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07月03-0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学术研讨会"。外国语学院陈杰博士受邀为此次研讨会撰写,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脸面:自由的两种含义"。既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进行关照,又有对停滞不前的语用学理论做了批判和重构,打断顾曰国提出的"礼-礼貌-礼貌理论"的逻辑链条,重新确立以"自由"为基础的"礼-礼貌-自由"关系;同时对布朗和莱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增加"自由"的维度,将琐碎的语用学文化讨论提升至康德的实践理性层面,为一系列语用学概念提供一种恰如其分的、受"自由"统辖的、一致的解释。
此次研讨会主题集中,按惯例每位发言人有二十分钟宣读论文,并设置二十分钟诘问环节。与会者大都具有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工作和研究的背景,具有浓厚的文本考证风格。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先生也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陈杰博士此次赴会表明,将康德批判哲学与语言学进行结合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持续。将语言学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研究是开辟了新的"战场",是继陈杰博士发表的一系列基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语言哲学文章之后实现的又一次突破。
(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