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下午1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举办了两场《中国与法语世界》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巴黎第十二大学的语言学教授Frédérique Sitri与法语世界文学讲师Anne-Laure Rigeade,分别就《法国话语分析研究概述》和《工厂里的少女:多语性文本的创作起源》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讲座由法语系顾晓毅博士主持;法语系副主任向维维副教授、赵倩博士、中欧工程师学院法方副院长Laure Minassian副教授、金闪闪、张少琼老师以及四十多位本硕同学参加。
法国话语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讲座中,Sitri教授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特点。她首先阐释了“话语”一词的多重含义,并对“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解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教授特别强调了“话语体裁”这一核心概念,探讨了如何通过报告和会议记录等实际例子进行分析,以揭示话语的结构与社会功能。
Sitri教授指出,早期的法国话语分析受结构主义思想影响较大,关注话语的结构、符号系统和语言内部的规则,而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话语分析逐渐从单纯的语言结构研究转向了权力、历史、文化等多维因素的分析,强调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更是权力和社会关系的体现。研究者注重“话语体裁”这一概念,即不同话语形式(如政治演讲、新闻报道、法律文件等)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如何运作。话语体裁分析帮助研究者揭示不同类型的文本如何遵循各自的社会规范,同时展示这些文本如何构建特定的社会现实。讲座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话语分析的多维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法语世界多语性文本的创作与文化探析
紧接着,Anne-Laure Rigeade讲师就《工厂里的少女:多语性文本的创作起源》进行了讲解。Rigeade老师专注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多语言法语作家的研究,特别是阿根廷作家科皮(Copi)和意大利诗人内拉·诺比利(Nella Nobili)。在本次讲座中,Rigeade讲师详细解析了内拉·诺比利的代表作《La jeune fille à l'usine》(工厂里的少女)的创作过程及其多语性特征。
诺比利在20世纪50年代将自己在工厂的工作经历转化为诗歌,并用法语重写了这些诗作。Rigeade讲师通过分析诺比利的个人历史档案,揭示了《工厂里的少女》这篇作品中多语性的深层次特征,并指出,这些特征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混合上,更在于作家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表达身份、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转变。Rigeade博士的讲座使与会者对多语性文本的创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如何反映语言、文化与个人历史的交织。

学术交流与互动
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大家就话语分析的最新研究方法、多语性文本的创作背景以及当代文学的跨文化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Frédérique Sitri教授与Anne-Laure Rigeade博士对于学生和老师们的提问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验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此次讲座不仅为上海大学的师生们提供了与法国顶尖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也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师生对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与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