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下午2点半,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双一流”与“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建设:以法语语言文学教学研为例》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学院法语专业全体师生以及校内外共100余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袁教授以法语学科为例,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对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其一是外语学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其二是“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其三是当下外语学科应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袁教授首先谈到外语学科从翻译发端的历史背景,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院,外语学科长期处于“以文治科”的阶段,外语学科在初期发展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而成就今天“外语学科”这个概念要归功于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单一语种的外语人才经历了大规模扩招,如今显示出了一定危机和困境,例如:外语学科的专业性?外语是人文还是工具?英语“大语种”和诸多“小语种”的学科贡献和评价体系何如?袁教授重点谈到了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和“国别区域研究”列入到外语学科五大发展方向的两大原因,一是学科自身发展要求与其他学科有交流对话的需求,二是为在国外其他学科体系里成长的学者加入外语学科的阵营提供发展空间。
其次,袁教授介绍了新时期国家对外语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袁教授注意到中国外语学科在世界学科体系中不具有类比性,这对中国外语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双一流”相较于“985”建设高校的变化在于不再唯学校论,动态调整以及覆盖的地域比较广。袁教授举例谈到了入选“双一流”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她认为外语学科要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新文科”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新文科”概念的理解,袁教授引用了樊丽明教授的释义的和吴岩司长对“大外语”概念的阐释,也分享了自己对新时代和新背景下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看法,例如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最后,袁教授针对外语学科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展开了关于外语学科应对的几点思考。她对外语学科传统方向方法论的创新问题,学科交叉中“交叉”的实现问题以及对外语学科“本体”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系等问题都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观点。讲座结尾,袁教授与尚新院长、唐青叶副院长、王文新教授和向维维老师就外语学科的建设展开了交流,并回答了校内外师生对国别区域学和非洲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向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