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下午两点半,应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的讲座。此次讲座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二十七讲,由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尚晓进教授主持,外语学院50余名师生以及前来参加"外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书写"专题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此次讲座。
殷企平教授首先指出,在目前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面临难以超越的困境,"理解文学难,理解外国文学更难"。针对这一问题,殷教授提出文学阐释的三个境界,分别是:"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静固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文学理解的困难来自语言固有的局限性,语言的隐喻性决定思维跟言说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但是语言的隐喻性也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和讽喻为世人阐释文本敞开了丰富的空间,文学教学要尤其着眼于语言的隐喻性,挖掘语言的暗示功能。最后,殷教授强调,文学教学需格外留意文本中的停顿、沉默和空白,于无声处听风雷,由此,文学阐释才能抵达"静固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崇高境界。此外,殷教授还具体指出外国文学教学常会陷入的误区,比如,将象征和讽喻混为一谈、不熟悉文本情况下的"自主"联想等。
在讲座的最后,殷企平教授对外国语学院师生的提问给予了耐心而细致的解答。殷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将说理与例证完美结合,其饱含激情的演讲不仅为我们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也完美诠释了阐释之为艺术的高妙境界。此次讲座让在座师生深感受益匪浅,对我院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