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科建设】法语系邀请国外语言学和翻译学专家开展讲座

创建时间:  2025-11-14  华阳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3日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连续举办三场《中国与法语世界》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巴黎索邦大学副教授、中北部高加索语言专家Françoise GUERIN,马提尼克和瓜德罗普克里奥尔语专家Béatrice JEANNOT-FOURCAUD,以及爱奥尼亚大学外语、翻译与口译系副教授Maria TSIGOU为法语系师生开设讲座。她们分别围绕《功能语言学对普通语言学的贡献:基于汉语音系、句法与词汇结构的实证研究》《从孤立语的描述与教学看外语教学法》《语言变异的翻译:挑战与解决方案》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本次讲座由法语系赵倩博士主持,法语系副主任向维维副教授、顾晓毅博士、法学院教师蔡葵、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方圆平、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硕士生等20位师生共同参加。



功能语言学对普通语言学的贡献:基于汉语音系、句法与词汇结构的实证研究

Françoise老师详细阐释了功能语言学的关键理论框架,内容涵盖相关性原则、双重构式、形态学、词法与句法的构建、语言分析及汉语音系特性等维度。

接着,Françoise老师通过多语言案例对比进行具体解读:以法语 “nerf” 与 “mer” 解释替换音素会产生语义差异,通过 “彩虹(arc en ciel)”“土豆(pomme de terre)”等词汇展示新词构建的常见方式;同时也重点对比了法汉句法差异,以“你很漂亮(Tu es beau / Tu es belle)”为例,指出法语必须借助一个动词( être 的第二人称变位es)来进行表达,汉语中形容词、名词可直接作谓语(形容词“漂亮”直接作谓语)。

讲座还介绍了索绪尔的历时与共时分析法,深入解读了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与共时动态理论,强调语言共时的动态特征,以及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并通过汉语中的重要方言之一——上海话的高低音域,解释了汉语音系中声母、韵母、声调与韵律的协同作用,体现了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独特性。最后Françoise老师指出,功能主义完全符合严谨性、连贯性以及理论统一性要求,它在研究视角中融入了动态分析方法,可以清晰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展现了语言研究的多元视角,也为大家理解不同语言的本质、应对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指引。

从孤立语的描述与教学看外语教学法

Béatrice老师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解释了克里奥尔语的定义,指出其呈现出 “多语言接触—要素融合—新语言诞生” 的动态过程。其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印度语概念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随后,Béatrice老师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法语与克里奥尔语的双向迁移、双言制共存等关系以及语言交替使用、干扰等接触现象,并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了语言的显性与隐性声望、因语言想象物导致的使用差异,展现了二者既相互渗透又各具特性的复杂关联。

接着,讲座重点阐释了克里奥尔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语境变体及教学启示,通过跨语言对比揭示其独特性。在语法结构上,克里奥尔语属性功能表达无需显性系动词,以 “名词短语 + 形容词” 结构实现,系动词的使用仅取决于具体语境且承担连接词功能,与法语 “主语组 + 动词组” 的固定结构形成显著差异;在语境变体方面,其冠词使用等表现出地域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受社会因素、语言经济原则及跨语言接触等多重影响。教学层面,讲座指出需抓住动词使用规则差异这一关键,通过引入 “谓语” 概念构建跨语言对比框架,才能实现克里奥尔语与法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帮助学习者精准把握两种语言的核心逻辑。

语言变异的翻译:挑战与解决方案

Maria老师系统阐释了语言变体的核心认知与翻译逻辑。讲座首先明确了语言的本质是异质的,不存在完全同质性的语言,并从语言社群异质性、多语言社群成员的存在、单语者的多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变体的场景适应性等维度解释了安德烈・马丁内的语言变体理论。同时,界定了语言变体是 “不同能指表达同一所指” 的现象,详细划分了语境变体、自由变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历时变体等类型,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语言层级划分与风格分类,展现了语言变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随后,Maria老师以《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的多部作品为例,深入剖析了不同语言变体的翻译策略与实践效果。针对奥弗涅方言、科西嘉语、瑞士方言等法语相关变体,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埃及等族群的语言特色,讲座列举了译者采用的虚构语言创造、逐字直译、等效方言替代、语域切换、拼写调整等多元翻译方法。例如,奥弗涅方言通过音素替换保留幽默效果,瑞士方言因追求标准语表达导致部分古旧词汇与幽默感流失,埃及象形文字以视觉符号直接呈现文化标识,埃及南方工人语言则通过俚语风格还原底层语言质感,各类案例直观展现了翻译中平衡原作特色与目标语言适配性的挑战与探索。

学术交流与互动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三位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大家围绕语言结构与语法规则、语言教学,以及漫画、文学作品和政治文本翻译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三位专家针对大家的提问给出了细致解答,还分享了个人的学术经历、研究成果以及教学经验。

最后,主持人赵倩老师对三位专家以及参与的师生表示感谢,肯定了本次交流的学术价值,指出三场讲座为我们解读语言运作与演变提供了关键视角,为推动双语协同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启示,同时也提供了跨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翻译的鲜活参考,表达了未来深化相关研究的期待。

此次讲座不仅为上海大学师生搭建了与语言学、翻译学领域专家深入交流的桥梁,更有效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研究思路,进一步点燃了师生们对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热情。未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将继续坚持推动对外学术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为师生们提供更多元的学术资源与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下一条:深耕课程思政 厚植家国情怀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