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一流课程《AI+综合英语(1-3)》2025级开学第一课公开课在D209举行。公开课以“Transl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ird-person Pronoun System in Mandarin Chinese——With a Discussion on Gender Awarenes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为题,由课程团队负责人、院长尚新教授主讲,团队成员于梅欣副教授主持,团队成员金璐博士和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共同组织参与,授课对象为英语系2025级新生。

尚教授讲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课堂组织有序。尚教授首先引入主题与目标,希望于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演变中探讨汉英语中的性别意识,借以融合语言、文化、社会与哲学等多维度、跨学科思考。接着,从性别表达的概念入手,讨论男性与女性在行为描写、语言表征方面的不同。为了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为后续主要议题做铺垫,巧妙设置了具有逻辑性、又有一定挑战性的三个问题:中英性别表达语言形式,第三人称系统的翻译对于汉语的影响,汉英背后的文化要素等。同学们分四组展开热烈讨论,出色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讲座由此升华至性别的语法化,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到有规律可循且浅显易懂的理论,如形态变化、虚词、语序,以及汉英语言在词汇层面、派生、语序等方面体现的性别意识的异同。尚教授认为性别意识一旦高度语法化,即规则化、定型化,则会扎根于民族心里,久而久之成为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此,尚教授采用了翔实而又鲜活的案例,如“他”“她”在汉语中的起源与用法等进行论证。最后,尚教授就本次内容进行总结,他认为从英语的构词以及男性词和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泛化使用等情况可以看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就民族世界观而言,汉语民族更能够接受“性别平等”这一命题;语言的学习与理解,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是文化、哲学、社会结构、民族心理等综合性课题;卓越创新型“大外语”人才需要超越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综合文化素养。

《AI+综合英语(1-3》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于2023年11月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2025年初获批上海市一流课程。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由课程团队领衔负责人、院长尚新教授担纲,由团队成员于梅欣、金璐和雷远旻三位老师共同策划组织,由英语系全力支持。公开课旨在新学期伊始奠定教与学基调和方向,鼓励师生共同牢记融通中外,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之使命,致力于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学院之愿景,齐心协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外语人才。(于梅欣、金璐供稿)


本次公开课,点燃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让我深刻感悟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社会认知的隐形框架,推动性别平等,也需审视我们赖以思考的语言本身。(谢满吉)
尚老师英语讲的很流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半农1920.9.4创造“她”字,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拓展。以全英文授课还是很好的,然后老师的选题、授课等都是很好的,很有启发意义,真的是很好的老师。(蔡明淇)
在今天的讲座上,教授所讲的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语言和表达中体现出的性别意识差异带给我深深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在英语等语言的专业学习中可以有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并且英语学习也不只是口语书写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对不同国家文化内涵等更深层次的学习解读。(何馨悦)
院长关于性别认知与表达的第一课让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构建认知、传递价值观的载体。通过院长富有趣味的表达、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思维碰撞,掌握英语与汉语的对比性表达,能帮助我们更深刻体会东西方对于性别认知与妇女解放的差异。这堂课为我开启了思考的新维度,激励我未来不仅要做语言的熟练使用者,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思考语言背后的社会结构,思考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让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为洞察世界的窗口。(贺美嘉)
今天的讲座开阔了我的眼界。在这之前我并未发觉过中英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的对性别观念的不同看法。这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我去学习的一个视角。我认为这种讲座可以帮助我更好认识世界,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青年人。我很喜欢今天的讲座。(肖楚奕)
尚教授和于老师的口语非常流利且标准,让耳朵体验专业的语音的体验很不错,很让人投入。今天主要围绕中英之间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表达展开,有小组讨论与pre环节,互动很丰富。第一课让我感悟到英语学习中的思维拓展,比如不仅限在名词的男女差异,还有动词、虚词;不仅限在中英语言表层的不同,还有英语翻译对中文文字的创新影响。更重要的是,尚教授由这样一个小切口,联系到我们当代英专生的成长问题:如何在中外交流愈发深入的时代,将英语专业素养发挥作用,打破对语言类专业的偏见趋势,理解并传播中华文化。(周悦然)
作为对文学翻译抱有兴趣的英语专业学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语实际上是一门“杂学”。在学习语言核心技能的同时,应广泛阅读外国文史哲书籍、了解AI科技前沿领域,做新时代大外语人才。同时,也希望课堂多多拓展外国文化相关内容,十分有趣(宋芮影)
对我而言 既是对知识的充实,也是对心灵的洗礼,尚教授的精彩演讲让我重新认识到外语专业的魅力与价值,讲座的主题贴近生活,课程内容丰富新颖,将中西的对比巧妙的融合,设置小组讨论与展示的环节,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以及表达能力。总之,这次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专业人士的指导。(崔严)
尚院长的这节公开课从中英文对性别的表达切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列举中英文当中对性别的表达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由此进入翻译对中文表达的影响,以及这种不同表达背后所映射的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让同学们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大家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尚院长通过中英文表达的不同进行总结,概述了中英文对性别表达的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是一节让人收获颇丰的精彩课程。(李旭懿)
本堂课是我大学生涯的第一次正式专业课堂。我本担心自己会听不懂全英文授课的模式,但当尚老师一开口,我便打消了这一忧虑。本课的主题也很让我惊喜,围绕当下年轻人比较关注的gender issue,对比了中英文中不同的表达,我们在尚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结论。其中,不少有让我恍然大悟的,当然,对于中英文表达中,女子嫁人后改姓的表达,我仍保有疑惑,期待尚老师能在未来的课堂中,具体解释一下这一相似表达背后的不同。总之,无论是授课模式还是内容,都让我感到惊喜又期待。(甘睿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