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村一品”连通共富路,“文旅融合”共谱和美村——唐青叶教授率团队赴吉林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乡村振兴调研

创建时间:  2025-07-12  华阳    浏览次数:


中国乡村振兴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厚重的话语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升级路径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国家“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工程强调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此背景下,吉林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其农旅融合实践为观察“一村一品”政策落地效能提供了典型样本。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践追问,助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基层实证与中国话语国际传播,2025年7月7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唐青叶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幸君珺副教授与上海大学师生团队,深入吉林省公主岭市龙山满族乡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

一、党建引领“一村一品”,挖掘特色产业潜力

调研首站为和平村、泉眼村党群服务中心,在镇领导的安排下两村村领导班子成员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依托“有山有水”的生态优势,龙山乡以“产业兴乡”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无花果采摘园、榛子家庭农场、德龙酒业等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展现出“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的新农村图景。在座谈交流中,村支部书记李大勇介绍了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和五保户的兜底保障政策,展现出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队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为后续挖掘乡村振兴特色奠定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委合影留念


二、走访振兴典型农户,讲述脱贫致富经验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调研团队走访泉眼村党员示范户及乡村振兴户。党员示范户向团队展示了通过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耕作实现农业增效的路径,同时分享了其带头承包闲置土地、引导村民进城务工、介绍就业岗位的经验,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随后,团队走访了一家乡村振兴户。乡村振兴户通过“四重保障”机制(低保补助托底、医保报销减负、产业分红增收、临时救助补缺)将医疗自付比例压缩至10%,实现家庭年收入超过3万元,政策衔接的精准性已然转化为民生安全感。


图为 走访农户


三、因地制宜建酒厂,延链增值促发展

调研团队实地参观了和平村“德龙酒业”。德龙酒业借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构建“高粱种植-酿造-文旅销售”特色酿品全链条,从御马泉优质水源与高粱原料的本地化,到年产10万斤白酒的规模化产能,再到提供多元化就业岗位,最终通过直销、线上销售与批发零售的立体渠道,实现农业价值倍增。


图为团队实地调研“德龙酒业”


四、文旅并蒂谋发展,村庄焕彩促和谐

行走在龙山满族乡,玉米地的芬芳与酒坊的酒香交织,龙山文化园的欢笑声与采摘园里的惊叹声共鸣。团队最后一站参观了龙山文化园。龙山满族乡凭借绿色生态和厚重文化底蕴,打造集文化体验、研学旅游、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项目。依托龙山景区大流量游客机遇,修路通衢、实施“八村联动”战略,发展农旅融合经济,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为龙山文化园景与“一村一品”产品展示大厅


结语

从卖特产到传文化,从富口袋到润人心。当德龙、百年申家酒香飘向世界,当满族山歌及我国四大名著主题曲响彻龙山文化园——千万中国乡村正以独特品韵绘制人类文明新图景。龙山满族乡以“一村一品,农旅兴乡”模式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其生命力源于四重核心经验的深度耦合:以党建引领激活群众首创精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德龙酒业从高粱订单延伸出农民的保底收益链,共同筑牢集体经济根基;“三金联动”(租金、薪金、股金)收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实现群众、集体、产业共赢;多元化增收渠道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庭院养殖家禽为农户增收,文化园定向吸纳困难家庭成员就业,让特殊群体共享发展红利的温暖实践;农旅互哺释放品牌势能,生态资源的旅游溢价与乡村风貌的精微改造,使绿水青山真正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从温情兜底到产业跃升,四重奏鸣共同谱写出“一村一品”的科学注脚。唐青叶教授在调研中指出:“乡村振兴需要语言桥梁,外语学者应成为中国乡村故事的国际表达者。”龙山满族乡不仅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贡献减贫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链融合”(产业链+价值链+传播链),让榛子果的甘甜、高粱酒的醇厚和文化园的笑声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乡村的窗口。






上一条:上海大学外国专家大讲堂(夏)——加拿大麦吉尔大学Philip Buckley教授专题系列讲座圆满完成

下一条:光影筑梦,志愿同行——上海大学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志愿活动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