们一行到哪里都想躲进有冷气的室内。今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一个上午的参观已经勾勒出了城市大学的轮廓,今后如果有机会告诉别人我对CityU的感觉,我就会说那是个很有心的大学呢!我们知道香港最有名的大学是港大。CityU不是最好,但是它却使我觉得做这里的学生应该很幸福。大一的Maya带我们进入了她们的宿舍大厅,迎面而来的是舍监慈祥的问候,"你好,欢迎你们?"进入宿舍,里面应有尽有,休息室、厨房、洗衣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个寝室的门牌,她们将自己的寝室幻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取下一个名字。Maya寝室的门牌是"龍之谷"。大厅里挂满了奖状和锦旗。原来社区以每幢楼为单位举办了非常多的比赛。导游Him也是CityU毕业的,他悄悄告诉我,原先他们寝室的特长是"打麻将。"走进教学楼,我们进入一个教室听取CityU的学生和老师为我们准备的讲座。桌上放满了材料,有一个文件夹,里面已经夹着今天lecture的PPT打印稿了。不禁感叹,你想不到细致入微处可以这样打动远道而来的朋友。从讲座中得知,为了帮助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找到实习,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事业发展处来指导学生各种求职技巧,并且对一无所知的学生百般耐心。我们去参观事业发展处办公点,看到正有两个学生坐在厅里的椅子上,专心修改简历。想到原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努力去做的事情,不禁有点感动。自由活动的时候,进到城大的书店,看到陈列漂亮的书,想起了前段时间被一家面馆代替,占据原先的学人书店...
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我们又在Circle K和稻香集团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学到了不一样的品质,对香港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关于Circle-K:在香港随处可见各种便利店,其中覆盖率最高的就是Circle-K跟7Eleven。今天,我们在Circle-K 三位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其中的3个门店(大围2个和火炭1个),Circle-K的便利店规格都是小巧玲珑型的,但也正印证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来摆放商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从一踏入店开始,店员们便是以灿烂的笑容及热情的"欢迎来到Circle-K"问候我们。他们十分注重对自己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一直坚持不加盟理念的原因。他们所有门店都遵循并且按照一套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运作。从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他们其实很清楚实行加盟或许就像7Eleven一样虽然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但是却无法确保是否可以实现为顾客提供统一良好的优质服务。Circle-K在香港并不单单只是一间间便利店,它们同时也体现了香港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员工身上,我们更是感受到了香港人的积极热情和自信乐观的精神。
对于稻香集团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参观稻乡饮食文化博物馆来完成的。坐落在沙田的稻乡文化博物馆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地的饮食文化,通过世界奇趣、世界餐桌、稻米、龙门大酒楼及旧式茶楼这五大板块的介绍和展示,让参观者亲身领略各国独有的饮食文化和特色,体验真正的"民以食为天"。稻香集团在2009年之后,根据不同的客户群,先后开发了数十个不同风格的品牌;正是这样一种勇于拼搏创新的精神,使得稻香集团逐渐成长为中国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餐饮集团。
香港的大学让人映象最为深刻的是它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无论是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还是one-to-one的学生职业规划中心无不透露出大学对学生的用心,而香港的企业则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那种创新的拼搏精神,值得每一个青年借鉴学习。---陆琳瑜
香港城市大学从校园里的徐徐流水,到学校处处将学生置于首位的理念都给人一种想要亲近之感。对于企业的参观则让我感受到了香港的热情和乐观,无论是身处何位的员工,都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对待顾客、对待工作。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刘思琦
关于香港城市大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所大学的"学生事务中心",这个部门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上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以及各行各业的就业信息。另外,对稻香集团的参观,让我对香港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同时也学到了十分实用的西餐礼仪。---杨娟
参观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宿舍,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与建设,不仅宿舍楼内的设施齐全如电脑房,钢琴房,聊天室,厨房,电视,空调等,在每间寝室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布置,甚至可以选择自己的室友,简直温馨如家。---余安妮
下午参观的两家香港本地企业,无论是Circle K还是稻香,都让我看到了香港人的拼搏精神,既继承传统,又与现代国际接轨的城市脉络。---蔡卫婷
(第三组 供稿)
外国语学院2014暑期香港学习拓展见闻(四)
6月26号,也就是访学的第四天上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及学生们参观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并认真聆听协会的总监关女士以及协会资深会员周先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介绍以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其中,总监关女士谦虚有礼,并为我们准备了贴心的简体中文ppt;资深会员周先生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耐心的回答了我们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我院笔译研究生潘丽同学提出了两个与我们就业息息相关的问题:第一,在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是如何对于整个行业人才进行管理或培训的?是分行业培训还是统筹一起培训?第二,总监及培训老师对即将开启职场篇章的毕业生的建议有哪些?这些问题,周老师及关女士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主要是要求我们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定位,并讲解了如何在简历中体现自己的闪光点,在面试中也要做不平凡中的那一个,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两位老师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受益匪浅。走出校园,我们面对的将是残酷的职场,只有把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每一分钟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走出校园的时候抵抗住职场风暴,坚定踏实的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香港人力资源学会访问结束之后,我们很快到达了下一站---金紫荆广场。香港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会展中心的新冀海旁的博览海滨花园内,是香港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中央政府赠送并安放于金紫荆广场上,是镀金雕像,外表金光闪闪,日光下发出耀眼金光。我们的老师及学生一起在象征着香港回归及祖国统一的紫荆花前进行了合照留念。当天下午是自由活动,由外国语学院五位研究生组成的"no zuo no high"小分队分头寻找香港各大美食,一天之行结束后收获颇丰,并且深有感触,以下是几位同学的感想。
粗看香港,其实和上海很像,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缩小的上海;路比上海窄,楼比上海密,人与人之间也是摩肩接踵。香港这个城市很繁华,但是却觉得这个城市太过压抑,逼仄的街道、狭窄的马路、密密麻麻的广告牌…香港这个城市的节奏明显要比上海还要快,从地铁里面的电梯速度就能感觉出来。但是不得不说,香港对空间的利用达到了极致,在现代这个社会,合理利用空间是一种对有限资源的尊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宁敏君
游在香港,乐在香港。喝到了最正宗地道的港式奶茶,奶茶的香味令人陶醉,犹如香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爱它的繁华,恨它的繁华。大街小巷里处处看得出来这个城市自己的特点。从刚去的茫然无措到慢慢的适应与发现,离开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已经对它无法自拔。非常珍惜这段美好的经历,以及珍惜陪我走过这段的人。---徐明业
初到香港,南方的潮湿空气扑面而来,一幢幢高耸的楼房,一座座蜿蜒的山峰,拥挤的人群,狭窄的街道,地铁站里人们快节奏的步伐,这是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但是在香港待了几天后,我逐渐发现了它的魅力,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旺角繁华的街道,可以将香港美景纵览无遗的太平山顶。在参观了香港的一些高校后,我感受到了学校里浓厚的学术气息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视。这些都让我对香港更加喜爱了!---方圆
短暂的香港之行,有幸见识到很多牛人,感受到了一流学府的魅力。对于香港,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个城市将以人为本做到了极致。香港这座城市,白天严谨有序,夜晚轻松自由,正像这个城市的人,创新进取,自由开放。---潘丽
聆听了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在未来,不论身处何方,若想成功地在社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必须认真调研市场,忠诚追随内心,不断提升素质,积极推销形象,严格履行职责。在下午的自由活动中,我又一次领略到了购物天堂的魅力。在玩具卖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不暇接,给小朋友挑选玩具变成了一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情。香港就像一面多棱镜,千面千美,文化融合的光辉投射其上,演化出衣食住行的五颜六色,让人神往沉醉。希望香港保持繁荣,希望香港同胞平安幸福。---蔡军
(第四组 供稿)
学工风采
外国语学院举行学业导师总结交流会德育沙龙
6月13日,外国语学院德育沙龙2014年第二讲:英语系2013-2014学年学业导师总结交流会在C512室顺利召开。生命科学学院两位班导师袁晓君、肖俊杰做客此次德育沙龙,与外语学院的学业导师及辅导员们进行交流和讨论。此次活动由英语系副主任张建琴老师主持。
会上,深受生命学院学生喜爱的班导师肖俊杰首先分享了自己作为班导师的宝贵经验,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随后,外院各学业导师纷纷发言,就自己所带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两位生命学院班导师进行交流互动,由浅到深地找到症结所在。期间,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建就英语专业特色、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如今学生主动要求班导师配合自己时间引得在座老师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老师们开始就当今学生繁忙的学业和实习压力进行思考。最后,整场交流会在轻松愉快而引人深思的氛围下中落下帷幕。
随着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推行,学业导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加凸显。外语学院自2012年实行分流学生的学业导师制,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通过此次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学业导师的工作要做好,一定要找准定位,处理好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通过此次交流,将会推动外语学院的学业导师制度更加富有成效。
(学工办 供稿)
外国语学院举行2013-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述职
为进一步加强外语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工作总体安排,外语学院于2014年6-7月份,对全院辅导员进行了2013-2014年度工作考核。
本年度的辅导员考核包括辅导员自评、撰写工作总结、学生满意度网络测评、听取系部意见、公开述职答辩等环节,全方位了解辅导员在过去一学年中的工作状态。
7月9日下午,学院举行辅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述职答辩,邀请学院院长周平、特邀党建组织员安山老师等参加。三名专职和一名兼职辅导员以PPT的方式逐一汇报了过去一学年的工作及下一学年的计划。今年的汇报重在思考,结合具体工作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导向。汇报结束后,安山老师和周平院长分别进行了点评,他们充分肯定辅导员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希望辅导员的工作今后能更多融入到学院的整体工作中去,辅导员要主动与系部的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要加强工作中的理性思考,从实践的视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最后,学工书记王国建代表学生工作团队表达了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辅导员工作考核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展望,相信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外语学院的学工团队将以此次考核为起点,站在更高的视角谋划学生工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作出贡献。
(王国建 供稿)
简讯
我院2011级学术型和2012级专业型研究生顺利毕业
2014年6月,我院41名11级学术型研究生、35名12级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和2名同等学力顺利通过盲审,进行了答辩,于6月底顺利毕业。7月初78名同学全部通过了上海大学第58次学位评定委员会,顺利拿到了学位。2014年我院的盲审仅有1名同学第一次不通过,通过率为98.7% 。
(徐可珈 供稿)
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举行民主评议
6月16日上午,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在C512会议室举行了党员民主评议和支部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党支部工作评议、党员年度民主评议及支部下半年工作安排进行。会议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党员教师们相互取经,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启发了党员教师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做好表率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沈力 供稿)
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圆满举行
6月20日上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说课阶段比赛在宝山校区C11教室顺利完成,英语系和日语系选拔的9位青年教师参加了该阶段比赛的角逐,我院所有青年教师观摩了本次竞赛。
综合听课阶段和说课阶段的打分,叶娉和虞怡达两位老师荣获教学竞赛一等奖,陈晓华、青菁、龚萍荣获二等奖,周萍、孙序、赵嘉嘉和黄红荣获三等奖。
(外国语学院工会 供稿)
外国语学院"迎评估、促先进"试卷梳理工作完成
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的教学评估,连日来教务办对我院试卷进行了梳理,6月10日,施雯书记亲临现场,院办主任黄澄身体力行,教务办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将2009年之前所有在案试卷,根据学校要求运往教务处指定地点待销毁。
(教务办 供稿)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外国语学院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
信息和建议请发至:sdwydt@163.com
本期编辑:刘佳
审 核:苗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