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2013年4月21日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要闻
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号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思想让我们很振奋,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国家走向成熟、走向先进的表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外语学科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在这个改革大潮中,我们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并做出智慧的回答。
外语院系作为多种语言的聚集地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处,是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和对外合作人才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学科发展不平衡,加上人们(也包括我们自己)长期对我国外语学科建设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与国内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外语学科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深化学科研究领域、参与国际高端理论对话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升。此外,外语学科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内涵不明确、学科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需求严重脱节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阻碍着外语学科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外语学科的生存。
一年多来,我们针对这类问题,组织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讨论和实践,对上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对我们的发展之路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外语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了解自己的现状和能力,主动适应国家和民族的需求,积极寻找自身新的发展空间,才能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全面提升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就上海大学外语学科的现状而言,我们在2012年的学科评估中展示了自身的实力(绝对排名:37/92,百分位:40%),彰显了我们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中努力奋进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自信心。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一流外语院校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还患有上述同类学科的许多通病。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不解放思想,不开创新的发展之路,前景将不只是排名的下滑和落后,而是面临被时代发展所抛弃的危险。外语学院经过充分地研讨和实践,提出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目标和新举措。
首先,我们的发展目标一定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着眼于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即"文化走出去"战略。就我理解,"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深层次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改变长久以来我们国家在文化输入和输出中不对等的状况,更加积极主动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外语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中国文化素质和底蕴的要求、全球化意识的要求,以及在知识和语言技能层面上的跨学科、多语种能力的要求等。当然,外语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国际化的道路。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提升合作交流水平,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外交流的比例和接受国外交流生的能力。外语学科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此外,上海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要有特色、有品牌,才能在全国1000多所外语院系中保持竞争力。外语学科本身就有多语种、跨文化的专业特点,但外语学科发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创新型差,过于依赖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生培养中偏外语能力,缺乏中外文化沟通,以及外语学科研究与其他人文社科研究缺乏沟通,有自觉不自觉被边缘化的现象等。要凸显我们的特色,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最能发挥自身特长、最能打造品牌尤其是出精品的地方。
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方针也是外语学科凝练特色的重要时机。就以上种种现状以及我们外语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外语学院学科建设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比如,建设一个"语言文化经典译介基地"。这是基于过去几年外语学院的学科方向凝练和学术成果分析所确定的。在过去数年中,外语学院的译著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量。当然,我们知道,经典译介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要在这个领域打造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品牌、需要加深对经典本身的认知、加大对译品的学术研究、提升成果的规模和水平,以及增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建构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以及建设与这个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平台等。鉴于"文化经典译介"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外语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和范畴,不管是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机制和体制等方面,都不是外语学科可以独自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科交叉融合是完成这个项目的根本路径和关键所在。外国语学院近期已与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和"世界史"等学科展开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正在商谈之中。当然,我这里只是以"语言文化经典译介基地"为例,说明外国语学院学科发展的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的规划还涉及到外国语学院其他优势学科的发展方案。
第三,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中心还是要围绕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服务于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持续性意义。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是外语学科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今年的两会中甚至有代表就此发表了近乎危言耸听的言论。这些都说明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加大改革力度,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上下功夫。就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我同意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的意见,对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有统一认识和基本标准,要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认为还应强调一点,优秀的外语专业人才应具有崇高的道德素养和深厚的中外文化内涵。当然,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和方式既要保证基本要求,也需要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对于身处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大学来说,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人才或是表面化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手段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进一步深入思考、科学规划。我以为,国家教委在2000年的外语专业培养大纲中提出的"复合型"还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复合"既不能无限延伸又不能简单同质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也正是我们过去两年在修订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时的指导思想。事实上,我们比许多学校更早做出了增加课程的文化内涵的实践,并比某些高校更早提出"复语型"(外语+外语)培养目标的新思路。这些改革措施都已经开始显示效果。近期,我们还提出了增加语种,尤其是引进非通用语种师资和课程的意见。这对国家加强与非通用语种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校国际交流的层次和实力。在近年来全国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院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成绩继续保持高水平,社会和我们的毕业生近年来对外国语学院认可度大幅提高等都说明:尽管只是初见成效,但我们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可持续的。
当然,外语学科的发展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也与地方和学校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目前的任务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针对突出的问题、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科发展的对策和思路。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外语学科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拓展外语学科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国际化"和"跨文化"两大特色,服务于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进一步推进外语学科建设。
(外国语学院院长 周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经过三个多月紧张而认真的筹备工作,由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主办、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研究》杂志等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思源教材部等赞助的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于4月12日至14日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外)、英国和加拿大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奇教授主持。首先,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俞理明教授致开幕词,点明了本次大会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主题,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开幕式上致辞的其他嘉宾包括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以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平教授。嘉宾们对近十来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耗时、低效等问题,认为学术英语在将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改革方向。
会议期间举行了五场主旨发言。英国诺丁汉大学的Douglas Bell副教授发表了题为"Catering for the Demands of a Brave New World: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of Teachers between Gener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演说,介绍了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英语教师培训以及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Roy Lyster教授发表了题为"The Interplay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Counterbalanced Instruction"演说,提出了外语教学中如何合理平衡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的若干策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发表了题为"论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高等教育视角"的演说,介绍了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教师培训以及教学方法的相关理念与策略;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发表了题为"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解读"的演说,介绍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来自台湾的国立成功大学的邹文莉教授发表了题为"ESP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的演说,介绍了该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宝贵经验。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各种论坛和报告会,就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和思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师资发展以及学术英语教学实践等专题开展了六组专题发言和讨论会。在"解读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的论坛上,有关专家学者就学术英语的必要性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观点,就提高公共英语(General English)的教学质量发表了建设性意见;在"教师科研"论坛上,一些外语类核心期刊的主编们就如何发表高质量论文这一问题同与会代表展开热烈讨论。上海大学庄恩平教授作了题为"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才培养"的报告,介绍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上海师范大学吴云教授的报告探讨了移动式数字化教材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
大会结束之时,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颇受启发,对于学术英语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这股源于上海大学的基于学术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春风终将吹绿大江南北。
(肖福寿 供稿)
学术经纬
美国著名修辞学家在外国语学院讲授"邀请性修辞学"
4月15日下午,应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美国著名修辞学家、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传播系Sonja K. Foss教授在C512会议室做了题为"Beyond Persuasion: A Proposal for an Invitational Rhetoric" 的讲座。Foss教授是著名修辞学家,她的多部著作是修辞学领域的必读书目。此次讲座是她来华讲学的第一站。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邓志勇教授主持,我院师生以及来自本市其他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Foss教授首先指出了以劝说为核心的传统修辞学所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修辞学理论,即"Invitational Rhetoric"(邀请性修辞学)。这个修辞学理论借鉴了女性主义的一些原则,强调平等、权力共享、决策自主,主张为人提供不同的视角,创造一个注重安全、自由及价值的外部环境。她用实例解释了邀请性修辞学及其与其他几种修辞学(Conquest rhetoric, conversion rhetoric, benevolent rhetoric, advisory rhetoric)的关系。
Foss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阐释了"邀请性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和运作原理,大大地激发了师生对修辞学的兴趣,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最后,Foss教授一一解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就有关修辞学问题与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外国语学院 供稿)
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教授系列讲座第四讲顺利举行
4月1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C512举行了主题为"Rhetor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教授系列讲座的第四讲,由外国语学院邓志勇教授主讲,唐青叶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从"什么是修辞"和"为什么学习修辞"出发,邓教授对比了修辞学界对修辞定义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观点,从社会性和认识论角度阐明了修辞的主要功能,指出修辞作为一种诱发合作的象征行为的跨学科本质,分析了人类的本质及其可劝说性、劝说的方式、选择的实现等修辞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最后,邓教授将理论描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不同语域的话语分析展开实证论述,并将修辞研究融入英语写作教学,为如何进行修辞角度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指出了新的方向。
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内容涉及修辞的研究领域、修辞意图与效果的关系、修辞概念的界定等等。唐青叶教授在总结点评中指出,本次讲座是一次多学科综合角度的修辞学探讨,有助于深化大家对修辞研究的认识,有利于促进跨学科语言学研究和教学的开展。
(张颖供稿)
庞好农教授谈"转码语域中的语言顺应"
4月1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庞好农教授在校本部J楼101室为来自钱伟长学院、外国语学院、社区学院、文学院等单位的师生做了了题为"转码语域中的语言顺应"的精彩讲座。
庞教授介绍了语言顺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顺应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有助于各民族的相互沟通。他指出,语言顺应是一个言语认知、语境认同、文化交融的过程,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和制约人们在语际转码中的语言顺应能力。紧接着,庞教授分别从语种顺应、认知顺应、语用移情和语用失误四大方面阐释语言顺应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功能。因受文化烙印以及思维模式的制约,中外民族在认知顺应和语用移情方面也有所差异。庞教授通过谚语、成语、日常用语等中英翻译的实例进一步做了有趣的对比,并且还对中外问候语、赞美语和社交方面所存在的语用失误进行了阐释。在讲座中,庞教授还生动地导入了一些与外籍人士打交道的趣闻,加深了师生们对语言顺应的理解。
庞教授流畅的英文表达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幽默的讲述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欢笑。该讲座对我们树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顺应意识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克服英语表述中语用失误,提高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的交际力和翻译力。
(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陈冬)
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第四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
4月19-20日,以"政治、文化与文学想象"为主题的"第四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武教授、尚晓进教授、曾桂娥副教授以及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与来自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探讨文学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维特征。我院朱振武教授担任了大会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曾桂娥副教授担任分会场"美国小说"的组长并宣读了论文。
(李晶晶 供稿)
外国语学院"新生体验计划"第二季之英美文化沙龙第三讲成功举办
4月18日晚,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新生体验计划"第二季系列活动之英美文化沙龙之三:"口译的难点与特点——你想做口译员吗"顺利开展。本次沙龙由朱巧莲副教授主讲,朱老师曾为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界名人做过口译,有着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
活动伊始,朱老师先介绍了口译的形式,即同传与交传,并首次公开了她口译现场的一些珍贵照片,可见她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接着,她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了口译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她在做口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趣事,让我们感受到做口译时一定要细致、精力高度集中。之后,朱老师又以最近的一次口译经历——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做口译,讲解了口译过程中的难点,同时,她还详细说明了自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示。最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对于口译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包括英语学习以及英语专业的选择,朱老师耐心地一一回答。
朱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广阔的知识面,让同学们领略了做口译的无限风采,同时也意识到要想铁杵磨成针,必须功夫深。希望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像朱老师一样,用知识武装头脑,在理想的天空下展翅翱翔。
(周偲薇 供稿)
教师风采
教书育人为己任,授业解惑在心间
——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优秀教师访谈"之戴晓富
人物背景:戴晓富,外国语学院2012年度"优秀教师",除向全校学生开设各类英语选修课外,还常年为政府、企业等各类机构担任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工作,涉及领域有金融保险、仪表电子、汽车制造、食品药妆、安防设备、文化教育等。
那天,他身着褐色西装,信步走进教室,刚放下书本,便有一位同学前来询问作业。从他们两人自然而认真的探讨中我捕捉到了学生热情主动的学习态度,也看到了他那慈爱的目光中透出的智慧——这便是我首次访谈戴晓富老师时所看到的场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戴晓富,197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任教于上海科技大学(后并入上海大学),至今已执教30余载,现任外国语学院应用语言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借助于他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戴老师先后开设了《中级英语听力》、《中级英语阅读》、《旅游英语》、《外贸函电》、《英语合同》、《涉外秘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笔译》、《中级英语笔译》、《英美报刊选读》、《媒体英语》等课程。他的授课内容实用新颖,信息量大,不少学生踏入社会后发现当初在他班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很大。
戴老师对教学兢兢业业,对学生要求严格,课堂气氛却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认真听讲。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个人演讲,学生都会受益匪浅,因为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事后戴老师还会做出相应的点评。
"我觉得戴老师还是挺严格的,上他的课我都不敢走神,因为他随时都会有互动的过程,一不小心就跟不上。不过他上课的风格还是挺随意的,他喜欢在课堂上到处走动,还规定上课不得迟到,像我每次就是提前到教室的,否则······"戴老师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课堂上,戴老师总是不停地来回走动,与学生展开充分互动,他总是培养学生"to be an active learner and critical reader"。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访中,戴老师反复强调他的教学目的不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老师,他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知道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充实自己。而据他所说,他在讲述每门课程时,都会传授掌握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使用的教材中获取地道的英语,待毕业后,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派上用场。
当被问及最欣赏哪类学生时,戴老师先是很无辜地反问:"你是说好学生和差学生?"随后又笑了笑说道,"从适应社会的角度说,成绩好坏不能决定一切,企业所关注的是求职人入职后是否能胜任。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是脱节的,此外我们使用的很多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成绩好不等于能力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加以甄别、筛选、补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应该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说到激动的地方,戴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几本教材中的不足之处,言语之中尽是无奈与惋惜。
教书还得育人,授业还得解惑
戴老师在教学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出了名的。除了严抓课堂纪律外,他还倡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细节和礼仪。戴老师的训导往往是用因势利导的方式展开的,让人易于接受。学生感受到戴老师的真心诚意,也把他视为挚友,不少学生课外会跟他述说心中的苦闷、生活的烦恼、学业上的困难、职业生涯的规划,他都会一一解答,替他们排忧解难。曾经有一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心向往做一名职业译员,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他的转系努力未能如愿,因此,他情绪低沉。经过戴老师的开导和指点,他通过自学,毕业后以译员的身份陪同领导出国进行商务谈判,终于如愿以偿。事后他在感谢戴老师的信中写到:"戴老师,我一生中遇到过无数位老师,但您是我唯一敬佩、仰慕、感激的老师。当我陪同领导在南非酋长的金碧辉煌宫殿里担任口译任务时,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您的容颜。没有您的指点,我不可能成为一名译员,更不可能亲眼看到如此奢华的世界······"
戴老师从教多年,说是"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为过。他很欣慰地讲述他很早教过的一些学生,现在他可能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但依然每年教师节都会接到他们打来慰问电话,收到他们的问候邮件。还有很多远在国外的学生,因为时差关系在教师节后送来迟到的祝福。当然,戴老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据他所说,他每天的工作邮箱和私人邮箱都是满的,其中有很多都来自他曾经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某个专用词不会翻译,某份技术资料译文需要把关,这个时候他们会写信向戴老师求助。虽然每天应接不暇,但助人为乐又是戴老师的快乐之本。戴老师认为"没有哪位合格的老师会拒绝解答渴望知识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
"教书还得育人,授业还得解惑。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我很希望能够给他们或多或少的指点。"这是戴晓富老师的心声,相信也是外国语学院所有老师的心声。
(外国语学院学生 张可)
学生风采
得体形象与涉外礼仪——上大外语礼仪队优雅课堂活动成功举行
4月19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上海礼仪协会名誉顾问窦晖教授在新世纪社区活动中心二楼为上大外语礼仪队带来了精彩一讲---得体形象与涉外礼仪。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万华以及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逾50位学生参与了此次培训。
培训伊始,窦教授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照片为我们讲述了得体之形象与合乎礼仪之举止的重要性,其调侃风趣的语言也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迅速进入培训状态。而后,窦教授层层深入,以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图片实例为同学们从多方位讲解涉外礼仪的若干通则。窦教授先从形象之仪容入手,从发型、化妆、服饰等角度细谈,向同学们说明了基本原则之后,还点出了应该注意的细微之处。之后,教授又从得体之言行切入,为我们剖析了如进餐、乘车、乘坐电梯等各种公共场合之下,如何遵循礼仪通则等。最后,窦教授指出,礼仪的实质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当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得体的形象就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树木之根"。最后,教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职场和各类场合下,能让礼仪渗入到言谈举止各个方面。培训结束后,学员张晓倩说,此次培训给予她很多收获和启迪,窦教授讲的很多内容都是她之前没有思考过而又特别实用的东西,这两个小时很有价值。
此次"得体形象与涉外礼仪"培训由上大外语礼仪队主办,属"优雅课堂"培训系列,旨在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注重自我形象并养成讲礼懂礼的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上大外语礼仪队 罗丹)
奉献点滴、大爱无声-——外国语学院2013年献血说明会顺利举行
4月12日,外国语学院召开2013年献血工作说明会。说明会以"奉献点滴,大爱无声"为主题,旨在为大家普及献血知识,传递奉献精神。
首先,说明会以《每位志愿者都是英雄》三分钟的公益视频开场,让大家感受到了无偿献血,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人间温情。其次,来自校医院、有着多年献血工作经验的周宏峰医生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介绍了献血的优点——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等,纠正了对于献血的错误观念;周医生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工作中献血的感人小故事,感动了全场。与此同时,周医生也分享了自己献血的经历,消除了同学们对于献血伤身的陈见,鼓励同学们加入这支传递爱与希望的队伍中来。接下来,吴悦玲、刘欢欢、苏梦茹等同学以及于梅欣老师分享了自己献血的经历和感受,希望将这份献血热情的正能量传递给在场的献血志愿者们。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建向志愿无偿献血的同学表达了敬意,并表达了学院对于献血工作的支持。
外语学院高度重视献血工作,将全面妥善地做好宣传发动和后勤保障工作。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同学志愿加入献血队伍,将爱与希望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奉献我们的点滴,让生命中流淌着永远的感动。
(于梅欣、陈晓芸 供稿)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与日本留学生举办中日交流活动
4月14日,外语学院日语系本科生与日本留学生在锦秋花园共同举办 "日租房"交流活动。活动由学生社团"日语同好会"的中日交流部负责,包括20名日语同好会会员以及11名日本留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中日学生分组游戏、包饺子等,日本留学生们学会了包饺子,并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中国料理,吃得非常开心。分组游戏时,大家都很活泼,气氛很热烈。
日语系的同学们通过这次交流活动也受益匪浅,同学们希望与留学生增进友谊。活动结束后,所有中日学生都依依不舍,互留了联系方式,并拍照纪念。
(日语同好会 吕青)
简讯
外国语学院教职工代表参加"科产杯"羽毛球团体赛
4月13日上午,上海大学"科产杯"教职工羽毛球团体团体赛在校体育馆隆重举行。此次外国语学院代表队共派出12名选手参赛,以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等团体形式与其他学院的参赛选手展开角逐。
院党委书记施雯与院长周平亲比赛现场,令队员们士气大振。在外院拉拉队嘹亮的呐喊声中,我们战胜管理学院和社会学院,以2:3惜败通信学院,以小组第二名的成绩挺进16强,取得了小组淘汰赛的资格,迎战以小组第一出线的美术学院,结果未能闯进八强。
为了此次比赛,我院队员克服种种困难,刻苦训练,在比赛中体现了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充分展示了外国语学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徐歌 供稿)
我院产学研践习项目第一批获资助教师完成结题考核
4月18号下午,招毕办汪宏斌处长一行来到外语学院,参加了我院产学研践习项目第一批获资助教师的结题考核。我院四位老师作为践习团队就践习内容、形式和成果等进行了汇报展示。
汪宏斌处长阐释了设立产学研项目的意义和考核办法,希望项目成员从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展现校企合作的效果,以及专业硕士培养方面考虑,做出一定的实际效果。学院践习委员会认为产学研项目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改革,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提出要确立一些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真正使项目获得实质性的效果。
(郑醒芝 供稿)
英语系教工二支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英语系教工二支部于4月12日下午在C512室召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讨论过程中,党员教师纷纷表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仍有待提高,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教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发挥党员教师主观能动性,向二支部中的骨干教师学习,努力上进,积极迎接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改革和挑战!
(英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 沈力)
异域传真
阚怀未副教授向大家报平安
亲爱的朋友、同事们好!
我这里一切安好,请大家放心!感谢大家的问候与关心,想到你们,就感到温暖。
过去的短短5天见证了波士顿的大喜与大悲,大善与大恶;强烈的情感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到这一刻仍在继续。
15日下午5点左右,我们正在听讲座,一名保安过来,要求尽快结束并取消接下来的所有环节。当时我以为,为了配合马拉松比赛,可能有交通管制。没有多想,也没有人会想到已经发生悲剧,直到不久收到短信与邮件:Are you OK? 你那里发生爆炸了,你还好吗?……
公元前490年,希腊联军在马拉松战役中击败入侵的波斯大军,士兵费迪皮第兹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消息,随后力竭而亡。今年的波士顿马拉松也经历了巨大的喜悲转变,当人们以巨大的毅力战胜自己,激动之情却瞬间转变成恐惧。
15日下午2:50,在马拉松终点线附近发生了2起爆炸,不远处的肯尼迪图书馆内也有浓烟滚滚。事故造成176人受伤,包括严重的肢体伤残,腿被炸断,耳朵失聪……3人死亡,一名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幸遇难;许多人人遭受精神与心理创伤……一场汗水换来的喜悦转眼演化成血泪悲剧。令人震惊!令人心痛!
当时的应急反应非常迅速。爆炸后,手机信号随即中断,以防恐怖分子通过手机引爆其余的爆炸物;后来确实发现2个尚未引爆的爆炸物。栅栏立刻被撤除,人群被疏散。医务人员现场处理严重创伤;伤者被迅速送往医院。人们相互帮助,去医院为伤者献血,居民打开自家大门…… 这天是马萨诸塞州的爱国者日,悲痛、愤怒与正义将人们连接在一起。"Heart broken, but spear not"。
第二天,生活与学习恢复正常;上课前,老师会问,有没有谁受到影响,需要什么帮助。政府与民间建立了多个相关网站:上传当天的照片与视频,提供嫌疑人信息;寻找亲人与朋友;为受害者及其家庭捐款……美国国旗降半,奥巴马总统来波士顿圣十字大教堂哀悼遇难者,捍卫美国精神与价值……多处举行悼念活动,在鲜花与蜡烛旁,人们表达对世界和平与人类相爱的渴望:FEAR (hate) begets WAR begets FEAR(hate), LOVE begets PEACE begets LOVE。
直到今天早晨,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不安,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个人行为或是单次行动,意识到他们是armed and prepared。街上不时传来刺耳的汽笛声,空中也有直升机来回盘旋。学校发来消息:学校关闭,请大家呆在屋内。昨晚发生的枪战离校区不远,一名嫌疑犯被打死,另一名在逃,携有枪支与炸药。一名MIT校警不幸死亡,另有警察受伤。现在100万人被困在室内,交通停止,这里俨然是一个"empty city"和"ghost city"。一名室友告诉我们,若是走出家门,走到通往校区的路上,就会被搜身,甚至被逮捕,他只能返回。
突然感到,能自由自在地在阳光下散步该是多么幸福,能毫无戒备地走在人群里该是多么幸福,能在经过眼神异样的人时不必心跳加快该是多么幸福,能不必忧心安全而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畅谈无论什么话题,该是多么幸福。
不知道,什么样的爱才能治愈那刻骨的仇恨。我相信,努力总能有所改变。
到了4月20日,爆炸发生5天后,我们终于知道了令人振奋的消息:"We got him alive。"波士顿警署在其Twitter上写着:"CAPTURED!!! The hunt is over. The search is done. The terror is over. And justice has won"。
人们涌上街头,欢呼:"USA! USA!" 、"Boston strong!"人们为警察与武装部队热烈鼓掌。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也许还能听到那发自千万人心里的 a sigh of relief。我便是其中之一,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一刻的释然与宁静。
4月20日 阚怀未(发自哈佛大学)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外国语学院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
信息和建议请发至:sdwydt#163.com
本期编辑:刘佳
本期设计:骆艺榕、包世伟
审 核:曾桂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