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5月19日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要闻
从这里,走向世界——记2013年外国语学院开放日
5月12日下午,重建巴别塔——2013外国语学院开放日在初夏的阳光下接待了富有活力的青年学子——社区学院2012级大一新生。开放日分为外院游园和成长体验两大板块,"学长对话"、"海外见闻"、"职场风云"、"团学风采"和"导师有约"五个主题体验活动,以及与来访的美国乔治亚大学学生访问团一起冷餐会等活动,让大一新生充分领略了外院的魅力。
在上大外语礼仪队礼仪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分批参观了外语学院的行政办公区,礼仪人员结合展板重点介绍了外语学院的概况、人才培养特色等。随后,分批逐一进入五个主题体验室。"学长对话"是大二大三的学长为迎接学弟学妹们倾心打造的面对面交流活动,分享在外院的学习经历和经验,重点突出了她们利用外院搭建的一些专业性平台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感想。在交流互动环节,很多新生提出了专业学习方法和辅修的选择等问题;"海外见闻"邀请了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的交流生李毓秀、美邦国际赴美带薪实习生施垚和迪斯尼海外实习生陈倩芸分享她们在海外的见闻,无论是交换学习还是实习,都让大家深刻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学好外语的重要意义;"职场风云"环节,负责就业工作的刘飞老师介绍了近几年外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在工商银行工作的徐晨琳、西门子的王艺博等校友专程回校分享毕业后的工作经验;"团学风采"体验中,2010级学生上演了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的精彩片段;"导师有约"环节,外语学院院长周平等学院众多领导和老师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对话交流。周平老师用Openness、Tolerance、Enterprise三个关键词概述外语学院的海洋文化特质以及外院学生应该且终将会拥有的品质。英语系副主任张建琴老师介绍了英语系的师资、课程设置、教学特色等。之后的自由交流,充分显示了大一新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渴望,针对各类问题,在场的导师就自己的观点予以回答,希望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为之指明方向。
最后的冷餐会在C楼二楼大厅举行,新生们与我校国交学院的留学生以及当天来访的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学生访问团进行了热情互动,大家聊着感兴趣的话题,品尝着美食,欣赏着中外学生的即兴表演,尽享其中。
外国语学院正张开双臂,欢迎新生力量的加入!
(于梅欣 供稿)
学术经纬
杜克大学肯尼思·苏林教授解读文学批评理论的嬗变
5月10日上午,美国杜克大学肯尼思·苏林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Genealogy of the Reception of Critical Theory i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的讲座,由英语系曾桂娥副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首先,外国语学院院长周平对苏林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简要介绍了苏林教授的学术成就后,苏林教授开始了他对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谱系"考察。他从新批评与传统的比较文学谈起,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以文本细读为特征的"新批评"占据美国文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学、诠释学、文化历史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学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历时性语言学分析为主要方法的传统比较文学也被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所取代。随后,苏林教授重点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并对其嬗变过程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苏林教授谈到了文学和批评理论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剧的今天,各个学科的交融让文学研究充满了多种可能性,例如文化人类学家开始从事文化研究,历史学家研究后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研究修辞学,神学家也开始探讨女性主义议题,等等,文学研究与批评理论已经不再具备规范的研究范式,此外,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一些学科与部门的缩减与合并,应运而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势必将文学研究与批评理论推向新的维度。
肯尼斯·苏林(Kenneth Surin)教授现为杜克大学的文学教授,同时兼任杜克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英国文学、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苏林教授著述颇丰,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黑暗和光明的轮转》和《神学与恶的问题》等。讲演完毕后,在座师生纷纷提问,苏林教授耐心解答,令人颇受启发。最后,周平院长向苏林教授赠送礼物,希望外国语学院能够与杜克大学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我院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李晶晶 供稿)
"课程论文写作规范"讲座在社区学院顺利举行
5月16日下午,由外国语学院和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联合主办的"课程论文写作规范"讲座在社区学院305室顺利举行,外国语学院唐青叶教授担任主讲,来自社区学院的40多名新生聆听了讲座。
为契合上海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推进通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外国语学院与社区学十分注重新生在大一阶段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论文规范性讲座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是严谨精神与科学习惯培养。
唐青叶教授从哈佛大学学生如何理解引用他人观点的要求为切入点,首先提到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上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全面讲述了新生研讨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介绍了论文的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作用及其规范性。期间,唐教授引入了许多案例分析,重点讲述同学们经常忽略的常见错误,让同学们对论文写作有了更形象直接的认知。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聆听讲座的同学纷纷表示收益匪浅,不仅厘清了在论文写作上认知的误区,而且获得了学习研究的方法,同时,他们期待有更多的学习研究方法类讲座。外国语学院今后将针对学生需求,推出系列讲座,创设品牌项目。
(外国语学院、社区学院)
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2013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5月17-19日,外国语学院朱振武教授和曾桂娥副教授参加了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的"2013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议题为"视点、伦理与跨国主义:21世纪外国文学趋势研究"。朱振武教授做了题为"文化自觉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当下意义"的主题发言,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内学界文学批评在西方学界的某种"失语"状态,对于加强国内学界的文化自觉和批评自觉具有重要意义。曾桂娥副教授主持了小组讨论,以"《一切皆被照亮》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文化身份建构"为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并在闭幕式上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王凤云 供稿)
朱振武教授应邀到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讲学
5月14日,朱振武教授应邀到中国民航大学讲学,做了"翻译要则与翻译操守"的专题学术演讲,指出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译很难,但让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喜闻乐见则更难。在审美意象、思维和视角上与原作保持相似性,为读者奉上既符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又忠实原作内容和风格的译文,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又阐释了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总结出来的"译事十戒"、"译事十法"和"译事八型"。
"译事十戒"为:
一戒言词晦涩,诘屈聱牙; 二戒死译硬译,语句欧化;
三戒望文生译,不求甚解; 四戒颠倒句意,不看重心;
五戒前后不一,一名多译; 六戒无凭无据,不查辞书;
七戒格式混乱,不合规矩; 八戒草率成文,不加润色;
九戒抄袭拷贝,惹祸上身; 十戒应付差事,不负责任。
"译事十法"为:
一曰贴:紧贴原作; 二曰换:切换自如;
三曰化:回归本土; 四曰粘:前后呵护;
五曰减:删减冗赘; 六曰添:增字添词;
七曰合:合并散句; 八曰断:切断长句;
九曰注:注疑释典; 十曰诠:力求晓畅。
"译事八型"为:
译者的选择:随意型; 译者的权益:轻视型;
译品的选择:盲目型; 译品的质量:粗糙型;
编辑的工作:马虎型; 时间的限制:紧逼型;
后期的制作:隐秘型; 作品的宣传:羞涩型。
朱教授在演讲结束前还提出自己的倡议:对前辈持敬重之情,对后辈有奖掖之举,对同辈无相倾之意,共同努力,扬清激浊,营造译界的和谐。朱教授的演讲在中国民航大学的同行师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前,5月9日,朱振武教授参加了在南昌大学举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第一届理事会,参与讨论了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机构的调整及下届会议承办方等问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其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南昌大学联合主办,于2013年5月8—12日在南昌大学按期举行。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朱振武教授还应邀于5月10日到井冈山大学讲学,做了"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的专题演讲,并对该校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具体指导。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供稿)
教师风采
真诚以待,真实最美——记外国语学院唐青叶教授
人物背景:唐青叶,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助理,英语系副系主任。
前不久,众多自愿献血的师生聚集在校医院大厅,人群中的一抹平凡的身影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经历去年献血体检不合格后,唐青叶教授今年终于如愿以偿,在献血大军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没有管理经验,学在当下
唐青叶教授从厦门大学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曾经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主讲的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写作》、《英语修辞学》、《英语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在科学研究方面,从校级、省部级到国家级课题,她几乎一个不落地收入囊中,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弱势群体身份表征的英汉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语篇生成理论研究"等。近年来,唐教授出版专著2部,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教改项目方面,她主持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英语语言学",并参与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在忙碌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她同时担任了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英语系副系主任的职务。当问及其如何将众多的事务安排得有条不紊时,她只是很简单地说道:"凡事分轻重缓急,能完成的就当下完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要把一切做好需要付出多么艰辛努力。因为同时要做科研、行政和教学工作,她需要经常在管理者和教师的角色间转换,但她坚持说:"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只是跟着院领导学习相关管理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才真正的辛苦。"
二、踏踏实实地走,活在当下
紫色圆领束腰上衣,黑色直筒裤,搭上中跟及踝靴,除了手腕上的银色手表,身上再无其它缀饰。一副利落的打扮,却并不给人冰冷的违和感,相反,不施粉黛的脸庞,面色温和,给人留下了"知心大姐"的印象。
"唐老师上课风格很轻松,深入浅出。为人也很随和的。"这是多数学生对她上课的评价,其中接受采访的一位旁听的美国学生更是评价其"发音准确、思路清晰"。课堂上的她,认真专注,却不严肃,双手摆动灵活,做出各种手势,试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她所传达的信息。循循善诱,视线专注而柔和,缓缓地覆盖四周,仿佛是在引领每一位学生找寻答案。当无人回应的尴尬出现时,她的嘴角还是会扬起一抹安慰的微笑,然后接着往下讲,保持愉悦的心态直到课程结束。
为了更好地捕捉唐老师的风采,我也走进她的课堂,聆听了两组同学的课堂演讲。事后询问才得知,这是唐老师课堂的常态。唐老师的授课很注重学生的思想与体会,注重把语言学理论、语言事实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因此安排班内学生自由组队,阅读有关语言学的课外书籍,收集语言实例,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她的点评中,她希望学生做到的不只是罗列事例,更重要的是有归纳升华和感悟。当问到作为老师,她对自己的学生有何期许时,她只希望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不要好高骛远,但求活在当下。这也是她的真实写照。
"作为老师,我觉得最开心的就是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大家彼此是真诚的,不用伪装,这种生活比较干净纯粹。每天可以有时间看看书,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或许这也是我从事这份事业二十余年依然喜欢它的原因。"真诚以待,真实最美。祝愿唐老师能够一直如此美丽下去!
(外国语学院学生 张可)
学生风采
"两节"宣讲会暨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5月10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第19届上海电视节、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单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在上海大学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第19届上海电视节、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宣讲会暨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两节"组委会秘书处黄原星女士以及志愿者管理部鞠里先生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包括2013年"两节"宣讲和2013年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两个环节,吸引了全校26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开始前,视频短片《光影随心,志者愿行》带领在场师生回顾了去年"两节"志愿服务工作,领略了志愿者们的青春风采。在"两节"宣讲环节,黄原星女士就"两节"志愿者工作的服务宗旨和总体要求以及今年"两节"的活动内容和筹备情况向到场学生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们对"两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两节"的特色亮点,带动了现场同学们参与"两节"的热情。随后,2012年"两节"优秀志愿者代表周依依(10级英语系)、王涛(10级英语系)分享了他们在"两节"服务期间的奇趣见闻和体验感悟,并对2013年志愿者们提出叮嘱和期望。最后,2012年"两节"志愿者代表刘欢欢为2013年志愿者代表莫佳明授旗,志愿者代表周依依带领全体志愿者宣誓。至此,第19届上海电视节、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活动正式启动。
"两节"志愿者活动是外国语学院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合作主办,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作为"两节"学生实习指定院校,学院围绕"打造精品、实践育人"的理念为全校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主办双方长效化的合作以及完善的考评激励制度,使"两节"志愿者活动项目发展成为学院乃至全校的优秀品牌项目,多次受到共青团市委和"两节"组委会的表彰奖励。学院每年4月底开始筹备"两节"志愿者宣讲及招募工作,5月份志愿者服务工作正式开始,在此,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关注并加入我们,为"两节"的顺利举办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的青春在志愿服务中散发光芒!
(王杰 供稿)
简讯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师生代表造访外语学院
5月12日,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本科生项目主任Kris Acheson-Clair博士带领10名学生代表来到上海大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英语教学实习。此次来访的学生包括1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以及4名本科生,他们将考察我院的英语教学情况,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与上海大学建立英语教学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师生交流项目。
此次交流活动将为两校间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打下基础。经过协商,双方即将正式签订关于进一步建立英语教学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师生交流项目的协议,上海大学赴该校的第一批交流生项目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启动。
(杨雯雯 供稿)
异域传真
生活比小说更精彩——奇妙的美国之旅
当我第一次踏上去往美国的旅程时,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一段如此不寻常的经历吧。
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我之前一直不置可否。重复着上学、放学,和朋友去逛街、聚餐,这样的生活会比小说更精彩吗?答案自然是否。可这一次美国之行,却让我切实感觉到了。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问路了。试想4个女孩儿在纽约的机场,要去几百公里以外某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在家里的时候,去任何地方都要GOOGLE的我,到了这边完全傻眼。加上路痴属性,可以说除了问没有第二种办法。我们正是一路问到目的地的。在这其中,有太多的好心人、热心人,他们总是说:"啊,跟我来!"就这样带着我们七转八歪,上了地铁、美铁,甚至还愿意帮我们找便宜的旅馆。这种举目无亲,却又处处都是好心人的感觉很奇妙,而我们能成功到达住宿地点,也是一件难得、奇妙的事。
第二件则特殊一点。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一个没踩稳从床上摔下来,结果闹失忆吧。据说,整个晚上我都是人迷迷糊糊的,由管理员DONNA陪着去了医院,还突然说起了西班牙语。就算是到了现在,我都没想起来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一醒来,自己就在床上,不知道在哪里,总觉得应该还住在MOTEL。这种遭遇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虽然危险,让父母担心,不过现在想来,姑且也是人生中特殊的一步吧!
第三件事也与此有关。大晚上的又是火警——这一次我没有紧张到掉下床,而是从容地拿了贵重物品下楼,结果却被告知,楼道漏水,需要大修!晚上所有人都拿着必备物品离开大楼。我们在街旁惨兮兮地坐了好久,才有一辆校车把我们接到学校去。来参加SWT项目还能做到校车,我们也算头一个了吧!并且,学校还被称作"暂时的避难所",这种经历实在是头一遭!在上海肯定没有过住避难所的经历,到美国却"享受"到了。如果不是房子修得快,晚上还要在学校里睡觉,吃喝都由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拿来。而我们回去的时候,则是乘着警车——这又是在上海感受不到的事了。
这些经历,实实在在地让我感觉到这一次旅途真是"充实"。同时,正因为这些事,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美国。
美国人的热情、善良,都是在这一件件事中体现的。在陌生的车站里,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担心对方是不是骗子,因为他们都很友好,又不过分殷勤,十分体贴、健谈。他们会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走,去哪里乘车,会告诉你:别担心!到了那里还可以问人!在你生病的时候,他们会送你去医院;伸手可以在路上拦到一辆车求助;甚至有一次骑着我那辆小破车去上班的时候,路上都有人停下来问我说:看你很辛苦的样子,要不要载你一程?这样的善良,很让人感动。还有MOTEL的房东,愿意开车载你上班,带你出去玩、去购物。或者是在沙滩偶然遇到的人,会因为聊得投机,主动提出送你回家,并且还承诺,只要有空,可以带你出去玩,再之后,更是应你的要求,将你送到车站。而美国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则更让我觉得美国在关怀人这方面非常棒。事情出了没多久,就来了很多人,而那些红十字会的会员,看上去都是四十、五十岁的人,非常温柔、非常贴心,半夜里为我们准备这准备那,告诉我们不要担心,他们会照顾我们。甚至当有人问出了粗鲁的问题时,他们也极为耐心,不发火,叫我们只管安心。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当时是感动,到了如今,又多了一分快乐。因为这些回忆太特别,就算是当时觉得"啊啊啊受不了啦!"的事,到了现在也特别有趣,感觉自己经历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样。而这份快乐,也让我感觉到,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快乐的事,这样一想,连自己也被感染了,会想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去帮一帮别人。虽然大城市的人可能防备心多一些,但我觉得,即使如此也会想去帮助别人,不仅是让别人能有一天好心情,更能让自己得到一种满足感。
美国之行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看似漫长,其实又很短暂。在这三个月中,我经历了一些,感受了一些,学到了一些,都是和国内不同的。对此,我很感激,也很开心。当我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心中有对于回家的期盼,也有对于美国这个热情、善良的国家的不舍。在这里,我体会到的是另一种气氛,另一种感觉,使我深思,使我成长。对于这个宝贵的经历,我非常珍惜,因为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因为这是一次让我走出小天地,认真打量世界的机会,我由衷地感谢这次奇妙而波澜起伏的旅行,让我体验,让我成长!
(外国语学院09级本科生 应梦琳)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外国语学院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
信息和建议请发至:sdwydt#163.com
本期编辑:刘佳
本期设计:骆艺榕、包世伟
审 核:曾桂娥