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话语·文化·社会”湖畔沙龙第十六期圆满举办

创建时间:  2021-11-03  曹若兰    浏览次数:



10月2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话语·文化·社会”湖畔沙龙第十六期在宝山校区BJ304教室顺利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对外友协原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前校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户思社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学院尚晓进教授和白岸杨老师等到场点评。本次学术沙龙由202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徐魏钧主持,四位学生任越、胡泽洲、陈思、郭欣主讲,吸引了学院各年级同学积极参与。

第一位主讲人是2018级本科生任越,任同学对选题《埃米莉·狄更生<我觉得脑子里有一场葬礼>的双重主题》进行了阐述,这首诗以观察者的视角,通过描写说话人的葬礼,表达了死者与哀悼者之间的隔阂。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指导下,这首诗可以被解释为通过描述一场精神死亡,说话者从有意识变为无意识的过程。第二位主讲人是2021级硕士生胡泽洲,胡同学对选题《对<哈姆雷特>的视差之见:疯癫是如何战胜文明的》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由疯癫走向死亡的结局正说明了非理性是从古典时代开始大获全胜的。但是疯癫与文明并非可以被统一的二元对立,而是齐泽克所说的视差——这一视差的不可消除性预兆了死亡。第三位主讲人是2021级硕士生陈思,陈同学对选题《爱默生<论自然>中主观与客观的先验性整合》进行了阐述,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多维定义出发,对主客体的先验整合进行主题分析。第四位主讲人是2020级博士生郭欣,郭同学对选题《新西兰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1923-2020》进行了阐述,以自建的 “新西兰儿童文学汉译书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每个时期译介的特点和得失进行系统的爬梳和简要的评述。


针对四位主讲人的发言,户思社教授赞赏了同学们勇于探索、研究西方文论的精神,并肯定了同学们从科学角度、心理学、文学分析等角度结合西方经典理论探讨文学作品特点的探究方法。户教授提出,从理论导入课题这一途径存在一定困难,单纯的理论分析不足以支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解读的角度也很多。因此更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需要理论时再导入,让理论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当然,在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性时,更应该注重人类本性的展现,这样的研究更具有价值。随后其他指导教师们也做了相应点评,对四位同学课题的思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为同学们梳理了课题思路,讲解了课题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且就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会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

此次学术沙龙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们提供了优质平台来分享彼此的学术成果,有利于进行学科交叉和学术思路的碰撞,提升了同学们科研的激情,强化优良学风建设。总之,湖畔沙龙营造了自由探究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争鸣,能够引导大家投身研究、积极思考,从而具备更高的科研素养,在学术之路上砥砺前行。






上一条:【SFL·体育】我院运动员积极参加上海大学第二十四届运动会

下一条:天津外国语大学冯智强教授为外院师生开设线上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