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点增设法语方向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2-06-27  华阳    浏览次数:


6月25日上午9点,上海大学硕士学位点增设法语方向专家论证会在线上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共邀请8位校外专家和6位校内专家,分为翻译硕士专业(MTI)法语笔译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语语言文学方向两个组,进行讨论和论证。法语教研室全体老师和学院专硕、学硕教务秘书也参与了本次会议。



首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代表学院全体同仁向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尚院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学院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未来展望,并表达了学院对高起点建设法语学科的支持和期许。然后,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介绍了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交叉学科“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博士点的整体培养情况,以及2023年招生计划;MTI教育中心执行主任、译审朱巧莲老师介绍了翻译硕士专业建设情况,以及2023年的招生计划;法语教研室主任向维维老师就论证书里面的主要内容和培养特色向各位专家做了汇报。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委员、法语分指委副主任委员户思社老师代表校内外专家致辞。



户思社教授肯定了上海大学增设法语方向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必要性。一方面,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考虑,设置区域国别研究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另一方面,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考虑,设置法语专硕有利于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此外,从上海大学的学科建设需求来看,法语专业还承担着跟其他专业平行合作的国际化需求,也有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增设两个法语方向的硕士招生和培养很有必要。

接着,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文新教授主持下,按照专硕、学硕的分组安排,校内外专家依次就论证报告发言,进行点评、指导和交流。就专家们提出的问题,王文新教授、向维维老师和院内其他有关老师进行了回答和交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外前校长兼党委书记徐真华老师认为,上海大学外语和翻译硕士点的建设很有特色,而且实力雄厚,他认为上海大学很有必要也完全有良好的基础和能力做好法语方向的增设工作。徐教授指出,法语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发挥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优势,并具体落实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做好法语方向硕士的培养,可以突出上海大学交叉学科的优势,把着力点放在国际传播上,并可以与新媒体相关专业展开合作,培养跨文化交际创新拔尖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指委副主任委员、法语分指会主任委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上外前校长曹德明老师认为,上海大学法语专业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外国语学院在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并在外译项目和服务社会方面都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有着很好的翻译实践积累,因此翻译硕士专业增设法语方向有很好的基础。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进一步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大量高质量、具有较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例如在国际工程领域。曹教授指出,人才培养工作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法语专业要利用好上海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和拥有多学科的优势,基于“新文科”的理念开展培养;课程设置可再优化,在有限的课时和学分之内,减少不必要的史论和理论课程,加强实践类课程;对于高端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案例库的建设;要挖掘一些高端、可持续、稳定的实践平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平台教学结合起来;要重视和推动法语教师队伍向“双师型”队伍发展。曹教授还指出,要重视和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中外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研究能力。曹教授还提出了“国际会展翻译”课程的设想。



中山大学教授、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指委法语分指委委员、MTI法语笔译方向负责人曾晓阳老师也发表了看法,肯定了上海大学论证报告中的诸多亮点,例如广泛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突出地域优势、着力跨学科发展、明确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度等,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口译和笔译课的设置比例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和王文新教授共同探讨了相关问题。中山大学是最新开设法语笔译方向翻译专业硕士点的国内一流高校,对上海大学正在开展的同一方面工作极具参考价值。



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指委法语分指委委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大智老师在点评中,首先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法语笔译硕士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大学制订的法语笔译培养方案,提出了很具可行性的宝贵建议,例如在合适的学期开设“翻译工作坊”、市场需求很大的“影视翻译”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重新定位“典籍翻译”的课程目标,并修改名称。王教授认为,课程设置中“中译外”的比例相对较高,应适当增加“外译中”,平衡法汉互译能力的培养;应适当压缩选修课数量,提高毕业论文对于字数的要求。王教授还对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翻译实习、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学术型硕士,王教授提出,应将偏实践的“法汉对比与翻译”课程调整为偏学术的“翻译学”或“翻译研究”。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外部译审屠焕林先生谈到,浙江省建投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250强承包商排名第82位,非常需要德才兼备的法语翻译人才,建筑行业发展至今,它几乎涵盖了许多高科技行业,从行政方面而言,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银行业务、财务会计、对外贸易业务、法律事务、工程保险等。期待上海大学在不远的将来,能培养国际工程高端翻译人才。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以后有更多的法语毕业生能够加入国际工程队伍。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平老师认为,上海大学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增设法语笔译方向、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法语语言文学方向的条件已经成熟。张教授从曾长期担任的学科带头人的层面,结合自己曾承担的包括同声传译等多样化课程任教的丰富经验,对上海大学整体的法语师资队伍和高水平期刊等学术资源的建设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点评,并就上海大学特殊的学期、学分设置和法语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等话题同其他专家交换了意见。张教授认为,目前学术方向硕士课程仍显得比较笼统,因此要进一步具体化;要增加专业基础课;对学位论文达到发表与出版水平的要求可以实事求是地再进行研讨;在笔译方向上,也要结合上海市包括进博会在内的经济社会高端活动需求,建设高质量口译课程。张平教授还对增设法语语种论证报告的文字提出了细致、全面的修订意见。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指委法语分指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法语专委会委员傅荣老师在点评中,对上海大学法语教研室前期的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上海大学增设法语笔译方向专业硕士和法语语言文学学术硕士培养是完全当之无愧的。傅教授仔细审阅了增设语种的论证报告和培养方案,认为报告和方案中提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很充分,但可行性分析存在一定不足,应在遵守学位点基本原则要求和与其他语种方向保持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再压缩、凸显法语特色,以及上海大学法语专业的自身特色和优势;翻译专硕建设要重视和体现目前正发展的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趋势;“法语+海派文化”等要增补具体例证,彰显特点和地方需求;国际化建设要充实具体内涵;一些课程宜重新定位和命名,例如“专业英语”的定位和英译等。傅教授对论证报告和培养方案全部文字亦提出了十分细致的修订意见。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法语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教育部外指委法语分指委委员杨少琳老师介绍了川外法语学院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情况,以及专硕和学硕的培养特色,重申了法语作为“关键语种”的概念,建议进一步聚焦“法语+”的内涵建设上。王文新教授表示,杨教授介绍的管理经验、学科规划以及学制改革,包括现阶段公众对专业硕士的认识存在不足,专硕相对于学硕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川外与友校开展的“法语+法律”培养工程,以及法语有限师资在高学历前提下“低职高配”的措施,对上海大学法语专业非常有启发,会后将与其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认真研讨,并在主管部门、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原则范围内,积极考虑落实到论证报告和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在校外专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提出问题的同时,校内专家们也从自己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看法。例如关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唐青叶副院长提出,应调整目前所计划的《法语语言学概论》,改为进一步体现具体研究方向、有深度和具体领域的法语语言学课程。向维维老师为此提供了“当代法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样例,作为下一步研讨的选项。户思社教授指出,要打通专硕、学硕不同方向培养工作之间的通道,创新培养方式。

在与会专家充分发言和讨论之后,会务组发起了对上海大学翻译专业硕士(MTI)增设法语笔译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法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匿名投票。投票后经会务组后台统计,两项计划分别获得两组专家全票一致通过。



在投票工作完成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对论证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邓书记代表学院肯定了法语团队在前期所做的认真详实的准备工作,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苦评阅和会议当日的论证工作,认为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对上海大学法语专业和外语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表示今后外语学院将会再接再厉,不辜负各位专家的期望,继续做好法语方向翻译专业硕士和法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硕士的培养工作。

(撰稿/图:向维维;审订:王文新)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顺利举行“上海大学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讨论会

下一条: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兼本地化委员会副主任陈圣权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