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信息(25年第2期)

创建时间:  2025-05-29  华阳    浏览次数:


202531日~331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学院要闻

l 外国语学院一行赴香港、澳门调研访问学习交流

l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30周年院庆筹备组会议顺利开展

l 拥抱 AI 浪潮,赋能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

l 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25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

党建剪影

l 党建引领谋发展,国际交流谱新篇——外国语学院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喜报

l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荣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特别贡献奖”

人才培养

l 上海大学文科处赴外国语学院调研

l 外国语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顺利举办招生沟通会

l 上海市一流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4讲)顺利举行

l 针尖上的非遗课堂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绣出未来”大创团队校园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l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工作例会

对外交流

l 法语系举办“十九世纪的‘都市秘密’——跨国文化史的挑战与局限”主题讲座

l 2025年第一届上海大学·名古屋大学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l 日语系举办“时尚与日本经济社会变化的关系”主题讲座

l 刘康教授应邀做“翻译与中国近现代知识体系建构”的讲座

学生风采

l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指尖绽放·‘她’与艺术对话” “三八”国际妇女节暖心活动顺利举行

l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支部“薪火相传,青春同行”团建联建活动顺利举行

l 以法语之声,展女性力量:上海大学中国法语人才大赛校赛选拔赛圆满落幕


学院要闻

外国语学院一行赴香港、澳门调研访问学习交流

2025310-14日,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团委书记马思涵和葡语教师张梦瑶一行前往香港和澳门,围绕进一步加强与港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师生互访等方面合作展开调研,并开展校友联络工作,密切校友联系沟通。

在香港,外国语学院一行专程拜访彭宏陵校友进行座谈。作为外国语学院杰出校友,彭先生对母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深情回忆在校求学经历。吴蔚书记、贾小琴副书记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规划,并诚挚邀请彭先生返校参加庆祝学院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双方还就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与 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出访团一行还拜访了上海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谭月梅女士,FindAsia Limite总裁余晓校友,并对学生赴海外学习、到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短期游学以及赴企业参观实习等事项进行了探讨。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带队走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校史馆和新亚书院,了解书院文化建设情况,并与外国语学院院友、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师李俐博士就学术科研合作、专业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FindAsia Limite总裁余晓校友陪同下,访问团一行还拜访了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就业总监林琦颖女士、学生咨询主任(就业)余继玲女士和何卉妍女士,双方就学生短期合作项目、文化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了友好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交换纪念品留念。

外国语学院访问团一行转赴澳门后,首站访问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李德凤教授,葡文系主任João Veloso教授,院长助理、人文学院李丽清副教授、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主任张静助理教授、葡文系本科课程主任Sara Santos助理教授、英文系博士生张诺参与研讨,会谈期间,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全程线上参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本次交流双方重点围绕葡语国家区域国别研究、学生联合培养以及教师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葡语国家研究院院长叶桂平教授线上致辞,葡语国家研究院课程主任、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副教授,“一带一路”葡语国家咨询与国情研究中心主任João Simões助理教授、陈紅副教授、周佳圆博士等与外国语学院代表团进行了热情接待,双方围绕葡语区域国别研究合作、学生短期交流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

此次出访收获颇丰,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四所高校开展了深入交流,并促进了上大校友与母校的联络交流与情感沟通。今后,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访问为契机,持续深化与港澳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学院跨越式内涵发展。(外国语学院 马思涵 供稿)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30周年院庆筹备组会议顺利开展

为全面部署外国语学院3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324日下午在宝山校区乐乎楼二楼召开了院庆筹备组专题会议。本次会议作为学院党委“溯源创优”特色党委创建活动之一,邀请了学院老领导谢之君、周平、施雯、曾桂娥老师、部分校内院友校组织处主管邓娜娜,校团委副书记王杰,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岗主管梁苗老师到会,与学院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学工团队、院办老师一起齐聚一堂、凝聚共识、共绘蓝图,系统谋划院庆活动助力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主持。

贾小琴副书记首先回顾了此前与部分老领导、校友共同探讨院庆方案的过程。她指出,此次会议的核心任务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30周年院庆活动方案,力求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吴蔚书记就院庆活动计划做了系统介绍。她首先阐释了学院建院30周年的重要意义,指出自1995年由钱伟长老校长揭牌成立以来,外院一直秉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办学理念,并在长期发展中不断丰富内涵。随后,她大致汇报了院庆活动的基本设计思路,拟通过“传承荣光”、“追逐梦想”和“砥砺前行”相关主题贯穿其中,并采用多种形式全景式展现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同时,她对各项工作的分工、时间进度以及前期宣传准备提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各部门要紧密协同,确保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讨论环节,与会老师就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展开了热烈而务实的交流。现场气氛十分融洽,大家就如何挖掘馆藏丰富的历史资料并进行充分宣传展示、如何组织分专业拍照留念以记录学院风采,以及校友捐赠仪式和校友返校活动的细节安排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外院老领导也对本次筹备进行了指导。期间,吴蔚书记和尚新院长一同为在座的老领导和院友发放院庆邀请函。

最后,尚新院长对各项筹备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强调要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每个环节都精准落实。他指出,院庆活动不仅是对过去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更是展望未来、激发全院师生和广大校友共同参与的重要载体。他要求各部门在活动筹备期间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活动顺利举办,并对全体老师的出席以及积极建言表示感谢,号召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力争把30周年院庆办成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和浓厚文化氛围的盛会。

此次会议明确了建院30周年院庆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细节,为后续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30年风雨兼程,30年薪火相传,全院师生和全体校友将共同以融通中外、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为使命,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学院为愿景,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大外语人才为目标,携手共进,共同谱写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新篇章。(撰稿:杨雨暄)


拥抱 AI 浪潮,赋能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

32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教职工大会在宝山校区 DJ303 隆重举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外语教育的全新发展路径。本次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主持。

会议伊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隆重宣布“AI 赋能教育教学” 系列大讲堂正式开讲,此次特邀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康志峰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 “转型期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外语教育创新改革与挑战”首场讲座。康教授指出,AI 浪潮势不可挡,在 AI 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的大趋势下,高效、精准的智慧课堂已近在咫尺。他强调,教师应主动将 AI 技术融入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积极向思维活跃的学生学习,推动 AI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 “语言+技术” 的转型,完成从知识灌输者到 AI 时代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随后,王霞老师和张秀丽老师分享了 AI 赋能教学的实战经验。王霞老师结合 Deepseek 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剖析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短板,阐述了 AI 增强型教学模式的显著优势。张秀丽老师则从 AI 赋能外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切入,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借助并运用AI工具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

最后,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以 “谋划 改革 攻坚——着力打造 AI 赋能、多学科融合的‘大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为题,基于学院使命愿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培养方案制定背景,提出要以全新理念引领学期制改革,构建以语言、文学为核心、以文化、历史和哲学为主干、以教育、心理、艺术为支撑这三个维度、翻译学和传播学两种介质和AI人工智能技术一项技能组成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321 内涵体系”。尚院长强调,根据 2025 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要求,各系部要深入开展调研,对标学院专业发展方向,做好本硕博一体化框架设计,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体系,走“基于内容的教学(CBI)”改革之路,培育卓越创新型大外语人才。他表示,学院将推进学期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推动AI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2025年十大重点发展任务,号召全体教职工增强紧迫感,以此次改革为契机,以查促改,以改提质。

会议尾声,党委书记吴蔚对本次大会进行全面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紧扣 AI 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主题,意义深远。她鼓励全院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拥抱 AI 技术,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吴蔚书记要求各系部在后续讨论中,充分调动、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学院改革,助力学院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25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响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推进上海大学学期制优化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外国语学院于2025331日下午在C412会议室组织开展2025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论证会邀请了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户思社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教授、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共同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把脉问诊”。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副院长唐青叶以及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出席。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由唐青叶副院长主持,尚新院长首先致辞,对专家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随后,尚新院长和唐青叶副院长分别就2025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做了汇报。汇报系统介绍培养方案的制定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施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后续举措,并结合当前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改革形势,深度阐释了系统化拓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搭建“AI赋能+语言文化+翻译传播+文明互鉴”跨学科融合框架的改革思路,同时围绕人工智能课程设计、AI赋能教学改革、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从顶层设计逻辑、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接着,三位专家对培养方案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提出了中肯而又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同时对学院学科建设和战略规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们深刻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外语学科所带来的冲击,表示培养方案的制定可进一步优化四大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核心课程体系,提升学院整体研究创新能力;建议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依托科研项目牵引师资队伍对标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拓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夯实学科优势特色,在培养方案系统化设计方面实现硕士与博士培养的递进式衔接,突出进阶性;进一步围绕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凝练特色课程,同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MTI课程结构,提升AI技术融合度,突出翻译的跨学科性,探索AI技术在外语教学与翻译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强化外语学科服务国际传播与精准传播的能力需求。

专家发言之后,与会老师们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吴蔚书记向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要求各学科专业带头人进一步提高站位,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好研究生培养方案。此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为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各学科方向将结合专家意见,积极拥抱AI技术,完善培养方案,着力服务教育强国战略需求,凝练学科和专业特色,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产教协同育人,培养更多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大外语”人才。

(稿件提供 詹佳琪)


党建剪影

党建引领谋发展,国际交流谱新篇——外国语学院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与国际交流及人才培养深度融合,32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在宝山校区C414b会议室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建琴,全体师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吴蔚书记主持。

会议伊始,吴蔚书记通报了202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情况,并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师生党支部要快速响应、全面部署,切实抓好本支部学习教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随后,开展了国际化专题海星微党课。研究生党建中心主任马思涵以“港澳高校行: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培育的新洞察”为题,以港澳高校调研访学之行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港澳高校在国际化办学中的优势,探讨了借助港澳行活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优化培养模式的策略,并强调国际交流平台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从娟围绕“新青年在联合国日内瓦:全球领导力项目见闻与感悟分享”进行了汇报,详细介绍了参与联合国日内瓦全球领导力项目的经历,阐述了国际组织实践对培养新青年的全球领导力和责任感的深远意义,并分享了团队协作与跨文化交流的宝贵体会。

23级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博士党员张彩迪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心得”为题,回顾了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期间的学术与生活体验,分享了留学生涯的成长与挑战,并强调了海外学习对拓宽专业视野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工作交流环节,吴蔚书记传达了学校第二十九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暨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外国语学院2024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和党支部分类定级情况,并部署学院党建2025年度重点工作。学院党委将深化党建工作机制,夯实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在总结讲话中,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建琴表示,国际交流不仅能拓宽师生视野,更是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学院大力支持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提升国际交流、跨文化沟通等方面能力,提高国际化素养,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同时,她强调,学院将继续加强党支部书记参与全程导师工作的日常实施和过程监督,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考核机制,激励全程导师工作提质增效。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围绕海外学习、短期游学、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她指出,学院将持续深化与港澳等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最后,党委书记吴蔚充分肯定了各支部在党建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二是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相关工作部署,推进巡视巡察整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聚焦学院重点工作,发挥政治优势,强化党建引领,立足AI赋能与综合改革背景,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外语人才。

本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为新学期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开局,凝聚了众多共识。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也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之年和外国语学院成立30周年,全院师生党员要以“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即是冲刺”的奋斗状态,全力以赴落实新学期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喜报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荣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特别贡献奖

202538日,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2024年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校外国语学院荣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袁丽梅副教授荣获“优秀科技翻译工作者”称号。

长期以来,我校外国语学院在上海科技翻译协会的人力资源支持、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举办、以及《上海翻译》(原名《上海科技翻译》)期刊创办运营等方面为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我校应用翻译研究师资团队包括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2024年度“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方梦之教授长期兼职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先后担任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为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的发展殚精竭虑,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在后辈传承中,2024年度“资深翻译家”获得者、《上海翻译》现任主编傅敬民教授、2024年度“资深翻译家”获得者、外国语学院前院长谢之君教授、2025年度“优秀科技翻译工作者”获得者、《上海翻译》现任编辑部主任袁丽梅副教授、以及上海科技翻译学会现任副理事长尚新教授、常务理事冯奇教授等一批学者为该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长期的、持续的贡献。

在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的创办上面,正是时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领导的方梦之、林戊荪等教授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国内首倡了“应用翻译研究”译学新思想,并于200310月首创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这一学术平台,历经1021载。至今举办的十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中,由上海大学主办的已达三次:第一届(2003, 9上海大学),主题:交流切磋、谋求共识、凝聚力量。第四届(2011, 4上海大学),主题:应用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教学。第九届〔2021, 11上海大学(线上)〕,主题:百年未遇新情势下的应用翻译研究。在方梦之、傅敬民教授的具体筹划和指导下,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次比一次成功,规模一次比一次壮大,影响一次比一次深远,成为国内高规格、高水准的译学研讨平台和理论创新基地。

在《上海翻译》(原名《上海科技翻译》)期刊创办运营等方面,方梦之教授以其远见卓识、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于1986年创办学术期刊《上海翻译》(原名《上海科技翻译》),并先后担任主编与名誉主编。该刊编辑部自诞生以来常设在上海大学,并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长期大力支持下砥砺前行。该刊立足应用翻译研究这一特色,在学界的影响日益盛隆,并在傅敬民教授等的接力传承和努力拼搏下,该刊目前已成为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为翻译研究界提供了高水准、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


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文科处赴外国语学院调研

318日上午,春季学期第一周,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文科处处长黄晓春、文科处副处长金桥、副处长卢超和主管李青青一行赴外国语学院,于C412会议室召开文科调研会。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副院长唐青叶、英语系主任马拯、学院科研秘书朱一佳出席本次交流会。

首先,尚新院长代表学院对文科处领导一行前来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他全面介绍了外国语学院师资队伍、科研申报、成果发表、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整体情况和学院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指出了学院在学科发展、青年教师成长、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和未来规划。随后,唐青叶副院长对文科处一直以来的指导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并就学院老师们课题质量提升和智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汇报。吴蔚书记对文科处的关心和重视再一次表达感谢,她表示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主动作为,齐心协力谋发展,学院老师们服务学校战略的意识愈发强烈,同时也对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学院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构想,对学院科研工作可持续性发展充满信心。

黄晓春处长介绍了学校文科处本年度的重点工作,深度剖析了当前外部大环境和校内科研现状,提出了客观中肯且切实可行的科研发展建议。金桥、卢超副处长、李青青老师分别就目前文科处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

最后,文科处一行与学院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学院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逐一回应,并高度肯定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此次交流会为外国语学院凝聚科研动力,凝练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帮助,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切实提升学院科研创新水平,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撰稿:朱一佳)


外国语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顺利举办招生沟通会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国际化进程,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海外深造机会,320日上午11:00,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招生沟通会在宝山校区C412顺利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就两校现有合作模式的具体招生情况进行深入交流,并探讨未来合作的拓展空间。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建琴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英语系主任马拯、副主任张珊珊及外事秘书张晓娜出席。西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处高级主任Rachel Darovic女士、西澳大学指定项目办公室负责人钱孟秋代表澳方参会。

会议伊始,尚新院长对西澳大学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学科建设情况,强调了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战略目标。他特别指出,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希望与西澳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学术与职业发展路径。

随后,Rachel Darovic女士详细介绍了西澳大学的海外合作情况,强调西澳大学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元化的语言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在交流环节,钱孟秋老师表示,目前西澳大学正在积极推进20258月及20262月的招生工作,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外院学生赴澳深造。钱老师针对学生关心的学费、就业前景、留学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介绍了西澳大学的奖学金政策,此外,他还提到翻译专业的国际认可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大机会申请博士全奖,并在澳大利亚获得长期签证,增加就业机会。

张建琴老师、马拯老师、张珊珊老师也就学生对出国留学的意向进行了反馈。建议澳方可以采用长期宣传+定期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获取必要的信息,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规划。

会议最后,吴蔚书记对本次招生沟通会进行了总结。吴书记感谢西澳大学代表提供的详尽信息,并表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动国际化合作,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有志于海外深造的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双方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完善招生模式,共同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供稿人:张晓娜)


上海市一流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4讲)顺利举行

2025317日,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院英语系上海市一流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四讲在B308顺利举行。公开课以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How Can We Enter into Another Cultures Mentality?A cas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yllable structures为题,由课程负责人尚新教授主讲,团队成员雷远旻老师主持,授课对象为全体2024级英语专业的新生,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学院部分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

尚教授从著名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 曾说过的“Communicat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nvolves not only linguistic skills, but the ability to think differently, to enter into another cultures mentality and shape language accordingly” 出发,引出讲座的主题,提出了“AI在提升我们跨文化理解能力中的潜力与挑战”之问,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尚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沟通变得愈发重要,而在此背景下,信息也在不断发展。AI作为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在语言翻译、跨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尚教授认为,AI虽然在诸多方面有助于跨文化理解,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由技术中立引起的价值负载和语义悬崖,最终可能导致文化冒犯性输出。

接下来,尚教授从英汉语的音节结构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厘清音节结构与文化的关系,尚教授介绍了文化心智相关的奠基性的核心理论,从威廉·冯·洪堡、奥托·叶斯柏森、维果茨基、到爱德华·萨丕尔和本杰明·李·沃尔夫,重点回顾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然后他以中英文音节内部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差异,及其所反映的两种文化中人们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比如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侧重聚合和整体,英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注重分散和局部。

最后,尚教授回到讲座开始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人文科学自信的未来图景:AI无法取代人类的文化解码能力,AI能够处理语言符号,但只有人类自己才能驾驭文明密码、外语专业正在蜕变为“文化操作系统”,其核心使命已从信息交换升维为文明互鉴的架构师,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从语言能力的培养蜕变为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尚教授在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学术性的同时,配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与学术理论,期间穿插各种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提升了大家的活跃度和课堂参与度,使在场的听众不仅对AI技术在语言学习与文化沟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从音节的角度收获了对跨文化理解的新认知。此次讲座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跨文化交流与AI时代趋势融合的宝贵经验,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跨文化沟通的无限遐想。

《综合英语(1-3》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得到了学校、学院和英语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课程组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于202311月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2025年获得上海市一流课程立项。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由课程团队领衔负责人、院长尚新教授担纲,由团队成员于梅欣、金璐和雷远旻三位老师共同策划组织。公开课旨在新学期伊始奠定教与学基调和方向,启发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语言现象入手,探索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师生共同树立专业教与学的目标,关注时代发展,一起探索AI赋能英语教学过程的路径,培育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林巧、于梅欣供稿)


针尖上的非遗课堂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绣出未来”大创团队校园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2025 3 24 日,上海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绣出未来” 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龚萍一行7人走进上海大学附属小学,面向四、五年级22名小学生展开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与传承实践活动。上大附小艺术辅导员王丹老师与德育处潘雅萍老师全程参与课程活动并给予宝贵指导。

活动围绕 “历史溯源 - 艺术解码 - 实践传承” 三大主线,精心构建了三个递进式模块:首先进行的是历史脉络梳理,结合顾绣文创互动与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引导学生感知顾绣四百年传承的文化基因;继而通过动态演示“半绣半绘” 技艺特征,解析顾绣艺术密码,并组织学生分组研讨现代传承路径;最后开展基础针法教学与创意绣制实践,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领悟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在项目组精心设计的 “三重体验” 框架下,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感受顾绣艺术魅力,更以沉浸式实践完成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承参与者的身份转换,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环节由助教团队演示齐针、铺针等基础针法,强调“以线代笔”的创作理念。学生在绣制过程中体会"劈丝如发"的精细工艺,虽然作品尚显稚嫩,但已能完整呈现顾绣“画绣合一”的艺术特征。活动尾声的作品展评环节,学生代表从构图创意、色彩搭配、针法运用等维度阐述创作思路,展现出对非遗技艺的深层理解。

本次“顾绣进校园”活动为期三周,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大附小、创新创业学院及外院团委联合主办,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近年来结合专业定位,发挥专业优势,融通产教研学用,推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所推出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之一。活动深度融入上大附小思政教育实践体系,探索非遗文化在现代教育场景的转化路径,构建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技艺传播范式。(供稿:2022级汉语言专业王若旭,2022级英语专业周以静)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工作例会

2025328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C412召开春季学期工作例会。学院领导尚新院长、唐青叶副院长、张建琴副院长莅临指导,英语系马拯主任、龚萍副主任和张珊珊副主任做工作汇报,《综合英语1-3》教学团队代表于梅欣老师分享课程建设经验。英语系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拯主任主持。

会议伊始,马拯主任介绍了上海大学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意见,汇报了英语系2025级新生培养方案修订的进展情况,强调学期制度优化和培养方案修订对提升英语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全系教师要积极参与,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修订工作顺利推进。

随后,龚萍副主任就英语系春季学期的重点教学工作进行了提示,提醒任课教师及时做好冬季学期教学总结和试卷材料归档工作,并严格监督指导毕业年级学生按照中期检查的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之后,张珊珊副主任就其分管的国际交流工作和本科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了工作汇报,提醒英语系老师日常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紧接着,于梅欣老师围绕AI赋能外语教学主题,代表其课程团队分享了《综合英语1-3》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取得的教学成果。她详细介绍了团队老师如何将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后,张建琴副院长结合当前正紧锣密鼓开展的学期制度优化和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强调各位老师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英语系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马拯主任作会议总结。英语系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争取早日完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 (供稿:程喜)


对外交流

法语系举办“十九世纪的‘都市秘密’——跨国文化史的挑战与局限”主题讲座

202534日下午两点,在全国“法语活动月”火热开展期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B319教室举办了“中国与法语世界系列讲座(4)”,蒙彼利埃第三大学法国文学教授、RIRRA21研究所所长Marie-Éve Thérenty教授受邀为法语系师生开展题为“十九世纪的‘都市秘密’——跨国文化史的挑战与局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法语系向维维副教授主持,法语系王嘉源、顾晓毅、赵倩老师以及法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4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Thérenty教授首先从法国作家欧仁·苏(Eugène Sue)于18421843年发表的报刊连载小说《巴黎的秘密》(Les Mystères de Paris) 引入,介绍了这部19世纪风靡全球的法语小说的创作背景、想法来源以及主要内容,同时向在场师生展示了该小说在当时法国社会引发的“神秘狂热”。

Thérenty 教授指出,继这部小说风靡法国之后,各国的文学界掀起了一股仿写之风,于是产生了全球范围内的“都市秘密”系列小说创作热潮,这种现象于十九世纪欧洲、北美、拉美以及英联邦最先风行,后到二十世纪初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得到发展,展示了一种大众媒介有效传播的成功案例,是文化全球化的有力表现。2011年开始,有关国际研究机构围绕这类“都市秘密”现象展开研究并陆续提供一系列数字资源。

Thérenty教授聚焦文学史研究的物质性(matérialité),并从专栏连载情况、《巴黎的秘密》的媒体影响、《巴黎的秘密》取得国际成功的原因以及“都市秘密”现象得以全球化的规律等四个角度探究这种依托文学作品媒介产生的国际传播、文化迁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讲座从“都市秘密”小说的创作生态切入,围绕社会文化身份、艺术美学、作家创作特点等内容剖析“都市秘密”文学的内涵以及跨国文 学 史的挑战与内涵,开拓了在场师生的学术研究,使参会者收获颇多。

随后,在场师生与Thérenty教授围绕数智时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特点、文学文本的分类和选择、学术科研和生活的平衡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郁,在场师生获益良多。本次讲座不仅体现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大学科一体化培养的建设思路,同时立足海派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培养特色,为法语系师生打开了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同时也为我国都市文学乃至都市人文社会建设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供稿:章锋成,摄影:王佳琳)


2025年第一届上海大学·名古屋大学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5313日,2025年第一届上海大学·名古屋大学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C506会议室成功举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张建琴副院长、苏鹰教授、玉冈贺津雄教授,名古屋大学福田真人教授、丸尾诚教授、胜川裕子教授、杉村泰教授等2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会议。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文雪老师担任本次会议主持。学者们共同探讨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旨在加强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推动双方在学术领域的共同发展。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致辞,他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包括建院历史、学科发展以及日语学科的建设情况。尚院长对玉冈贺津雄教授自到访上海大学以来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对未来与名古屋大学的进一步交流充满期待。他强调,双方应通过加强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随后,会议进入发言环节。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苏鹰教授首先介绍了玉冈贺津雄教授的著作《決定木分析による言語研究》中文版《基于决策树分析的语言研究》的出版情况。该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的决策树分析模块进行语言研究。决策树分析是一种用于揭示目标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分为回归树分析和分类树分析。书中展示了该方法在音韵学、词汇学、语法、敬语、方言、语言习得及日语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实例。随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王维宇通过实操演示,向与会者介绍了决策树分析的具体使用方法。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苏鹰教授与王维宇博士合作发表了题为《分类树分析——从语言产出看日语关系节的类型论特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分类树分析探讨了日语关系节的分布类型,发现语境因素与语义因素均对关系节的类型分布产生影响,其中语境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玉冈贺津雄教授以《回归树分析——否定形式是否使日语行为要求表现更礼貌》为题,通过回归树分析对日语行为要求表现的多样性和使用规则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行为要求型表现的礼貌度遵循一定的规律,且普通形与疑问形、肯定形与否定形对礼貌度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随后,名古屋大学的教授们依次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福田真人教授以《日本的入浴文化历史》为题,从文化角度介绍了日本入浴习惯的历史渊源,指出其与佛教历史的紧密联系,并分享了森鸥外的入浴趣事。

丸尾诚教授则聚焦于汉语语法研究,发表了题为《談話的要素を考慮した中国語文法研究》的报告,以汉语助词“了”的使用区别与动词“是”的使用制约为切入点,探讨了汉语语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规律。他发现,汉语语法的使用与谈话中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胜川裕子教授以《中国語における隔たり表現とその習得上の難点について》为题,对比了汉语介词“离”与日语“マデ”“カラ”的用法,从空间和时间概念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汉语学习者在分辨“离”与“从”时的难点,为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杉村泰教授则以《日本語の「*開(あ)ける」→「開(ひら)く」について》为题,以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将「開(ひら)く」误用为「開(あ)ける」的现象为出发点,详细考察了这两个动词的语义和使用场景的差异,为日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分析。

会议在杉村泰教授的致辞中圆满结束。此次学术交流会不仅为中日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学者们一致表示,将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日语系举办时尚与日本经济社会变化的关系主题讲座

近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在D209教室举办题为“时尚与日本经济社会变化的关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千叶大学国际未来教育基干王维亭老师主讲,由日语系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老师以日本经济的历史发展为切入点,生动阐述了日本经济从高度经济成长期、泡沫经济期,到“失落的二十年”等阶段的发展轨迹。通过深入细致分析经济社会的变迁,王老师展示了经济社会变迁对日本时尚潮流的深刻影响,帮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王老师详细介绍了日本“ギャル”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历程,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诞生于日本经济低迷、家庭结构转变的社会背景之下,年轻人以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表达,挑战传统社会规范。通过具体讲解了“コギャル”和“山姥”等风格以及“ギャル語”,王老师阐释了“ギャル”文化所倡导的群体认同感与自我个性的展示。最后,王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与大家分享了日本最新的就业市场情况,尤其是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复苏趋势值得瞩目。因此,王教授鼓励同学们提前、主动规划职业生涯,并要勇于探索和实践。

讲座最后,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并致以感谢辞,感谢王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日本社会、经济、就业等最前沿的信息。正值毕业季,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特别针对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当地就业市场情况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问题。王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诸多问题,通过分享了个人以及周围的职场经验与建议,强调了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职业道路上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多进行尝试与挑战。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互动积极。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日语系黄怡蕾 供稿)


刘康教授应邀做“翻译与中国近现代知识体系建构”的讲座

2025317日,由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主讲的“翻译与中国近现代知识体系建构”讲座于宝山校区C50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副院长唐青叶教授、MTI教育中心负责人朱巧莲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攸教授以及学院其他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刘康教授首先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入手谈及外语与翻译的作用。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发展趋势已从走向世界转变为融入世界,掌握外语和翻译的任务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在ChatGPTAI大模型的冲击下,外语人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

为此,刘康教授指出,“不能仅用基于实用主义的工具论或手段论认识外语,而要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体系”。随后,他对不同文明下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差异进行了介绍:欧洲文明视域下的语言和思想互为一体,直到索绪尔等近现代语言学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和重构;在中华文明,语言和所指事物的结合更为紧密。

围绕中西文明的差异,刘康教授指出,翻译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进程及中华文化的深度转型。西方知识体系起初由西方传教士译介,但在文化差异等现实因素影响下传播效果有限。19世纪末,严复等有识之士通过译介实现了对西方知识体系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其提出的汉译与日语汉字词对近代汉语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以来,在马建忠、王力和朱光潜等学者的努力下,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基本完善,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及日趋紧密的中西交流丰富了其他语言的词汇与句法结构。

同时,刘康教授从话语层面对翻译与知识体系建构进行剖析。他首先界定了话语的社会属性,探讨近代汉语欧化现象。指出,由于西方文明在近代居于相对强势地位,国人为“采借”西方知识体系而对汉语进行了一定改造,催生了汉语欧化现象,而汉语欧化现象对近现代思想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刘康教授阐述了福柯的知识权力观对翻译的作用。他大致将中国的翻译浪潮分为1860-1920年、1920-1949年、1949-1979年、1980-2010年及2011年至今五个阶段,并详细指出公权、社会与翻译三者的关系在历史上的演进历程,为在场外院师生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讲座后,唐青叶教授做了总结。她首先感谢刘康教授的精彩分享,刘教授系统分析了翻译与近现代知识体系的关联,为当下推进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提问环节,在座老师分别就中西对话路径与外语学科立足点与刘康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刘康教授指出,外语人应深刻意识时代重任,拓宽自身视野,不断深化外语和翻译学科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充分认识到翻译与其他领域在历史各个阶段中的丰富交集。此后,刘教授还就ChatGPT的实际翻译效果与研究生同学进行了探讨。

讲座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仅为在座师生提供了研究中外文明交流的新视角,也促使与会师生对外语人的未来职责与发展进行深刻思考。(撰稿人 郭隽凌)


学生风采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指尖绽放·‘她’与艺术对话” “三八”国际妇女节暖心活动顺利举行

37日下午,在春风轻柔拂过、阳光暖煦倾洒的美好时节,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于C501室精心举办了“指尖绽放·‘她’与艺术对话”“三八”国际妇女节暖心活动,为春日的校园增添了一抹别样而迷人的温暖色彩。

教室内,桌椅被整齐地摆放成小组形式,每张桌子上都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制作手工所需的各类材料,毛绒扭扭棒、丝带花朵包装纸、细铁丝、颜料、画笔以及空白相框等一应俱全,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艺术创作的魅力,仿佛在静静等待着同学们开启创意之旅。

活动伊始,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手工花制作中。他们拿起彩色的扭扭棒,手指灵活地翻转、折叠,动作娴熟又充满专注。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扭出花瓣的形状,眼神中满是对完美的追求;有的同学细致地将花瓣一片片组合在一起,再用细铁丝固定,手法轻柔而认真。不一会儿,一束束栩栩如生的手工花便绚丽绽放在同学们的掌心。这些粉丝绒花色彩斑斓,每一朵都饱含着同学们无尽的心意。

随后,在团委书记马思涵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将制作完成的粉色郁金香,亲手递到老师们的手中。老师们对这朵朵心意惊喜不已,原本忙碌的面容瞬间绽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这一来一往间,师生情谊在这一刻愈发深厚,办公室里充满了温馨与感动。

手工花活动结束后,稍作休息的同学们又迅速投入到相框彩绘的创作中。大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用手中的画笔在空白相框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绘制着象征春天的繁花绿草,色彩明艳,充满生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交流、互相欣赏,彼此分享着创作的灵感与快乐。

此次“三八”妇女节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了片刻放松,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亲手制作礼物并送给老师们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举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温暖与爱意在校园中传递蔓延,成为了这个春日里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撰稿:王汶韬)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支部“薪火相传,青春同行”团建联建活动顺利举行

在全国学雷锋纪念日暨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之际,为引领团员青年展现青春担当,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工作,以青春之光助力上海国际影视双节,点亮上海城市名片,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支部于202536日开展“薪火相传,青春同行”团建联建活动。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支部书记许龚怡、委员李轶旻、傅臻彦、党支部代表黄心磊及其他青年理论小组成员戴昱妍等共八人,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党建中心主任马思涵,团委副书记崔一冰以及六位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全体成员到达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聆听《足印·赤色黎明》情景党课。首先,纪念馆老师以三曾里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决策地的历史为主线,讲述1923-1927年革命前辈在上海做出的重要决策。随后,在纪念馆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学习了北伐战争的重要革命成果,共同合唱北伐军歌,参加密室探险活动,并为1949年革命胜利前夕在宋公园英勇就义的革命前辈献花,铭记他们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通过沉浸式情景党课,成员们深入学习早期共产党人在复杂斗争中的生存智慧,触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真实历史,了解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在上海革命的峥嵘岁月。最后,全体成员在团旗下郑重宣誓,以更加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矢志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党课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抵达影视节中心围绕“志愿担当,跨文化与‘电影+’同行”进行交流发言。首先,影视节中心团支部书记许龚怡简要介绍了上海电影节与上海电视节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未来与上海大学志愿合作的期待与展望,希望能与高校一起为上海打造更亮的城市名片。经管部主管戴昱妍提到,2024年上海大学74位志愿者积极服务上海影视节的志愿工作,希望今后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合作,逐渐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岗位,增加同学的体验感。团支部组织委员李轶旻介绍了影视节中心团支部“青年突击队”项目,提出邀请上大团委联动打造联合青年突击队的可行性方案,共同助力上海国际影视双节的顺利举办。

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思涵提到,学院自2005年以来一直与影视节中心合作开展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志愿项目的基地化和品牌化,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后续将打造国际化志愿人才库,致力于为上海的国际会议和赛事平台贡献上大智慧。团委副书记崔一冰表示,上海影视节为上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国际视野与语言水平,希望能继续以外院语言专业优势帮助学校更好服务上海,在上海影视节中感受城市魅力,实现人生蜕变。

之后,汤静怡同学和邓修杰同学分享了自己与上影节的志愿故事,讲述了与上影节的结缘,提到自己在影视节服务过程中的许多感动瞬间。在场同学们就志愿者面试等问题进行提问,外院老师们与影视节中心人员就来校宣讲、志愿者招募、志愿团队构建、服务时间与岗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本次团建联建活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团支部共同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力量,同时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双方在上海影视节志愿服务工作的合作交流,合力引导青年学子以蓬勃朝气投身上海“电影之城”名片的打造,用专业知识服务城市发展,让理想信念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淬炼升华,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撰稿:李彦瑶)


以法语之声,展女性力量:上海大学中国法语人才大赛校赛选拔赛圆满落幕

近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C412教室气氛热烈,一场聚焦“女性领导力”的思想盛宴在此精彩上演。正值全球法语文化圈一年一度的盛事“法语活动月”,以及“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上海大学中国法语人才大赛校赛选拔赛成功举办,为校园法语文化氛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比赛由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向维维副教授主持,全体教师担任评委,二年级本科生程史嘉、一年级专硕徐潇轩和朱宇杰同学参赛,部分同学参加旁听各交流。

本届法语人才竞赛以“Le leadership porté par les femmes : diversité et complémentarité des approches, pourquoi est - ce encore un enjeu aujourd’hui?”为主题,紧密围绕“女性与商务”展开深度探讨,内容涵盖女性在职业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功、性别平等的阻碍,以及推动职场性别平等的举措。

比赛伊始,三位选手依次进行自我介绍,随后结合精心准备的PPT,分享各自观点。程史嘉同学借三位著名女性历史人物,展现女性在相关领域的奋斗历程;徐潇轩同学从职场常见问题切入,用数据和案例剖析女性面临的挑战;朱宇杰同学结合电影与国企女性高管数据,分析女性领导力优势潜力并提发展建议。

每位选手分享结束后,现场评委老师们从论点创新性、法语表达精准度、逻辑连贯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点评。老师们充分肯定选手们扎实的文献调研和生动的表达风格,同时也针对案例具体性、数据可视化呈现等细节给出了宝贵的优化建议。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评委组综合考量选手们的语言能力、思辨深度以及现场表现力进行打分。最终,朱宇杰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拔得头筹,将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出征此届中国法语人才大赛。

比赛之后,法语系主任王文新教授进行总结发言。王老师强调,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洞察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此次比赛不仅是对同学们法语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当代重要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这场赛事,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法语为翼,持续关注社会发展,积极践行人文关怀。随后法语系推举曾先后以选手和评委参加过这项比赛的顾晓毅老师为参赛同学颁奖。

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崔一冰老师也亲临赛场给予指导和支持。

本次大赛不仅为“法语活动月”注入了青春活力,更充分展现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赛促学,融通中外”的教育理念。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同学在法语学习与探索社会议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撰稿:陈恩惠,摄影:陈恩惠,张资怡)








上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5年第3期)

下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