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8月31日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学院要闻
首届“环球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短视频大赛筹备会议胜利召开
7月11日下午,首届“环球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短视频大赛筹备会议在腾讯会议召开。环球网执行总编石丁,环球网李蓉、李娜,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户思社,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筹备组成员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尚新院长主持。
首先,尚新院长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和措施行动三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的构想与方略,基地将围绕环球网服务项目建设、文化类学科竞赛、中华文化学术项目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的基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四大领域,做好国学双语研究和推广,探索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升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次上海大学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与环球网携手举办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短视频大赛,希望通过搭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竞赛平台,选拔并培养优势突出的高端传播和语言复合型人才,回应国家和社会所需。
接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主任赵彦春教授发言,赵教授围绕大赛的定位、内涵和外延,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筹备组应克服困难,充分用好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各方面的优势,展现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力量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办好本届大赛,为文化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大赛负责人王骞副教授汇报大赛的筹备情况,从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具体汇报,希望共同努力做好赛事准备,优化赛事活动方案,争取办成一届有影响、质量高的大赛。
环球网执行总编石丁对大赛前期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认可,指出上海大学领导和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对基地建设的构想和大赛的筹备都有充分的考虑。石总编认为创新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媒体和智库展开协作,媒体与院校之间展开的合作活动将是很好的抓手。接下来将进行更多的沟通协商,争取让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成为中国境内媒体和高等院校合作的样板工程。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户思社指出,要协调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综合性成果;要协调上海大学学科建设和环球网建设之间的关系,环球网更偏重于国际传播能力、话语体系的建设,上海大学提供学术支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应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户教授提出要在优势互补中加强合作,促进各自的发展。
上海市教委项目“中国故事”视频赛负责人万华教授对大赛主题、宣传动员、时间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大赛主题要突出,准备要充分,动员要广泛,时间要合理,方案要细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宣传热度。
在专家讨论阶段,结合前期筹备情况,与会老师纷纷建言,对大赛安排、大赛主题等事项进行了细致探讨,明确细化了大赛的工作方案,认真研究了下一步筹备工作安排。
在专家讨论阶段,结合前期筹备情况,与会老师纷纷建言,对大赛安排、大赛主题等事项进行了细致探讨,明确细化了大赛的工作方案,认真研究了下一步筹备工作安排。
会议最后,邓志勇书记作总结发言,邓书记表示今年是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年,建议本次大赛主题能与建校百年纪念活动相结合,在时间跨度上更有弹性,同时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环球网加强协同,扎实有效推进各阶段工作,严格按照大赛工作方案和各阶段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工作,按时、高质、高效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本次筹备会议的召开为大赛奠定了良好基础,外国语学院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将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支持下与环球网通力合作,尽快细化优化大赛方案,确保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共同把这项有意义、有影响的大赛做优做强。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值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2022年8月19日至21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翻译》编辑部协办。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中国社科院文哲学部委员沈家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委员王克非、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查明建、教育部英语专业教指委委员董洪川、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李葆嘉、王寅等,资深翻译家方梦之、何刚强、左飚等名家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领导班子集体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50位名家学者线下齐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831人次专家学者线上参会或旁听,BiliBili直播平台累计在线收看人次超3600人,共同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形势下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8月20日上午,在上海大学乐乎楼学海厅举行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尚新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致辞,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对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寄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勉励。欧阳书记指出,本次高层论坛是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主题契合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新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大学,为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中国外语人的应有贡献。随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致开幕辞,指出“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是学会研讨学科建设任务最为主要的平台,也是学会的精品高端论坛之一。罗会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利用此次研讨机会,认真学习,深入交流,以丰硕的研讨成果来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发展,助力我国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新时代国际传播视野下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这一主题,本次高层论坛共进行了19场主旨报告,4场分论坛讨论(分线上、线下共计8个分会场)。8月20日上午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沈家煊从汉语的事实出发,阐释0-2逻辑的两个要素: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沈家煊研究员指出深入研究0-2逻辑的要素,将有助于我们对假设的普遍语法做出更完善的模拟。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文国教授围绕“新时代”“对比与翻译”“研究”三个关键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今年的《七二六讲话》,以及教育部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展开探讨,聚焦新时代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罗选民教授依据“大翻译”“大格局”的思路,提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要立足世界格局之上,并指出大翻译与中国对外传播需要做好以下四点,即历史钩沉、理论创新、话语主导和国际传播。罗会长的报告为学会的下一步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董洪川教授就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对国际传播与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总结。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了外语学科开展国际传播研究的途径,认为外语学科应发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功能,为外语学科的国际传播实践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就“译有所为,重在借镜”聚焦中译外实践,从一百多年来的外译中实践获得启示,从译者选材、译介的意图着手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下中译外实践。《外国语》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教授探讨了语言研究的两个基本取向,即研究语言的共性或研究语言的个性,并指出中国语言研究要突破既有范式,则需要从汉语个性化出发,发现人类语言和语言使用方面更多、更重要的特点。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董燕萍教授则分享了英汉语对比需要考虑的两大层面,她认为依据英汉语单语者的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多数服务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依据英汉语双语者大脑中英汉语关联的研究则丰富了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学科内涵。
8月20日下午,百余名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时代国际传播与英汉语言对比的学科内涵建设、英汉翻译的学科建设、外语专业建设及英汉对比与翻译人才培养等议题在八个线上或线下分会场内发言,并与其他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随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地教授主持分论坛总结,各分论坛主持人或点评人就线上、线下分论坛讨论情况做了精彩总结。
20日晚,诸位专家学者齐聚外语学院,伴乐品茶。中华茶文化品鉴会活动由上海大学茶协会团队支持,三名顶级茶艺师和两名茶协会副会长出席分享沏茶经验,给与会专家学者们留下了一抹美好、难忘的印象。
8月21日上午进行了7场主旨报告。广西大学君武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言对比学科委员会主任严辰松教授分享了英汉小品词和汉语趋向补语表征体相意义的对比研究成果,他提出英语小品词和汉语趋向补语都可表达体相意义,英汉这两个形式类在构建各自语言词汇体方面的贡献值得深入研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顾问、上海海事大学王菊泉教授的报告首先追溯了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的历史缘起,并具体从三个层面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认为英汉对比研究至今缺乏一个比较可靠的对比基础,其次英汉对比研究应充分开发并利用翻译语料库,今后的研究也应加强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互补性。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名誉院长许余龙教授结合国外对比语言学著作,讨论了与英汉对比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文斌教授的报告从英汉语存在强与弱的时空性特质差异着手,即英语强调对时间的表达,而汉语则偏爱对物象和事象的表述,并探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此种差异。章黄学派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倡导者李葆嘉教授做了题为“英国汉语文法学家苏谋斯(1863)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溯源”的报告,李教授从史料出发,仔细梳理了汉语句子成分的细化分析法和英语句子的成分分析法的历史,经文献考查证明了马提阿努斯在5世纪最早明确提出句子的主-谓二分分析法。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原会长王寅教授基于新文科视野探讨体认翻译学的内核,指出在当今大力提倡“新文科”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翻译学与语言学应加强合作,携手共建“体认翻译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明教授以“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英译”为例阐释了信息布局对于句子、段落及语篇构建的决定性作用。
8月21日下午进行了4场主旨报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湘潭大学文卫平教授从双否律探讨汉语方言中的双重否定,用连续统对汉语方言中的双重否定现象进行统一描写和解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翔宇领军学者”、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司显柱教授从功能路径翻译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媒体与其他媒体英语新闻报道话语建构上的差异,探索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新加坡教育部H2翻译课培训导师兼主任考官谭慧敏副教授的报告则基于外教视角,指出新时代中国翻译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提出翻译学科建设应关注复合型和复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注重政学产研的协作关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做了题为“蕴含关系与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实证研究”的报告,认为在“就语言而为语言”的层面上,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蕴含关系,而就翻译策略来说,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研究不能推导出语言之外的翻译策略。
论坛闭幕式由尚新教授主持。严辰松教授做总结发言,严教授高度评价了论坛的组织与筹备工作,本次论坛既有宏观、高站位的洞见,又有接地气、深刻独到的观点,学术含金量高。罗选民会长致闭幕辞,罗会长对上海大学领导和各相关单位对论坛举办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热烈祝贺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高度评价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精心组织。针对学会今后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罗会长提出了几点殷切期望,指出未来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应从理论走向实践,打通国际传播的双向渠道,特别要注重话语修辞与国际接轨,保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最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谢,感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给予此次办会机会,他指出本次论坛是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中19位专家的主旨报告、8场线下、线上分论坛报告内涵丰富、启迪思维。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前往上海大学校史纪念馆、钱伟长纪念馆参观。
十秩春秋,薪火相传,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上大人坚守初心、秉承校训精神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在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开展此次高层论坛正当其时,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大学,畅谈己见,共同探讨新时代国际传播形势下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科的前景,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新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献计献策,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新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发展。
(撰稿:赵明纯、华阳,审校:邓志勇、尚新、贾小琴)
外国语学院召开法语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
7月5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召开法语专业建设线上专题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勇,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副院长戴朝晖,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户思社,法语教研室王文新、向维维、陈静、焦舒曼等老师参加了会议。
戴朝晖副院长主持会议。首先尚新院长致辞,肯定了前一时期法语教研室参与学院增设法语方向硕士课程的努力,明确了本次会议的宗旨。随后法语教研室汇报了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2022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已获得专家论证和学校批准的法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法语方向翻译专业硕士招生简章的制订,今年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法语营员的初选方案,本科学位授予权填报,以及计划于今年10月举办、作为百年校庆活动之一的纪念普鲁斯特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
针对法语教研室上述汇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户思社教授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与会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户思社教授指出,学科与专业建设要明确对标院校,办出特色,即将增设的法语方向硕士课程要承接本科专业发展需要。目前法语专业教师大多从事法语文学及翻译研究,但同时应将个人研究与国家着力推动的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工程结合起来,重视文学传播和文化传播,尤其是中国故事传播。传播学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区域国别研究更是和外语密不可分,因此要联系以上两个领域,探讨实现笔译研究的一体化,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
最后,邓志勇书记作总结讲话。邓书记充分肯定了法语教研室近期的工作成果,以及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意义,指出法语专业今后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势头,在目前基础上,根据学院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针,继续努力,在各方面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撰稿:法语教研室)
学术经纬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开幕
2022年8月20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翻译》编辑部协办。值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百余名专家学者线上参会,就“新时代国际传播视野下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形势下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本次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尚新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致辞,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肯定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欧阳书记指出,本次高层论坛是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主题契合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新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大学,充分探讨新形势下外语学科的发展,进而为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中国外语人的应有贡献。
随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致开幕辞,指出“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是学会研讨学科建设任务最为主要的平台,也是学会的精品高端论坛之一。他回顾了首届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的筹备与举办,并强调此次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本届论坛,不仅是学会历来重视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的一次传承,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彰显了学会在我国新国际传播时代背景下对外语学科发展、外语专业建设以及外语人才培养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担当和学术人文情怀。罗会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利用此次研讨机会,认真学习,深入交流,产出丰硕的研讨成果。
随后,多场主旨报告有序展开,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根据中心议题下设四大议题,即“新时代国际传播与英汉语言对比的学科内涵建设”、“新时代国际传播与英汉翻译的学科建设”、“新时代国际传播与外语专业建设”及“新时代国际传播与英汉对比与翻译人才培养”,本次论坛另开设四大分会场,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会议形式,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充分交流探讨的学术平台。
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2022年上海市招生宣讲咨询会——建平中学、上外附中、上外附中浦东分校专场顺利举办
在上海市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之际,为了让考生了解和认识上海大学,更好地指导考生选择上海大学,7月24日下午,2022年上海市招生宣讲咨询会——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专场于线上顺利举办。钱伟长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里斯本学院副院长任重,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就业办公室招生宣传主管叶亮,悉尼工商学院信管系主任胡珉,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冷碧莹,外国语学院教师宋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籍优秀学子陈宇轩和王亦萱参与本次咨询会,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主持。
宣讲会伊始,尚新院长从认识上海大学、上海大学2022年招生政策以及上海大学近三年招生基本情况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其中,在2022年招生政策解读中,尚院长特别介绍了上海大学独具特色的按类招生政策,大类培养的政策配合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导师制、定制化等成功机制,能有效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而近三年的招生情况、专业分流和毕业生深造情况的说明,更是给予考生和家长非常具有参考性的报考建议。
接着,由吴蔚书记、胡珉主任、任重院长和冷碧莹老师分别向考生和家长们详细介绍了钱伟长学院、悉尼工商学院、里斯本学院和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和招生政策。钱伟长学院实施“重基础、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以一轴两翼的培养体系,通过基础扎实、注重前沿的课程体系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平台,专注培养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悉尼商学院的排名数据和国际认可度彰显着悉商的硬实力,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体现出悉商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培养理念;里斯本学院是上海大学与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合作共建的学院,也是今年刚刚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新兴院系,依托葡萄牙学术排名第一的综合研究实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特别制定了专业交叉、职业实践、贯通机制、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为国际卓越工程师。主讲嘉宾们细致全面的讲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上大和各学院的培养机制,专注解决考生和家长最关注、最切实的问题,更高效地指导考生填报上海大学。
随后,宣讲会邀请了目前就读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分别毕业于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陈宇轩和王亦萱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报考上大、学在上大的经历。两位同学分别就个人概况、选择上大钱院的原因、在校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在上大读书的感想和展望等角度做了全面的介绍。两位同学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上大,让大家更深入地感受上大的办学特色、教学体系和独特魅力,并诚挚欢迎和邀请学弟学妹们报考上大。
随后,宣讲会邀请了目前就读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分别毕业于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陈宇轩和王亦萱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报考上大、学在上大的经历。两位同学分别就个人概况、选择上大钱院的原因、在校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在上大读书的感想和展望等角度做了全面的介绍。两位同学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上大,让大家更深入地感受上大的办学特色、教学体系和独特魅力,并诚挚欢迎和邀请学弟学妹们报考上大。
“庆七一、谋新篇”上大-外研社法语教材交流会顺利举行
7月1日上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教研室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法语部在线上举行了法语教材建设交流会。我校特聘教授户思社先生、王文新教授、法语教研室主任向维维老师和陈静、焦舒曼等教师,外研社法语部孟贤颖主任、王裔晴老师,以
我校中欧学院金闪闪、刘芳菲等教师参加了交流。
首先王裔晴老师系统介绍了外研社法语教材编辑与出版的最新情况。王文新教授和向维维老师介绍了我校法语学科和专业建设情况。随后在户思社教授的指导下,与会双方就基础法语、法语语音、法国文学、法语国家与地区概况、商务法语等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与选用进行了探讨。经过探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交流会在教育部教材局和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对高校教科书管理的新时期举行,适逢其时;会议站位高,视野远,涉及到目前法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议题,也坦率讨论了其中在教材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这次交流对于推动我校法语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业内提供了新的参考。
这次会议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召开,我校法语专业教研室和外研社法语部以真抓实干的务实工作精神,用积极推动教材建设的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和香港回归庆典献礼。
(撰稿/图片:向维维;审订:王文新)
对外交流
以诗译诗、传承经典——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开展线上主题讲座
7月7日晚,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亚外语论坛》主编李正栓教授在腾讯会议开展主题为“毛泽东诗词的关键性翻译与传播”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院长尚新教授主持,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教授首先强调,毛泽东诗词翻译与传播不仅是翻译界的大事,更是国家大事,不仅是语言与文学的传播,也是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的再现,能激励后人培养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奋发迈进的斗志和精神。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的战略背景下,经典诗词作品外译恰逢其时,希冀同学们凭借翻译之纽带,大力传承文学经典、弘扬诗词文化、赓续文化国魂,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底蕴。
而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毛泽东诗词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四次浪潮和代表性翻译家。自1937年斯诺英译《七律·长征》(The Long March)开始,毛泽东诗词逐渐在西欧、苏联和北美等地流传开来,四次浪潮中的译本数量俱增、波及范围俱广,逐步扩大了毛泽东诗词的国际影响力,匡正了诗人形象和国际形象。李教授依照忠实、通顺、连贯、精准、优美等翻译准则,从韵律、韵脚、遣词、布局、结构等层面切入,对比分析许渊冲、巴恩斯通、郭清波、赵甄陶等翻译家的译本,讲述几位翻译家对宣传毛泽东、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期间,李教授肯定了海内外中英文刊物对推动译作传播的巨大作用,并介绍了竹内实、韩素音、聂华苓、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等翻译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最后,李教授指出,毛泽东诗词对外传播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毛泽东诗词始终保持着强劲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可见海内外学者对毛泽东诗词和中国文学的喜爱与敬慕。毛泽东诗词研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既是对毛泽东的缅怀和建党101周年的献礼,也是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期待与祝福,亦是中国文学不断世界文学化的具体途径。毛泽东诗词在海外(对外)翻译、出版和传播的资料应作为历史记述,从而记录下毛泽东诗词对世界人民产生的影响。
讨论环节中,尚新教授向李教授生动有趣的学术报告表示诚挚的感谢,李教授从历史、翻译、传播等跨学科视野,带领大家经历了一场满载而归的毛泽东诗词国际传播之旅,使参会师生领略到其渊博的诗词学识与深厚的翻译素养。尚新教授对李教授高山仰止的文学成就与学术成果表示钦佩,感叹其聚焦于同一主题,深耕挖掘、砥志研思的精神令人敬佩,为所有矢志做学问的师生标杆立榜。傅敬民教授则表示李教授讲授了一堂妙趣横生的毛泽东经典诗词作品鉴赏课,毛泽东诗词翻译教学是最好的思政课,老师们应当借鉴学习,并再次感谢李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撰稿:张彩迪)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项成东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举办线上讲座
7月15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项成东教授为我院成功举办题为“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以天外《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为例”的线上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讲座,戴朝晖副院长出席会议,七十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项成东教授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校级英语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课程《语言学概论》建设点负责人和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
报告以天外国家级一流课程《语言学概论》建设为例,梳理了一流课程的相关概念和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从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和管理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是线上线下混合SPOC课程,项教授介绍了课程的设计初衷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上和课下的交叉联动、教学和评估的配合等问题。项教授指出一流课程是具备一流水准,且特色鲜明、原创性高的优质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特征,必须满足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列出的遴选标准。课程建设要坚持课程培育与课程认定相结合、基本要求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和“以人为本”与“以质为先”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理念。
讲座后,师生热烈洋溢地提问互动,问题涉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评估、考试评价、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项教授均一一解答。项教授的讲座有高度、有细节、有方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为我院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南。
(撰稿:李晓媛)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外国语学院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
本期编辑:华阳、周建军
审 核: 贾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