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信息(21年第06期)

创建时间:  2021-11-18  曹若兰    浏览次数:


2021年06月01日~06月30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PDF版本下载.pdf

学院要闻

“第四届跨文化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5月23日下午,由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单位协办的“第四届跨文化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高峰论坛暨《指南》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我院庄恩平教授、院长尚新主持,旨在探讨《指南》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教学要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适应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出席了本次论坛,全国各地通过线上直播收看本次会议的教师达4000多人次。

会上,我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发表了“中国扶贫故事的跨文化视角——基于BBC和CGTN短视频的对比研究”的主题发言,强调了在不同语境中正确构建话语实践的重要性。受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影响,在研究和实践贫困治理的过程中,更需要深刻领悟中外文化理念的异同,并按照中国自身的逻辑来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这一报告得到了各位代表的认同。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庄恩平教授,作了“跨文化能力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了几点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困惑和观点,并介绍了跨文化交际教学发展的3个阶段,以及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1-4册(2021年),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讲好中国故事、用跨文化方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新发展之路。

庄恩平教授最后代表主办方作了总结发言,论坛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院今后将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跨文化沟通、外语教育、语言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和资源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文化交融、文明互鉴。


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外语类专业组)上海赛区复赛和决赛于2021年6月5日至6日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本届上海分赛区比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比赛分为英语专业组和商务英语专业组两个组别,初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复赛形式为现场授课形式,决赛由说课和回答评委提问形式组成,来自上海市的20多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外国语学院于梅欣老师和韩静老师分别荣获综合英语组三等奖和商务英语组二等奖。

颁奖典礼上,上海大学聂清副校长在致辞中对本次比赛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指出在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将全面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更需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外语在更多学科的广泛应用和交融,她还就上海大学“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新展望,借此次大赛平台以更好地适应高等外语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助力打造高等教育新标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叶青副社长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承办本次大赛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还总结了过去大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加深与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设具有展示、示范、引领作用的外语教学发展新平台。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则在备赛和赛场经验方面对选手们做了细致而又全面的解析,对高校教师的个人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大赛评委组组长、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芹教授对选手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同时也指出了出现的问题,为外语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宝贵意见。

本次大赛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取得了圆满成功。大赛作为外语教学交流平台,促进了地区间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上海赛区的优秀教师通过大赛选拔脱颖而出,同时也为高校教师的观摩和学习提供机会,助力高水平教育发展,对探索和创新新时代发展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徐晓晔、张恬 供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2021年6月12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唐青叶教授主持的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20&ZD140)开题报告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举行,开题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各地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开题报告会。

上午的会议包括开幕式和开题论证会两部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教授,上海市(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小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汪建教授主持。龚思怡副书记、副校长首先对莅临报告会的各位校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也对课题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她指出,唐青叶教授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成功申报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至此,我校“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达到27项,外国语学院实现了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这为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期待未来在唐青叶教授的带领下,凝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对中国贫困治理话语进行深入研究,助力于中国特色话语国际传播,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将推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出世界。

尚新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与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了简要介绍。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教授在致辞中对唐青叶教授领衔的团队表示祝贺,他认为,前期大量实证研究、智库报告及对主流媒体报道分析表明,话语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贫困治理话语体系构建与对外传播的研究,是对于当下中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究的学术议题,也是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王小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该重大项目的获得标志着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哲学社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我国一直在学习国际组织、国际发展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贫困治理相关话语体系,最近10多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期间,消除了绝对贫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均希望学习中国脱贫经验,这使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当下对中国贫困治理话语体系的研究尤为重要。

在与会专家致辞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为“全球贫困治理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旨在汇聚全球有志于投身全球贫困治理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力量,助力人类减贫脱贫,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话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

评议专家组由艾四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教授,王小林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组成,组长艾四林教授主持开题论证会。首先,课题组首席专家唐青叶教授从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对象、研究问题与价值、研究思路与方法、总体框架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可行性、重难点及创新之处、预期成果与实施计划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苗兴伟教授、施旭教授、刘立华教授、伍军教授等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的难点、研究中所应重视的问题、各子课题项目进展等情况进行了汇报,另一子课题负责人张文宏教授因出差不能与会,提交了书面发言。

专家组成员在听取开题汇报之后,高度肯定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选题的价值及意义。开题专家组艾四林教授、江时学教授、王小林教授、胡开宝教授、彭青龙教授、严三九教授以及课题学术委员会康沛竹教授、朱永生教授、周宇豪教授等专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课题研究内容,就项目重点、难点等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建议。

开题论证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由艾四林教授总结陈辞,一致认为该选题具有重要而独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设计合理,规划明晰,首席专家及团队实力齐整,成员学科分布均衡,实施方案总体可行,是一项值得期待的重要学术成果。

下午课题实施研讨会环节,施旭教授、苗兴伟教授、刘立华教授、伍军教授等子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就项目实施进行了讨论,并就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及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在听取与会专家、学者及各课题组交流与建议的基础上,项目首席专家唐青叶教授再次感谢各与会专家及学者的到来,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将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研究的专长及优势,争取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动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及其传播做出贡献。(贺靓 供稿)


外国语学院发展研讨会暨杰出校友返校日活动顺利举行


2021年6月12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发展研讨会暨杰出校友返校日”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如期举行。上海久柏易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宏久、北京华夏润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宏、上海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千诚、力业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之深、蜂须贺上海事务所所长吴俊、上海东方美谷总经理袁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运营部总监徐君、绮丽少女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美国富商银行上海分行董事陈盼蕊、蔡氏商贸有限公司合伙人邵丹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信艳、上海财经大学辅导员郑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部钟文以及法雷奥西门子质量管理部倪莹丽等校友齐聚一堂,共商学院发展,同谋进取之道。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贾小琴、英语系赵彦春教授、英语系主任张新玲以及日语系主任赵莹波参与了本次活动。

会议伊始,邓书记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各项工作的各位校友表示诚挚感谢,对各位参与本次学院发展研讨会的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各位校友能够以本次发展研讨会为契机,为学院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集思广益,汇聚各方智慧,为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凝聚智慧,找准方向,以“追卓越,创一流”为奋斗目标,献礼建党百年新征程。

尚新院长代表学院向各位校友汇报了学院“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果,介绍了学院在“十四五”期间人才建设、学科发展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目标展望,学院正在朝着“多语种教学、学科特色明显、学位层次齐全、在国内同类外语院校中有重要影响的外国语学院而砥砺奋进。此外,尚院长还就目前学院发展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同校友们进行了交流,希望与会校友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学院的联系与交流,助力学院的未来发展。

随后,赵彦春教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集体记忆,其在价值引领和建立文化自信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国内知名的外文翻译大家,赵教授结合其对中华元典以及诗歌等国学经典外文翻译工作中的感触,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回应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同学院外国语言学科学科发展相结合,矢志打造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文化品牌为己任。

贾小琴副书记向与会校友介绍了学院人才培养举措、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情况,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在人才培养上得到校友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贾老师还以学院校友分会秘书长的身份向校友们汇报了校友分会近两年开展的系列活动,包括第二届校友理事会理事会议、校友走访、校友返校、利用校友基金开展学生国际交流等,希望通过校友分会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校友,凝聚更多校友,共同发展、携手前行。

其后,高宏久校友对学院筹办、组织本次“杰出校友返校”活动表达了感谢,对学院“十三五”期间所取得成绩和“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表示赞许。此外,高先生同与会校友追忆了其在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感叹上海大学近三十年间的飞速发展。最后,高校友还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未来学院国际化发展之路,不仅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二是充分肯定了赵彦春教授团队在国学双语事业上所做出的有益探索,高度赞扬国学双语课程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内核,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整合外语学科教学现有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外语学科发展与时代主流价值相契合的积极探索;四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等。刘千诚校友对学院领导的盛情邀请表达了感谢,肯定了学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承诺愿意为学院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袁飞校友十分强调大学生跨学科视阈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养成为其未来成功成才的关键,并提出愿尽其所能为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倾力奉献。徐君校友表示学院的发展应更加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外需求,将人才培养最终目的落实于学生本身。张华校友同样以文化自信和国学双语出发点,认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立,应该主动关注青年人合理诉求,建议学院在树牢主流价值观传导工作的同时,立足新时代,利用新媒体,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向外传播中华文化。陈盼蕊校友则强调了传统文化走出去推广方面的重要性,建议加大与流量平台的合作,促进中英人才培训,扩大学生口译社会实践频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内驱动力。信艳校友结合自身于出版系统的工作经验对外国语学院的宣传工作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与会人员先后发言,畅谈体悟,碰撞思想的火花。

交流环节结束后,尚新院长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向各位校友颁发“校外导师”聘书并与校友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谋学院新发展。随后,尚院长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发言,再次向各位杰出校友出席本次学院的发展研讨会,对学院发展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合理建议表示感谢。最后,学院领导同与会校友合影留念,将美好的时光加以定格,期待来年再聚。(徐晓晔 供稿)


首届“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侧记

2021年6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形象史学》编辑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首届“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校本部B308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莆田学院等单位的师生20余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赵莹波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首先致欢迎辞,介绍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希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展开合作,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海洋文化相关研究不断发展。刘中玉主任开幕式致辞,他强调了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与包容性,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密切相关,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一同探讨学术新进展,为今后海洋文化研究开拓新思路。

会议主题报告分为四场。第一场报告由宋学立老师汇报《元代政制与妈祖全国性海神形象构建》,从政治基础、元代敕封、国家祭祀三个方面阐释妈祖全国性海神形象的形成过程。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温伟婧关于《近世朝鲜通信使船的出航仪式》、文雪老师关于《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的海洋意象》分别进行汇报。第二场报告王申老师在《妈祖信仰在宋代兴起的基础及其发展状况》中分析了两宋国际形势与官民开展海洋活动目的与形式,总结妈祖文化在宋代的形成、发展与特点。林晶老师汇报了《朝贡与礼仪:琉球王室与妈祖信仰》,介绍琉球“主动”“积极”吸收妈祖文化的过程,并在诗文唱和中探寻妈祖文化的踪影。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韵琤《<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的漂流民送还》与上海大学日语系博士研究生刘敏《宋朝时期东亚海域的漂流事件考察》就东亚海域的漂流问题进行探讨;第三场报告赵莹波老师以《从千利休看中国茶道在日本传播》为主题进行汇报,详细展示了茶碗、茶盒、轴画,并通过诗歌展现了中日茶之道、宋丽茶之道等茶道外交,茶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见一斑。此外,还有陈斌老师《日本汉诗中的茶文化》、张晓娜老师《音译词的增加-新媒体环境下的中日语言接触呈现的新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程《南北朝时期僧人海路传法试析》。第四场报告安子毓副研究员汇报了《宋以前海洋文化的萌芽与发展》,从战国、秦汉、三国的时间顺序梳理了各国间的海洋交流活动,介绍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高高盈关于《“亚洲转向”与“海洋本位”》、上海大学日语系硕士研究生李庄、徐亚丽、陈明珍分别关于《宋元时期海上香料贸易》、《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从日本的“白乐天崇拜”看中日文化交流》的题目进行汇报。

主题报告结束后,刘中玉主任进行会议总结。中华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今后继续加强学习与研究。最后,赵莹波教授进行闭幕致辞,赵教授代表承办方对参会学者及会务人员表示深切感谢,表示对下次学术研讨会充满期待。

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参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积极探讨海洋文化的学科研究动向与合作发展方向,为今后推动人才培养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广泛空间。(编辑:谢磊、撰稿:王菲、张雨晨)


党建剪影

党史学习教育|英语系教工三支部开展“上大师生心向党,同心接力绣党旗”主题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激发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守初心使命,5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工三支部成员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支部书记戴朝晖同志的带领下,在校本部A400上海大学党建服务中心初心讲堂,开展了“上大师生心向党,同心接力绣党旗”主题活动。本次主题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绣党旗、忆初心、写感言、齐祝愿。

首先,支部党员依次来到绣架前,学习刺绣党旗的技艺。党旗是由全校师生党员共同接力,旗面共36500针缝制。36500针,寓意100个365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100年的光辉奋进历程。支部党员用灵巧的双手,在鲜红的党旗上绣上既庄严又神圣的一针,把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化在针里,融入线中。

随后,支部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回忆了自己当年第一次站在党旗下宣誓的情景和心情,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目标。最后,大家在“接力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建党百年感言,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美好祝福。

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紧跟党走。经过此次绣制党旗活动,支部党员深刻感悟了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坚定了同心向党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奋发努力,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马拯 供稿)

党史学习教育|品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坚定理想信念——2019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顺利开展

在建党百年之际,外国语学院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指导思想,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学习相结合,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2019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于6月3日下午在校本部C501室开展了主题为“品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由支部书记王颖娜主持,上海大学党政办政研室保密办党支部刘俐老师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支部书记王颖娜指出,2020年7月中央宣传部下发了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要求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首先,支部通过一段视频就“学懂”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陈乐怡同志谈到“四个意识”,分别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求我们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徐亚丽同志则强调了“两个维护”的深刻内涵,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

随后,支部进入“弄通”方面的学习研讨环节。部分党员就“治国理政”交流了学习感想。其中张胜同志表示,周恩来同志是我们党员学习的好榜样。作为班委,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同志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开始做起。作为准毕业生,将来走上岗位,也应时刻记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姜安琪同志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通篇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芒,我们要系统辩证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智慧。麻小晶同志表示,在第一章《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强调了对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外胸怀寰宇,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国家层面的解读。若结合个人实际,“两个大局观和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样也是我们的指导原则,树立国家大局观和人生发展观,将个人理想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为蝇头小利所折腰,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不贪慕虚荣,不贪污腐败。

此外,各位党员也纷纷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流了心得体会,其中吴朝旺同志表示这句话从过去、历史、现在三个时代对大家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了初心的重要性,谈了初心的内涵和最初提出,我们党应做到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徐婉婷同志说道,时代为我们出了考卷,而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应认真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将青春之花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着,支部进入了知识实践环节,大家积极通过线上测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情况进行自测。

会议最后,刘老师对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同学们要有良好的价值观,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有内涵的,不能“长着中国脸,却是外国心”,希望同学们日后成为教育工作者时牢记担负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应把这种基因传承给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坚定的价值取向,在坚定的信仰下多做实事。此外,刘老师还对同学们有关毕业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作为研究生党员要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汲取精神养分,锤炼过硬本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外国语学院熊雨桐 供稿)


共建共享,发展共赢:外国语学院党委一行前往宝山区大场镇党委共商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创新高校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凝聚宝山建设发展合力,6月2日上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党委副书记贾小琴一行人前往宝山区大场镇党委,与宝山区大场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就党建联建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场镇党委副书记赵华,党委组织委员钱叶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季玲玲,团委负责人金斐参加了座谈会。

首先,大场镇党委副书记赵华对大场镇的整体情况做了介绍,包括大场镇的占地面积、人口数量、现有党员人数、目前党委工作成果、未来的发展定位等。

随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介绍了学院的情况,包括学院现有师资水平、现有专业及各专业学生数量、学院党支部建设开展的情况等。

在介绍完基本情况后,双方主要负责人就未来合作的目标、内容及具体形式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合作的目标应该是“共建共享、发展共赢”,理顺体制机制,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平台载体是重中之重。在合作内容和形式上,双方经讨论后就双方联动、阵地联享、队伍联建、实事联办这四个方面的共享共建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双方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今年适逢建党百年,致敬建党百年活动策划以及如何更丰富的开展党史学习也是座谈会重点讨论的内容。大场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季玲玲首先介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展以及社区今年庆祝“七一建党节”的线下活动策划。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贾小琴分享了学院在致敬建党百年方面已开展的系列活动,如书记讲党课、外语微党课、红色景点参观等。在迎接七一建党节活动方面,贾书记提议,社区和学院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文艺活动的形式,如支部朗诵,既可以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社区内集体表演。赵书记也表示,社区内设有沉浸式展厅,可以为线下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在热烈的讨论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和大场镇党委副书记赵华做了总结发言,均表示本次交流意义非凡,是加快构建上海大学和宝山区党建工作融和一体创新发展新平台的良好开端。

座谈会最后,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向大场镇党委赠送了我校百年发展的纪念本和学院赵彦春教授的大作。

此次座谈会圆满结束,经过此次座谈会,宝山区大场镇党委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就党建联建合作的规划和具体形式达成了共识,双方之后的合作也会高效有序的开展,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党建联建会有更多卓越的成果。(王从娟 供稿)


长江黄河共骈阗,异地党建谋新篇——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支部结对共建

6月8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通过腾讯视频会议,举办共建情况沟通及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克服新冠疫情的不便,跨越上海与兰州之间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实现了长江入海口与黄河上游两个外国语学院的异地共建和合作交流。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贾小琴、副院长兼英语系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戴朝晖、副院长唐青叶、英语系党总支书记陈秀猛、教工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景、院长曹进、党委副书记朱晓娟、副院长兼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王建人、副院长杨保林、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吕文澎、教工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特别的视频党会。会议由陈秀猛和白丽梅老师主持。

首先,主持人介绍双方参会人员和本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的背景与意义。之后,双方领导发表了讲话。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进院长指出,本次活动意义重大,给双方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王景书记指出搭建共建合作平台,能够为双方党员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利用校际平台为教工党员教学和科研交流创造条件。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指出,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学科建设等方面实力相当,今后会在文化外译、人才培养、课题合作、志愿者语言服务、扶贫帮困等方面进行交流。邓志勇书记指出,双方在人才培养、党建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很多可以合作交流的地方,双方党员坚持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提高。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戴朝晖书记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吕文澎书记分别介绍了支部情况和党建工作经验。

在双方充分交流互动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戴朝晖书记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吕文澎书记在双方领导和支部党员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

本次共建结对活动,注重“软件”共建,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提高双方党建工作内涵,形成了“资源共享、党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相信通过异地党建活动的开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党建工作方面必将开创新的局面,以党建为引领,共筑中国梦!(英语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马拯 供稿)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之读史明智,立德树人——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组织生活专题党课

2021年6月16日上午,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成员在上海大学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会议室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于梅欣同志主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同志作为指导联络人列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党课学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讲党课。党支部支委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和背景,从党史学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学科专业视角深入理解党史两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于梅欣同志结合电视剧《觉醒年代》和《毛泽东选集》,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四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思想之研究方法启示”。于梅欣认为,对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源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源于对国家命运和对社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问题意识。《毛泽东选集》的每一篇文章,都给予现代大学教育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启示。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论、矛盾论亦对语言教学和研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白岸杨同志从修辞逻辑的视角出发,结合《山河岁月》等历史纪录片,指出中国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不断试错、不断尝试各种理论思潮的结果,是实践检验真理、事实导向结论的逻辑必然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定义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人民概念的正确定义引导我党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合理的结论源自明确的定义。而历史实践证明了党领导人民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邓志勇书记对两位支委的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

随后,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党员纷纷就党史学习、外语教学、社会实践与课程思政等问题发表观点见解。叶新同志强调外语教学中方法论的重要性;吴雪颖、邵庆华、周育同志结合翻译教学,指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时代意义;温年芳和薛清同志探讨秋季学期新教材的课程思政问题;范金萍、沈力同志提出,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培养辩证思维、端正立场态度是外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最后,支部成员选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为支部在“百年礼赞”诗歌朗诵展示中的作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共忆峥嵘岁月,共抒爱党爱国情怀。


党史学习教育|英语系教工一支部举行党史学习专题讨论

2021年6月1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工一支部在校本部C501举行了党史学习专题讨论——“毛泽东在1925”,党员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党日。

支部书记袁丽梅首先分享了毛泽东于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该词的创作年代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五卅”惨案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背景下,毛泽东以这首词抒发了革命青年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袁丽梅书记进而分享了1925年以后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发表的主要著作及历史功绩。

通过本次党史学习,支部成员对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全体支部成员一致通过决定,将集体用中英文朗诵《沁园春·长沙》,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会上,王颖娜作了《外国语学院2020-2021学年研究生党总支工作报告》回顾了一年来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在这一年中,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严格程序标准,推进党员发展,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党员培训教育、党员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提升党员党性。研究生党总支积极开展了“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丰富载体,创新形式,举办了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和海星外语微党课,组织党员志愿服务为群众做实事。最后,王颖娜指出党总支的理论学习针对性不够,组织活动还需创新,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全体党员认真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工作报告。6月16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校本部J201顺利召开。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党委副书记贾小琴、研究生党总支书记马思涵、研究生党总支纪检委员曹若兰出席会议,全体研究生党员参加本次会议。大会由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王颖娜主持。

王颖娜宣读了《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总支换届选举办法(草案)》和监票人、计票人名单,由大会全体党员代表表决通过。随后,根据新一届党总支补选委员候选人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补选产生中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2022学年研究生总支部委员会委员,依据姓氏首字母排序分别是但德玲、孙明宇、张恬。随后,中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2022学年研究生总支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确定了具体分工,张恬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孙明宇担任研究生党总支组织委员,但德玲担任研究生党总支宣传委员。

会议最后,贾老师对上一届党团研干部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对新一届党总支委员表达了期望,要时刻牢记外国语学院“开放、包容、进取”的院训,以宽广的胸襟、奋进的姿态,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传承优秀党建工作经验,继续打造特色党建精品活动,传承上大红色基因,不负初心和使命。(范琳 供稿)


百句诗、百年颂——外国语学院亮声大场镇,庆祝建党百年

6月22日,外国语学院受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邀请参加大场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华忆初心 扬帆启航新征程”音乐情景党课活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副院长戴朝晖、英语系党总支书记陈秀猛、英语系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袁丽梅、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于梅欣、研究生代表2019级研究生王颖娜和2020级研究生张恬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朗诵了由学院赵彦春教授翻译的英译诗歌《百句诗、百年颂——世纪风采》,献礼建党百年。

此次英文朗诵是一次党性上的历练,一次思想灵魂上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外国语学院师生共同承担着时代的责任,用英文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更好的未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张恬 供稿)


喜报

祝贺我院学子在首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斩获佳绩

5月28日下午,上海大学首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在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海厅顺利落幕,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出席活动并致辞,用人单位代表、学校相关部处、学院领导及师生1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我院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苏钰经过激烈的初赛和复赛选拔,成功入围本次决赛,并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指导老师梁苗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本次比赛由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主办,以“胸怀家国之情、规划青春之我”为主题,旨在以赛促教、以赛助学,传播生涯成长理念、普及生涯规划知识、激发学生成才内生动力。比赛自4月初启动以来,广受关注,在指导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院苏钰同学积极响应,在初赛中认真撰写并递交《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复赛的个人展示中认真准备并脱颖而出。

聂清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价值观引导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响应“就业育人”号召、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我校将继续联动用人单位、激发校院两级活力不断深入推进。

此次赛事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同台竞技、实践磨砺的良机,在职业规划较量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我院学子在比赛中展现了“开放、包容、进取”的独特特质,通过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计划与路径、评估与调整、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挖掘了自身的职业潜能。本次大赛也是我院为助力学生职业规划、确立职业目标的有益尝试!


祝贺我院学子在首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斩获佳绩

5月16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海赛区决赛圆满落幕。我院共计36名学生在本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特等奖1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14名。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简称NECCS)是由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活动。旨在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水平评估工作,贯彻落实关于教育部高等院校各类英语教学的改革精神,激发广大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本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B类和D类)由在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上海大学教务部主办,我院作为承办单位成立了竞赛工作小组,承担各项考务工作和阅卷工作,保证了赛事各环节有序进行。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激发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丰富了外语第二课堂,营造了浓厚外语学习氛围,展现了我院学生卓越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也是对我院学科竞赛指导组工作的肯定。(马思涵供稿)


学术经纬

李建波教授受邀为外国语学院开办军事与爱国主题讲座

6月16日下午13:3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南信大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建波教授在校本部J102为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工开展了题为“军事文化和国防意识”的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百余名教工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学习。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文化和国防意识的教育,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而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应该是爱国主义。

讲座伊始,李建波教授就选取“军事文化和国防意识”为题目的原由做了阐释,他表示自己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军人,谈到自己终于成为一名军人的光荣与自豪,再到成为一名外派到叙利亚的武官,执行过不少重要任务,再到成为一名外语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感染了现场的老师们。

随后,李教授谈到了军事文化,并对中西方军事文化做了对比。将古代的军事文化、军事文化和战略文化娓娓道来,比较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军事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比较,发现美国对军人文化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中国的军事文化更强调纪律,强调自我牺牲精神。

但随着文明发展,平民文化逐渐与军人文化拉开距离,平民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国家更加重视生命价值和公平公正。军事文化也在沿着文明发展的方向前行。

本场讲座通过军事文化引发了大家对战争、军事力量、军事文化以及国防意识的思考,引用了影视作品以及军事文化语料库的内容作为依据,是一场带着学术味道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到场的老师们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更接受了一场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朱一佳 供稿)


英语系马拯副教授做客“湖畔讲坛”,解密外语阅读理解的认知密码


5月21日下午,马拯副教授在BJ203教室为2020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外语阅读理解的语言与认知因素”的讲座。马老师从阅读理解的本质、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外语阅读理解这一问题,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外语语言发展的主要来源和工具,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能力的构成是什么?阅读涉及到什么过程?如何在诸多语言和认知因素的影响下,实现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

首先,马老师介绍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阅读理解过程的定义。起初,大家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静态的被动接受过程,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理解是一个动态的主动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单词识别、句法加工、语篇加工、元认知和技能监控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为导致阅读理解的困难。并且,马太效应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接着,马老师介绍了几种代表性的阅读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她重点讲解了结构建造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阅读分为三个部分,即奠基、映射、转移。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着强化和抑制的心理机制。马老师结合自己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向同学们展示了这些心理机制如何帮助外语阅读者更快理解信息的认知过程。此外,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情感因素等也会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对于阅读理解较困难的读者,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纠正和引导。

马老师在讲座过程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理论视角解释了阅读理解的过程,为同学们带来许多启发,激活了同学们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剖析自己的在外语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问题。此次讲座还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到不一样的英语专业学科特色,为大家下一步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据悉,本次讲座是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湖畔讲坛”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导向和学术入门系列讲座之一,是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将继续推出“湖畔讲坛”系列讲座,为本专业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广大师生架起学术交流的平台。(2019级英语专业朱虹朴供稿)

对外交流

外国语学院一行前往河北唐山参加国学双语课程发展高峰论坛

5月30日,由唐山市教育局、国际学校在线联合主办,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协办,唐山东方国际学校承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指导的国韵东方·经典传承——国学双语课程发展高峰论坛在河北唐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余位知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国学双语课程的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进行主题分享和互动交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唐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唐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绍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常委周满生,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勇出席本次会议。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贾小琴以及赵彦春国学双语研究团队受邀参会,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在本次会议上做了题为“双语教学的范式革命”的主旨演讲。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赵彦春国学双语研究团队在国学双语教育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团队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教材开发、课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与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就教材使用、课程推广等方面达成一致,尚新院长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赵彦春教授作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为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举行授牌仪式,授予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示范校”殊荣,今后各方将就国学双语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开发进行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在主旨演讲中,赵教授指出古诗文国学要实现双语传播以往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但本团队坚持“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原则,让国学经典是其所是。赵彦春教授认为双语教学不但具备可行性还有其增效性,通过国学经典的双语教学能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现阶段,赵彦春国学双语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教材编写、团队组织、题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准备付诸实践。团队为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为其提供传统蒙学系列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的双语教材;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教学内容则取材于各类翻译著作,如各阶段要求的诗歌和中国文化元典。就教学模式而言,赵彦春教授提出可通过多模态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纵向式、横向式和对分式。赵彦春教授特别指出,国学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养有特别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备双语、双文化的能力,有严谨、全面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够对学生进行多模态的教学,并做到知行合一。

国学双语教育多年来困于缺乏与经典相匹配的双语资料,因此国学教育一直不能实现双语教学。赵彦春国学双语研究团队正是要打破这一局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的合作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尝试,打通了国学双语从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打造了全阶段的国学双语教育体系,为国学双语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推行的模式,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挥翻译学科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邝旖雯 供稿)

施旭教授受邀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6月11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教授应邀在校本部B308室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当代中国话语的文化研究范式》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金娜娜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辛君珺博士以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20余位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施旭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话语研究的背景。他指出,西方语言很多意义必须通过语法表达出来,而中国的文化较为含蓄,时常借助于“心灵交流”,因而研究中国的语言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理论。鉴于此,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文化语境应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形成不同的理论。学界现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第一,有学者认为应该用一套普世的理论来分析各个语境下说话人以及内容的差异;第二,也有学者认为每个需要都不同,不同文化下语言有不同的竞争关系;第三种观点是跨文化交际,认为交际是有文化性的。


户思社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学和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


5月25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前校长户思社教授应邀来到上海大学,在校本部C501室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起源和演变》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法语专业的全体师生和英语系的部分老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户思社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过程,二是象征主义诗歌美学观的产生和嬗变。户教授旁征博引,考察了象征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他提到:“1821年,古里亚诺夫第一次在自己的哲学作品中使用了象征主义,用来表现和概括一种难以言表和描述的精神活动和整体印象”。随后,户教授谈到莫雷亚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论述的象征主义探索目标,他说到象征主义的重点在于表现可见与不可见事物之间的关系。户教授重点分析了1883年魏尔伦发表的《可诅咒的诗人》对集中宣传当时不知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们(如兰波、马拉美)的意义。此外,户教授还谈到了于斯曼的《逆流》、《瓦格纳杂志》、《先锋》杂志、勒内·吉尔《语言炼金术》、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为了考察象征主义的美学观,户教授将象征主义置于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学思想史中,分析了从古典主义三一律到德法浪漫主义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帕纳斯派的美学观。户教授以大量例证,详细考察了象征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总结到:“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中纠正并反叛了浪漫主义,也在帕纳斯派的萌芽中逐渐长出了自己的树荫”。

户思杜教授以丰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理论视野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5月26日上午,户思社教授再次来到C501会议室,与我院法语专业的师生们共同座谈了法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关问题。座谈会由尚新院长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和法语专业全体师生参加了研讨活动。本次座谈会围绕着法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法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户思社教授与在场师生倾心互动,为我院法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意见和建议。

5月26日晚间,户思社教授与学院领导和师生一同观看了由我院师生在伟长楼演出的莎翁名剧《仲夏夜之梦》。(向维维 供稿)


乘对外教育开放大会之风,展国学经典双语研究之翅——外国语学院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侧记


6月11日,为期两周的首届上海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大会顺利闭幕。“要扩大‘朋友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上大智慧和力量;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这是成旦红书记在大会闭幕式发言中提出的上海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三个强化、三个服务”,即强化大局意识,服务国家使命;强化变革意识,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合作意识,服务学术创新,中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外国语学院在“校院联动、部处协同”大外事工作格局下开展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尤其是融入上海大学新文科建设,推动国学经典双语研究的开展而言意义重大

成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访华时,使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背《三字经》的视频的例子。阿拉贝拉的表演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她所朗诵的《三字经》英语译文正是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所翻译的音韵版本。在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大学新海派文化、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方面要在新文科建设框架下深化内涵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经验,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模式的认同,积极争取国际话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领衔的国学经典双语研究团队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已经深耕多年。国学双语研究会于2018年5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成立,执行会长为外语学院赵彦春教授。学会秉承“学术与担当、国学与语言、传承与传播、继承与发展”的理念,通过人才跨界合作,集结国内外国学专家、翻译家、传播学专家、文化企业家,立足于中华百部经典外译,梳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持续、系统、全面地翻译和向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同期发布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包括:《英韵三字经》、《英韵弟子规》、《英韵千字文》、《英韵诗经(上、下卷)》、《英韵唐诗百首》、《英韵宋词百首》、《论语英译》、《庄子英译》、《道德经英译》9种10本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图书,参会嘉宾、学者反响热烈。

外国语学院国学经典双语研究团队同时致力于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办了“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大赛秉承弘扬国学大美之理念,“以赛促学、以训促学、赛训促教”,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助力中华文化话语体系构建。首届大赛由全球100家校企单位共同发起,于2019年3月1日启动,历时4个月,有来自全球337家院校及企事业单位,5750人次报名参赛。大赛口译总决赛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获得巨大成功。目前大赛由国内高校轮流申请承办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不仅促进了高校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友谊,而且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聚心合力,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引领作用。

翻译研究出版方面,国学经典双语研究团队负责人赵彦春教授于2019年11月受聘为上海大学翻译研究出版中心主任。翻译研究出版中心的成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推介,高素质翻译团队成员的培养,以及打造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美誉度高的双语出版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李白诗歌全集英译》、《王维诗歌全集英译》、《杜甫诗歌全集英译》、《白居易诗歌全集英译》等最新翻译成果在赵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相继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体现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方面的实力,彰显了团队教师响应“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号召,发挥翻译学科优势,助力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自信,积极努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国学双语课程的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方面,国学双语研究团队在国学双语教育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团队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教材开发、课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与唐山东方国际学校就教材使用、课程推广等方面达成一致,尚新院长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赵彦春教授作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为唐山东方国际学校举行授牌仪式,授予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示范校”殊荣,今后各方将就国学双语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开发进行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此外,在国学双语学术研究和传播方面,团队拥有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翻译中国》),及“翻译中国先锋号”社交平台、与中国诗歌网合作设立的“译典”专栏,与文化界知名人士合作主办的“语言与翻译”、“唐宋双语”、“译经”,以及反映国学双语研究最新动态的“上大外院国学双语研究”等四个个公众号。这种融通古今中外,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学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播手段相融合的方式,既顺应了时代发展,又扩大了受众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国学双语研究团队正在理论研究、翻译实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等方面砥砺前行。在赵彦春教授“重铸经典,斯道极轨”的翻译新范式、新方法的指导下,探索英汉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音、形、意之契合统一,坚持“译诗如诗,译经如经”,追求“风格如之、重铸经典”,力求找到融通中西、贯穿形上与形下的善译之道。积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寻觅具有中国符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创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

相信在上海大学“深化开放合作,赋能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大学”的蓝图指引下,外国语学院国学经典双语研究团队必将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努力向世界呈现出中华文化经典独有的魅力和神采,及其所承载的哲学、美学意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上大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先生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6月24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邀请,著名语言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校本部C501室为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外语教学与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彩讲座。讲座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尚新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赵彦春教授、张新玲教授、学院师生及慕名前来的广大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享受这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在本次讲座中,潘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有关“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实施建议:一是理解这一规定的意义,二是阐述“中国语言文化”的内容,三是讨论如何落实“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

讲座伊始,潘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证,指出母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新国标强调外语专业学生需要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是中国外语教育优良传统的回归,也是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认识的升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继续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也要通过语言沟通实现文化沟通。外语学习的重心要从过去的“单向输入”转变为“双向平衡”,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

随后,潘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四个层次,分别是文字、文学、文章和文体。潘教授指出,“六经”是中国文化之源,“六经”中体现的“治道”体系以《易》为核心,以《礼》《乐》为本,以《书》《春秋》为证,以《诗》为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应对全球治理、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和读写能力。

潘教授认为,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理想途径是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原文。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文读写教程》为例,形象地展示了如何由浅入深地开展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潘教授提出使用“教以辅学”和“读文写白”的方法。以学为主、教为辅,让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领略语言文字之美。

在讲座中,潘教授以广博而宏大的视野,给广大师生指明了把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路径,也指明了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和方向。潘教授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妙语连珠,风趣幽默。他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国学底蕴,让在座的师生受到极大的启发。在互动环节中,老师们就自己在外语教学中遇到的疑问纷纷提问,潘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名家讲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对促进学院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本次的精彩讲座也是外国语学院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的首次学术讲座,今后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会继续发挥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工程中的责任担当,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研究和实践上彰显上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世界影响。

学生风采

上大学子于第十三届上外“CASIO杯”日语演讲辩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6月5日,第十三届上海外国语大学“CASIO杯”中国日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日语辩论比赛决赛,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迎宾馆三楼会议厅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日语高校共21名本科生及研究生互相角逐,我校日语系大四学生朱雅兰在外国语学院竞赛指导小组日语系副教授王颀老师的指导下,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出色的临场发挥喜获二等奖。

比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进行指定主题的自由演讲,下半场则进行互相提问形式的自由辩论,具有一定的难度。朱雅兰同学弘扬中华传统汉服文化,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在下午的辩论环节中,从容应对辩手提问,最终荣获二等奖。

此次比赛由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多位日语教学界知名教师到场作为评委嘉宾,为参赛选手进行评定及点评。

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秉持竞赛育人、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此次日语系同学的获奖是赛前指导、赛中提升、赛后总结,学以致用的体现。期待同学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精益求精,再获佳绩。

人才培养

6月16日下午4点,外国语学院在校本部C501会议室顺利举行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及学院教学督导组成立仪式。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辛明军教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领导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贾小琴,副院长戴朝晖,副院长唐青叶,以及英语系、日语系和法语系数位教师代表参加了成立仪式。仪式由外国语学院青联会会长虞怡达老师主持。

首先,院长尚新教授首先致欢迎辞。随后,辛明军主任和尚新院长共同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揭牌,副院长戴朝晖向各位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颁发了聘书。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英语系朱音尔副教授与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拯副教授相继做了受聘发言。

在交流讨论环节,上海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辛明军教授指出: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全校成立的第二个院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对学院教发中心的发展及学院督导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殷切期望。最后,邓志勇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对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学院督导组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今后的工作表达了支持和鼓励。

外国语学院是全校教学重地,因此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秉承“立德树人,争创一流”的宗旨,努力建立、健全多方位、全过程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虞怡达 供稿)

外国语学院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中获奖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培养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TEFL China)和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语言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本次大赛从全国参赛者提交材料至获奖证书发放历时半年,于2021年5月圆满落幕。上海大学的参赛人数与获奖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悉尼工商学院、理学院等学院的学生踊跃参与,总计223人报名,最终173名同学取得优异成绩。所获奖项包括:研究生组国家级一等奖14名、国家级二等奖37名、国家级三等奖34名,省级一等奖36名、省级二等奖10名、省级三等奖3名;大学英语组国家级一等奖1名、国家级二等奖7名、国家级三等奖17名,省级一等奖12名、省级二等奖1名、省级三等奖1名。

本次翻译大赛上海大学赛区的宣传、组织和协调等工作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担。大赛组委会特为上海大学颁发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优秀组织奖。同时,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踊跃参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熊雨桐、刘杰和陈乐怡等10人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特向我院所有获奖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

希望各位同学再接再厉,来年取得更大的成绩。(熊雨桐 供稿)


梅文胜老师开讲2021年上海大学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培训班


6月28日上午,2020-2021年夏季学期上海大学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培训班在B308智慧教室正式开班。外国语学院梅文胜老师进行了“口语之道”专题讲授。

梅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和每位学员都进行了简短的英语沟通,了解大家真实的口语表达情况。课上重点分析讨论了英语口语中影响准确性与流利性常见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从口语的表现形式到内容架构的讲解揭示口语学习的特征以及达到有效沟通的方法,使学习者破除口语表达中常见的误区,了解口语表达,即时交流的技巧,并通过具体实例演练、评述,领悟口语之道。

本次培训班由人事处联合外国语学院举办,学员为上海大学各个学院的青年助教教师及其他有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师,旨在提高我校教师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双语教学的信心及技能,从容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积蓄力量。

相信在人事处和外国语学院的精心组织,在参训教师与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英语应用能力培训班一定会顺利开展并取得佳绩,助力国际化的上海大学战略的推进。(陈秀猛 供稿)

李建波教授受邀为外国语学院开办军事与爱国主题讲座


6月16日下午13:3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南信大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建波教授在校本部J102为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工开展了题为“军事文化和国防意识”的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百余名教工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学习。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文化和国防意识的教育,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而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应该是爱国主义。

讲座伊始,李建波教授就选取“军事文化和国防意识”为题目的原由做了阐释,他表示自己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军人,谈到自己终于成为一名军人的光荣与自豪,再到成为一名外派到叙利亚的武官,执行过不少重要任务,再到成为一名外语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感染了现场的老师们。

随后,李教授谈到了军事文化,并对中西方军事文化做了对比。将古代的军事文化、军事文化和战略文化娓娓道来,比较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军事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比较,发现美国对军人文化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中国的军事文化更强调纪律,强调自我牺牲精神。

但随着文明发展,平民文化逐渐与军人文化拉开距离,平民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国家更加重视生命价值和公平公正。军事文化也在沿着文明发展的方向前行。

本场讲座通过军事文化引发了大家对战争、军事力量、军事文化以及国防意识的思考,引用了影视作品以及军事文化语料库的内容作为依据,是一场带着学术味道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到场的老师们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更接受了一场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朱一佳 供稿)


分工会之窗

外国语学院举办中式茶艺分享会


6月1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分工会在校本部C501举办中式茶艺分享交流会。学院王骞老师和赵炯蔚老师做茶艺展示,院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副院长戴朝晖和唐青叶,以及英语系、日语系多位教师参加了交流分享。

首先王骞老师和赵炯蔚老师进行了茶艺展示,详细解说茶艺的每个步骤,展示茶具茶器和冲泡饮的技巧,随后现场的各位老师一起交流了茶艺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艺文化包涵了中国自然谦和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情趣。此次茶艺分享交流活动也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深切感受到了茶艺之美和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语学院分工会 韩璐璐 供稿)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外国语学院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

本期编辑:曹若兰、王月

审 核: 贾小琴



  • 附件【PDF版本下载.pdf】已下载





上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1年第07期)

下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