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10日,由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及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外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书写"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顺利举办。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会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齐聚上大,探讨外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书写。此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主题活动之一,上海大学首届文科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8年外国语学院第十届学术节的重头戏之一。
专题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曾桂娥教授主持,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李维屏教授、上海市社联胡晨寰女士、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曾军教授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教授分别致辞。
主旨发言的上半场由同济大学的李杨教授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光林教授主持。浙江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在题为《英国文学中的幸福伦理与共同体形塑》的报告中谈到:幸福伦理是共同体研究的困境,也是通向共同体的钥匙,基于情感文化的责任感是理解幸福伦理和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关键。复旦大学的张冲教授就外国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思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shared humanity",即人类最根本的价值观和人类社会最普遍的道德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建文教授辨析了博托·施特劳斯戏剧作品的游戏性,认为作家将戏剧变成"伟大记忆"的通道。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主持下半场的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历史语境解读,梳理其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并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承续传统、表征时代的命题。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王卫新教授剖析了麦克莱伦小说中的乡村共同体概念,认为共同体是苏格兰文学的主导神话,是"个人价值的基础和救赎的条件。"最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曾桂娥教授聚焦"美国后9·11小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渊源与历史发展,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族裔作家的后9·11小说呈现了跨国流动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在人类面临危机时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更具时代意义。
三个分会场的专题讨论将命运共同体的话题推向深入。第一分会场由汪洪章和李尚宏教授主持,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与构建;第二分会场由王刚和卢敏教授主持,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第三分会场由周敏和尚晓进教授主持,聚焦外国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在分会场的讨论环节,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和理事们驻场指导并进行了精彩点评,提升了本次学术讨论的学术水准。
研讨会闭幕式由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主持,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致闭幕辞。朱教授在《使命与担当:外国文学学者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当下人类境况提出的新愿景,文学作品应关怀自然生态和人类状况,走出狭隘的学科界限,打造学科与人类的共同体。
本次专题研讨会正值首届进博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上海市社联和外国文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此次专题研讨会圆满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与讨论有力推动了共同体概念的界定、理念建构与"命运共同体"的文学书写,也为促进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